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郝達富,高璀鄉,杜晴敏,夏立平
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劍”,在民族貧困地區開展教育扶貧具有重要意義[1]。2017年《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滇西實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2]要求:全面推動東西協作,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多方聯動、通力合作、精準發力、整體提升的職業教育扶貧新機制。江蘇醫藥職業學院以此要求為基礎,以教育部下發文件《關于做好怒江州職業教育中心專業幫扶工作的通知》)為依托,針對云南省怒江州職業教育中心護理專業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護理崗位人才需求不適應、師資隊伍薄弱、合作辦學不夠緊密、教學實踐平臺不足等問題[3-4],自2017年12月開始,憑借自身護理專業優勢,對口幫扶怒江州職業教育中心護理專業建設,對專業人才培養進行深入研究和創新實踐,取得較好的成效,報告如下。
1.1對象 怒江州職業教育中心(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等專業學校)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也是當地唯一一所培養護理人才的院校。該校設有醫學部,包括護理、助產、農村醫學3個專業,學生共約1 200人,其中護理專業為該校重點專業,每年招收三年制中專生約600人。醫學部專業教師22人,承擔3個專業所有課程授課。
1.2方法
1.2.1專業建設現狀分析 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衛生教育專業委員會組織12家衛生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護理專業帶頭人,通過座談會、現場走訪實地考察、問卷調查、文獻回顧[5-6]等方式從學校、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基層醫院、學生3個層面進行調研,確定該校護理專業建設最突出的3個問題:①專業與行業結合度低,專業與當地產業吻合度低,人才培養質量低、學歷層次低;②教師人數少、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③校內實訓落實率低,校外無穩定實習基地。
1.2.2建立“四方協同”幫扶管理機制 2017年由教育部領導、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衛生教育專業委員會指導、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牽頭,12家院校和6家企業組成政校行企“四方協同”幫扶工作組[7-8]。工作組各參與單位責任明確,制定工作計劃,每學期1次現場會、每個月1次線上聯席會,專項推進幫扶工作。教育部、相關省教育廳通過微信工作群實時協調推進方案實施,并解決幫扶過程中遇到的政策性問題;行業協會主要負責協調政府與學校、學校與醫院、學校與企業;幫扶學校由我院牽頭主要完成護理專業建設相關內容:專業建設規劃設計、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成課程整合和資源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方案制定和落實;企業幫助提供實訓基地建設的設備、資金以及資助師資培訓。
1.2.3幫扶實施
1.2.3.1確定護理專業建設方案 為了滿足基層護理合格人才緊缺,提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生態旅游支柱產業的競爭力,護生學歷提升等諸多需求,工作組研究設計了“基層面向、康養特色、中高銜接”三位一體的護理專業建設方案[9-10]。基層面向:調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衛生醫療單位護理崗位數量及護理核心能力情況,立足當地醫療單位護理人才的實際需求,改革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12門主要課程的課程標準,解決專業與行業結合度低問題。康養特色:依托生態旅游為支柱產業優勢,整合醫學基礎課程,增設旅游、老年康養特色課程模塊,開展教學改革,解決專業與當地產業吻合度低問題。中高銜接:與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怒江學院實現怒江地區專科層次護理人才培養的突破,幫助怒江地區少數民族子女實現大學夢,解決人才培養質量低、學歷層次低問題。
1.2.3.2建立“雙向多崗”師資隊伍幫扶機制 幫扶期間,全國衛生專業委員會單位派出骨干支教教師25名,累計授課4 260人次2 160課時;20位專家面向師生開展講座26場;18家單位負責人進校召開研討會3次。聘任當地護理骨干15人為學校兼職任課教師,教授護理專業課程。同時外派5人到江蘇醫藥職業學院等3所學校進行多崗研修,通過全程聽課以及管理實踐的方式學習課程建設、教學管理制度、實訓室職能分區和管理等。助力該中心培養護理專業帶頭人1人,骨干教師5人,雙師素質型教師14人。
1.2.3.3打造“一主導,五聯合”實踐平臺共建模式 實施“行業主導、聯合設計、聯合研發、聯合出資、聯合建設、聯合管理”的實踐平臺共建模式,打造護理專業綜合實踐育人平臺。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衛生教育專業委員會主導,通過四方協同,聯合設計怒江職業教育中心護理實訓基地建設方案,聯合研發護理實訓系列教學視頻課程10套,聯合出資建成融生產、管理、服務、教學為一體的校內實訓基地,約2 900平方米;聯合制定實訓室管理制度5項、培養實訓室專職管理人員2名。在短時間內快速解決了護理實踐教學中的問題,校內實訓全部落實,新增6家臨床實習醫院,徹底解決校內實訓落實率低,校外無穩定實習基地的問題。
1.3評價方法 ①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及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參考國內研究[11-12],自行設計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教學滿意度、學生工作滿意度、生活服務滿意度3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分別代表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得分越高,滿意度越好,內容效度系數(CVI)為0.814,問卷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7。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向幫扶前(2016屆、2017屆)畢業生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89份;幫扶后(2018屆、2019屆)畢業生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94份。②其他成效。幫扶后學校的發展、師資力量及師生獲獎及發表論文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行獨立樣本t檢驗、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幫扶前后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就業率及就業對口率比較 見表1。

表1 幫扶前后執業考試通過率、就業率及就業對口率比較 人(%)
2.2幫扶前后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比較 見表2。

表2 幫扶前后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評分比較
2.3其他成效 自實施對口幫扶以來,怒江州職業教育中心綜合辦學實力得到提升,2020年3月,學校與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成功合作成立怒江學院[13],并于2020年9月首次招收護理專業高職生150人,首次實現了怒江人在家門口上大學的千年之夢,醫學部專任教師由22人增至28人,兼職教師增加15人。幫扶前教師共獲得校級獎項5項,市級獎項2項,學生獲得校級獎項6項,市級獎項1項,發表非核心期刊論文6篇。幫扶后教師校級獲獎5項,省級獲獎7項,其中金獎2項,學生獲得省級獎項3項,省級金獎1項,教師首次申報校級課題5項,發表非核心期刊論文11篇。
3.1精準教育幫扶有效提升了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 護士執業考試是反映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表1結果顯示,實施精準教育幫扶后的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明顯提升。分析主要原因:幫扶前該校人才培養模式未立足《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試行)醫藥衛生類》[14],教學計劃中對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學期安排不夠科學合理,尤其體現在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構建上,未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程設置的順序也無法反映專業自身的邏輯體系和學科間的銜接關系,縱向聯系不緊,橫向結合不夠。結合該校實際情況、當地人才培養需求及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專業建設標準(國家標準),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修改后的課程體系更加貼近崗位,符合國家標準,課程構架科學清晰。針對護士執業考試的命題規律、考試大綱、命題趨勢、考試技巧等內容,每學期分別面向教師與學生開設專題講座,累計開展護士執業考試專題講座培訓12場,培訓師生近2 100人次。幫扶期間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由20.95%提升至30.35%,但是由于幫扶時間短,目前還沒有完整一屆幫扶后的學生畢業,使得幫扶成效在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方面未充分顯現,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依然低于全國護士執業考試歷年平均水平。提示幫扶必須形成長效機制,由“輸血”向“造血”轉化。
3.2精準教育幫扶提高了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 表2統計數據表明,幫扶期間畢業生對學校綜合滿意度提升顯著,尤其體現在教學滿意度方面。分析原因:幫扶前學校由于人才培養方案滯后、師資不足、校內實訓基地不完善、無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等因素,導致課程總體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訓課開展率較低,人文社會課程學時及比例不合理、人文教育的途徑和教學方式單一等情況[15],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少部分有學歷提升需求的學生沒有繼續升學的通道。幫扶后我院制定的中高銜接方案,建立了中高銜接的立交橋,在項目組的努力下于2020年9月與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成功合作,招收高職護生150名,滿足了學生學歷提升需求。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人文素養課程模塊,并邀請國內護理專家指導其課程建設,這些課程的開展,有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同時新建成的實訓基地也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學生對于教學環節中實訓設備改進、課程設置方面滿意度提升顯著。
3.3精準教育幫扶有助于提升畢業生就業率及對口率 表1結果顯示,幫扶后畢業生就業率和對口率均高于幫扶前(均P<0.01)。分析原因可能是:幫扶前人才培養方案中對當地人才需求現狀調研不足,導致培養的學生無法滿足崗位需求,直接影響用人單位的認可度。同時該校護理專業分“醫學基礎課-護理專業課-護理臨床實習”3個階段,其中醫學基礎課程在第一學年開設學時所占比例較大,使得部分專業課程例如健康評估課程開設時間延遲到第二學年,專業課程理論所占比重較高,從而導致相關專業課程實訓內容無法正常開展,理實化比例失調,不符合職業教育理念[16],因此培養的畢業生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導致很多畢業生不能就業,即使就業也未能進入護理崗位。幫扶后的人才培養建設方案首先提出面向基層的培養目標,培養當地所需的護理專業人才;人才培養中的康養特色課程模塊,立足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將專業與產業融合,擴展專業的延展性;通過整體教學計劃的調整將實訓課程的比例增加,將國家要求的27項護理操作納入課程中,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
3.4精準教育幫扶提升了教師教科研水平 幫扶后師生獲獎數量與質量均實現巨大突破,幫扶期間發表論文總數較幫扶前明顯增加。分析可能原因:幫扶前怒江職教中心有醫學相關教師22人,承擔護理專業(約650人)、農村醫學(450人)、緬甸留學生(100人)28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授課任務,師生比1∶54,遠遠低于《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最低標準1∶20[17]。由于學生多、教師少、教學任務重、沒有培訓經費、信息閉塞,截至2017年年底,22名教師已連續6年沒有外出學習和臨床實踐。護理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低,尤其是課程改革、資源建設和實踐能力薄弱,極大地影響了護理人才培養質量。幫扶后通過向內進駐和外派培訓的“雙向”幫扶,以及教學、管理、實訓,實踐“多崗”帶教的“雙向多崗”精準幫扶實踐,解決怒江州職業教育中心護理教師人數少、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低的問題,教學團隊水平在短期飛躍式提升。通過向內派出支教老師,聘任兼職教師的方式,讓更多老師能夠減少工作量,可以外出參加教學、管理、實訓、實踐等方面的研修,了解護理專業最新發展動態[18],明晰課程建設思路,學習最新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習特點,參與臨床一線工作,教師專業知識、實踐水平、教學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師生獲獎數量和質量有極大突破。
在明確主體責任與義務的前提下,形成政校行企四方協同的幫扶機制,政府通過行政化手段為幫扶提供政策保障。在四方協同的幫扶管理機制下,我院精準識別該校護理專業建設現狀,面向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基層護理崗位人才培養目標,對接基層護理崗位,實施教學方法改革,“一主導,五聯合”共建實踐平臺,“雙向多崗”建立東西協作師資培養機制,有效促進了學生面向基層護理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但是目前怒江職教中心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依然遠低于全國平均通過率,師生比、雙師素質型教師比例也未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國家最低標準。因此,今后建立切實有效地教育幫扶長效考核體系,更有利于實現幫扶效率的整體提升。
(承蒙教育部職成司、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衛生教育專業委員會、怒江州職業教育中心相關領導與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