(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脊柱康復科副主任醫師)
胡鶯(國家武術一級裁判、上海中醫藥大學體育部副教授)
瑜伽小科普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瑜伽”就是“連接”之意,首先要求達到“身心合一”,再在練習中逐漸深化自己內在精神,瑜伽包括“體式、呼吸、冥想”三大要素。東方瑜伽主張順其自然,是身體、大腦、精神體系的融合。西方的瑜伽更注重通過加強肌力訓練,從而改善人體脊柱關節的功能,更接近一般的體育鍛煉,屬于靜力性健身項目。當前流行的瑜伽課程傾向于西方瑜伽的靜力性健身運動形式。

現在市場上很多的“無良”瑜伽館、瑜伽訓練班,仿佛是把瑜伽當作是一種“體育競技”,讓練習者去挑戰所謂高難度動作,而過程中會有很多學習者拉傷肌肉,傷害到身體,這些所謂的“瑜伽”是變了味的瑜伽,他們夸大瑜伽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瑜伽內在精神所在。事實上,真正練習瑜伽的人都知道:瑜伽強調自身調理,瑜伽練習可調節呼吸,調節心智,清除雜念和固執。瑜伽可幫助刺激腺體、按摩內臟、松弛神經、伸展肌肉、鎮靜心靈。人們可以將平衡身心作為練習瑜伽的益處之一。但如果認為瑜伽可以治病,這就是從認識上走入了誤區。瑜伽最重要的是呼吸和冥想,而不是在技能上去挑戰自己的極限。國內很多的瑜伽愛好者并不了解這一點。社會上流行的所謂“健康瑜伽”“美容瑜伽”等等,以急功近利的心態追求運動效果,包括美容、減肥,以及挑戰高難度動作等,是與古老的瑜伽運動的本質背道而馳的,同時這也是導致瑜伽運動損傷經常出現的原因之一。

現狀的確如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瑜伽練習者常因為不適當的瑜伽動作傷及頸部、背部、腰部和其他關節,造成肌肉勞損、韌帶拉傷、軟骨撕裂等。如經常做盤腿的“蓮花式” 動作,不僅會使膝關節半月板受到擠壓、磨損,還會因鍛煉時膝關節最大限度地與地面接觸造成股骨頭扭轉,長此以往也會使得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牽拉損傷引起疼痛。又如腰部的三角伸展式、角伸展式、三角轉動式、風吹樹式等以扭轉和左右拉伸的體位鍛煉,易引起腰部肌肉拉傷。
當產生關節或肌肉損傷時,往往會出現疼痛滯后,恢復時間長等特點,因為瑜伽的體式運動是靜力性的有氧運動,不是劇烈的運動,不像其他如跑步、打球、健身操等,一旦受傷,疼痛會立即出現,而緩慢的瑜伽姿勢鍛煉,對關節、肌肉的損害是緩慢的,漸進性的,常常幾天或幾星期后才會逐漸表現出,引起的軟組織損傷需要2~8周的時間才能恢復,甚至更長。
說到“瑜伽熱”,要特別提醒大家,不要輕易嘗試“熱瑜伽”。近年來社會上還非常流行一種“熱瑜伽”,即在印度人的觀念里,高溫炎熱的環境,對身體才是最健康的,所以他們也強調在燥熱環境中練習瑜伽會“事半功倍”。消息一出,盲從者眾。但我們要明確指出,如果在高溫環境中練習瑜伽,那對于練習者本身的身體素質要求無疑也就更高,一旦稍有偏差,極易出現不耐高溫的眩暈、昏厥、胸悶等癥狀。因此,建議大家在選擇練習時,一定要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不適時立刻停止練習,并及時補充水分、鹽分。即使要練習熱瑜伽,一般我們也建議要在進食3個小時后再進行系統練習,否則容易導致腸扭轉,讓人感覺痛甚至嘔吐。而且目前流行的“熱瑜伽”(在35℃至42℃下習練瑜伽)更容易導致心臟跳動加速,身體水分大量流失,所以心臟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孕婦及兒童也都不適宜習練的。
一是骨質疏松癥患者。這類患者練習瑜伽容易造成撕脫性骨折或壓縮性骨折。
二是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患者,瑜伽的動作常常有扭轉、前屈等運動,比如坐立前屈式,下犬式就極易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癥。當坐位前傾時,頭、軀干和上肢的重量集中在腰椎,此時腰椎間盤承載的壓力最大,促進了椎間盤的變性老化,可加重突出。
三是有關節組織疾病的患者,如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等風濕病患者,此類患者存在肌腱韌帶的鈣化或撕裂,軟骨破損,如瑜伽練習時極易受傷,引起肌腱韌帶部分或完全撕裂,軟骨下骨質破壞。
四是心血管病人。具體來說,有心臟病的人群其實也是不適合做重負荷的動作的。雖然瑜伽的動作緩慢溫和,但考慮到瑜伽還需要與憋氣等呼吸運動的配合,而這可能導致疾病的加重,所以,我們提醒心臟病患者,要慎練瑜伽。其實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比較嚴重的患者,都是不適合做瑜伽運動的,因為在做瑜伽時,體位變化有可能導致體內突然大量充血,從而引發并發癥。

TIPS
瑜伽練習小貼士
我們在練習瑜伽前,首先要進行熱身,適當活動筋骨、肌肉、關節,避免在練習瑜伽時造成損傷;調整呼吸,做到運動與呼吸相協調;從運動生理學和解剖學來說,人體的每一個關節都有特定的活動范圍,雖然牽拉肌肉韌帶對人體有一定幫助,但要避免一味追求完成動作,過度拉伸肌肉韌帶,超過關節生理活動范圍的高強度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和關節囊松弛,另外,不適當的脊柱過度彎曲和牽拉也會造成脊椎損傷,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滑脫、椎間盤突出,傷及脊髓和神經等,造成不可恢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