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婷,周珈瑀,孫琪媛,肖詩雨,汪淼芹
據統計,我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由1980年的0.67%增至2013年的10.4%,患病人數位居全球第一[1]。2型糖尿病患者受長期藥物治療、飲食控制、并發癥和經濟負擔增加等因素影響[2-3],易產生痛苦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糖尿病一旦確診需接受終身治療,因此,除進行常規的醫院治療護理外,探索長期、有效的延續護理方式至關重要。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是指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的疾病管理、疾病支持、情感負擔以及是否獲得高質量的治療等擔憂而產生的不同于焦慮、抑郁的負性情緒反應[4]。感恩拓延-建構理論是一種積極心理學,認為每種積極情緒都具有獨特的進化目的和適應性,可建構包括身體、智力、社會及心理的持久個人資源,并抵消消極情緒所致的不良生理效應[5]。該理論在國外應用較廣泛[6-10],而國內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腹膜透析等患者[11-13]中用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尚未檢索到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報道。本研究將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探討其對患者心理痛苦和生存質量的影響,為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8月在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143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4];②糖尿病心理痛苦量表(Diabetes Distress Scale,DDS)[15]評分>2分;③年齡≥18歲;④會使用微信,且有一定閱讀或語言表達能力,可正常溝通交流;⑤意識清楚,自愿配合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史;②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等病情危重;③正在參與其他實驗。剔除標準:①中途因病情波動無法繼續參與研究;②經解釋仍未能按照干預方案嚴格執行;③無法堅持,經勸說執意退出的患者。將患者按入院先后分配信封,按其內隨機數字分為觀察組72例、對照組71例。在干預全程中,因病情波動中途退出3例(其中觀察組2例、對照組1例)。最終納入研究14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藥物指導、自我監測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
1.2.1.1成立干預小組 由1名內分泌科主治醫生、1名內分泌科護士長、4名糖尿病專科護士、研究者導師及研究者本人組成,小組成員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醫生負責疾病解釋;護士長和導師負責制定干預方案和質量控制;專科護士負責資料收集、健康宣教和感恩指導;研究者本人負責實驗設計并參與研究全過程。
1.2.1.2干預方案 由干預小組經3輪組內討論后最終形成“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方案”,見表2。由糖尿病專科護士和研究者本人實施。

表2 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干預方案
1.2.2評估方法 干預前(入組時)由糖尿病專科護士和研究者本人對患者進行資料收集并建檔,以后分別于干預3個月、干預6個月患者來院復診時或通過電話、微信平臺對患者再次進行數據收集。①DDS:由美國心理學家Polonsky等[15]于2005年編制,用于評價糖尿病患者過去1個月的心理體驗。本研究采用楊青等[16]翻譯和修訂的中文版量表。量表共17個條目,包括情感負擔相關痛苦(5個條目)、醫生相關痛苦(4個條目)、生活規律相關痛苦(5個條目)及人際關系相關痛苦(3個條目)4個維度。采用6級評分法,從“沒有問題”到“非常嚴重的問題”分別計1~6分。條目均分<2分為無或輕微心理痛苦;2~3分為中度心理痛苦;≥3分為嚴重心理痛苦。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4~0.95[16]。②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由周鳳瓊[17]研制,包括生理(12個條目)、心理/精神(8個條目)、社會關系(4個條目)和治療(3個條目)4個維度,共27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分別表示根本沒有、偶爾有、有(約一半時間)、經常有、總是有。總分135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存質量越差。每次調查發放143份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40份,有效回收率97.9%。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行χ2檢驗、t檢驗、秩和檢驗及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痛苦及生存質量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痛苦及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分,
3.1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 2型糖尿病一旦確診將終身罹患。據報道,糖尿病患者相關心理痛苦的發生率為18%~45%[18]。劉維維等[19]研究提示,我國有14.22%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嚴重心理痛苦(DDS≥3分),需要進行干預。張啟云等[20]的研究也提示,心理痛苦水平是影響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痛苦的評估和干預。鑒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心理痛苦緩解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心理痛苦評分有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并且時間因素的作用顯著,表明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能夠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感恩拓延-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具有糾正、修復和緩釋消極情緒的效果[5]。在本次研究中,住院期間通過對患者進行集中宣教和答疑,并鼓勵患者積極培養個人興趣、以實際行動進行感恩表達等,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并積極調整心態;出院后通過微信平臺給予患者延續性的指導與幫助,鼓勵患者“走出去”,多與他人交流并主動融入社會,此外,每月還為出院患者舉辦病友交流會,讓患者相互了解對方抗擊疾病的經驗,以取長補短、查錯補缺。為保證干預效果,研究者每2周對患者進行1次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的身心狀況和感恩護理實施現狀,并對感恩護理落實不好者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通過這一系列感恩行為的正向引導,緩解了患者的痛苦心理,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3.2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生存質量評分隨時間變化而不斷下降,表明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能夠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本研究中,患者生存質量得分高于李娜等[21]的研究結果,這可能與兩個實驗的研究對象不同有關,本研究主要針對已患心理痛苦的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情緒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2],所以這類人群的生活質量總體較低。Fredrickson等[23]指出,感恩作為一種積極的情緒反應狀態,不僅可以消除負面情緒,還能有效提升個體適應能力和對生活的整體評價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積極期待。本研究通過多種感恩方式,包括感恩日記、感恩拜訪、引導患者進行正向回憶和希冀等,讓患者用心記錄生活中美好的點點滴滴,建立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許,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與依從性,還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痛苦,從而實現控制血糖和提高生存質量的目的。
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延續護理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為慢性病患者有效管理提供了借鑒。本項研究的局限性:首先,由于部分患者(包括年齡較大、視力差、文化水平較低等)需在調查者協助下才能完成問卷填寫,而調查者個人理解和調查對象的表達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問卷的客觀性及真實性。其次,本研究只干預隨訪了6個月,未能觀察患者遠期結局。最后,由于樣本量有限,研究結果尚需更大樣本研究來進一步證實。希望未來能通過更大樣本,更長時間的追蹤、隨訪,深入探討患者的遠期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