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芳 周明助
徽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體系,是由自然生態環境、特色物態文化現存、豐厚活態“非遺”三個層面共同構成的立體空間,其中自然生態環境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與如今提倡的由“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文化不謀而合。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快徽文化與生態文化融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多業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徽州人非常注重生態平衡,帶著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將自己世代理想追求、價值觀念、宗教信仰與自然環境、人際關系、社會風情進行整合與統一,惟妙惟肖地體現在村居環境上。無論是村落整體布局,還是單體民居建筑,這種整合與統一都無處不在,因此徽州古村落和民居古建筑便以自己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解讀徽州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的厚重教科書。正因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對徽派建筑作出如此評價:人類古老文明的象征,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范、傳統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
村莊布局環境和發展空間完美。安徽省績溪縣山水雋秀,祖先們在村莊規劃選址方面,將傳統的風水理論運用到了極致,努力去追求、刻意去規劃獨特的既崇敬自然、保護環境,又富有生機活力的人居和諧空間,因而便有了如龍川、仁里、馮村等千年古村落。縱觀績溪的眾多大小村落,多背靠青山,面臨水源,這既利于生產生活,又便于交通聯絡。面對山巒水流,先祖們以“山水為血脈,草木為毛發,煙云為神采”作為基本建村要素,然后依據自己的理想模式,融入多重人文因子,使山水更加怡情,村居更為合理,山水村居更為和諧,融為一體。比如,營造千年古村龍川村時,選在龍須下山登源河旁,此處“山環水繞,氣象郁茂”,村落能枕高崗,面流水,“拒西風之烈,擋北霜之襲,雖無帝象之征,卻是安人之居也。”縱觀績溪許許多多的古村落,大部分都是依托自然山水,從而使整個村莊的居住環境和發展空間,達到了“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的完美境界。
水口自然環境協調優美。大凡徽州古村入口處,都有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鄉村園林——水口。按照徽州民間的說法,水口是“地之門戶”,故有“入山尋水口,登局定明堂”的說法。在徽州,每一個村莊的水口設計都講究天人合一,再融入本土的風俗民情,使得自然山水與人文理念和諧統一,充滿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水口既是村莊的入口,也有防范、休閑、綠化等功能,同時也是一村民眾、全族子孫命運前程的精神向往。由于理想的天然水口地貌有限,徽州鄉村的大部分水口都是參照理想的模式人工營造。
績溪眾多依山傍水的古村落中,在村莊進出口處,潺潺的小溪上石橋橫臥,亭榭廟宇點綴其間。青石板鋪成的道路蜿蜒曲折,溝通村莊與外界,這就是未入村來先見景的鄉村水口。這些鄉村水口,依據村落山水的特點和風水觀念要求,設計合理、建造精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獨特個性和厚重底蘊,是徽派古村落的重要元素。
徽派古民居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諧審美。中國傳統的審美觀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這在績溪縣乃至整個徽州眾多古村落的選址、布局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績溪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特征,為人們提供了不少的選擇空間,但地狹人稠的局限,又使得村莊內的眾多民居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民居的建造上,首先求以實用、舒適,其次合乎習俗約定,使得所營建的住所,雖處于密集的民居之間,但其方位、朝向、結構以及所表現的理想寄托均能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一致”。因此,徽州住宅中直接與外部世界相通的“天井”與“門庭”的修造十分講究。天井是徽州古民居中的一大特色。從實用功能說,主要供屋內采光以及空氣對流。天井巧妙地將人與天地銜接起來,將大自然融入屋內。此外,建房者往往在正屋的前面修建一個小型庭院,以便在馬蹄形的三面院墻上選擇最佳位置修建院門。這樣,庭院園林成為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又一亮點。
勤勞聰慧的祖先對于村居環境,無論是村莊整體布局,還是單個民居建筑,都竭力去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盡善盡美地構建一個和諧有序、生機勃勃的村莊,為我們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禁碑是徽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明清時期徽州森林保護禁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最為深遠。
明清時期,由歙縣、休寧、源、祁門、駱縣和績溪六縣所組成的微州府,地處皖、漸、贛三省交界之地,總面積1萬多平方千米。境內高山縱橫,峰巒迭翠,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林業經濟一直是徽州的支柱性產業。因此,加強對森林植被和山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嚴禁亂砍濫伐,維護生態平衡,維系當地居民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早已成為徽州各級官府和村莊宗族、會社、鄉約等基層組織的重要任務。

■ 績溪“離都市不遠,離生態很近”

■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不斷加速,績溪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和長三角后花園的步伐越來越快
目前對徽州文化遺存調查發現和抄錄的420余通(處)碑刻資料中,不少有關封山育林、嚴禁亂砍濫伐、保護森林植被的珍貴碑刻。另外,徽州原始文書和存世的2000余種家譜等民間文獻收錄的保護森林規約和禁碑,更是俯抬皆是。禁碑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嚴禁盜砍水口、龍山森林和墳墓蔭木,保護村莊龍山水口或墳墓蔭木的碑刻。在微州,山環水繞的地理環境,使得山居村落盡顯秀美風光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大山和激流的制約。因此,栽植水口樹以涵養水源,保持村莊居民生活,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二月婺源汪口村《嚴禁盜伐汪口向山林碑》指出:“鄉聚族而居,前籍向山以為屏障,但拱對逼近削石巉巖,若不栽培,多主兇禍。以故歷來掌養樹木,垂蔭森森。自宋明迄今數百年間,服疇食舊,樂業安居,良于生鄉大有裨益。”
二是保護農業和林業生產、避免水土流失的嚴禁濫砍亂伐碑刻。這類碑刻數量最多,主要集中在清代,特別是乾隆至道光年間。由于這一時期徽州本土人口增加,特別是周圍安慶府和江西棚民大規模涌入州山區,向當地居民租賃山場,墾山種田、開挖煤炭、燒采石灰,“(州)、寧(國)在萬山之中,地曠不治,有賃耕者即山內結棚棲焉,曰棚民。棚民之多,以萬計也”。棚民的這一無序墾殖和開采行為,使徽州山區的森林植被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直接造成了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頻發的災難性破壞,給當地民眾的生產與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此情況下,有關嚴禁棚民亂砍濫伐林木、保護森林資源的禁碑數量也異常增多。
三是保護山道暢通、嚴禁砍伐山道兩側樹木的護路林碑。徽州森林保護禁碑對維系徽州林業生產有積極作用。因為徽州山多田少,林業自宋代以來在徽州的經濟結構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幾乎是宋元明清時期徽州的支柱性產業。特別是明清時期,徽州的林業經濟依然極為發達,當地木材被徽商們源源不斷地運往杭州等地。種植林木以發展林業經濟,遠比種植糧食作物利潤大。可以說,林業經濟是徽州致富的基礎,加強對森林的管理與保護成為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一部徽州文化史就是一部中華文化史,其以“天人合一”“物我一致”為核心內容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現象仍有當代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與提倡“天人合一”“物我一致”的徽州文化非常契合。如何將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徽州文化更好地融入現在所倡導的生態文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努力。
一要巧妙融合徽文化核心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發揮“兩區”引領作用。績溪縣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屬于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同時又被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要緊抓機遇,在徽文化核心區保護上,遵循政府主導、講求實效的原則,深入實施科學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原生態、原真性保護。如對于徽派建筑“天人合一”的精髓,一方面要做好保護,另一方面要傳承好特色意蘊,注重汲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和諧傳統,造就當代建筑領域的“新徽派”。在重點生態功能區方面,圍繞水源涵養、水土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從發展中汲取徽州禁碑講究保護林木的森林文化精華,傳承好歷久彌新的山林生態保護習俗,在全社會形成愛護森林的良好風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要深度融合徽州文化與生態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牢牢樹立“旅游是支柱,文化是靈魂,生態是基石”的戰略定位,強化旅游、文化、生態的優勢資源融合和管理機制創新,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創新,著力推進徽文化與旅游的深度結合。大力發展研學游、徽文化體驗旅游、生態旅游等,為績溪旅游發展注入更加豐富、更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力促文化產業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三要大力傳承徽州文化,打造“生態+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載體,績溪作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一方面大力傳承徽州文化,打造“文化傳承型模式”美麗鄉村。目前,績溪擁有省級以上文保單位34處、省級以上非遺22項,有一大批傳統村落。要充分依托這些特殊人文景觀,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傳統文化的地區,發展創意文旅。比如,千年徽州古村落——仁里村,至今還保留著大量的元、清及明代的徽派建筑,在保護傳承好的同時,加大徽州特色民宿旅游開發力度,讓游客住進這里,不僅能回歸最原始、最自然的慢節奏生活,更可以來一場徽州文化的心靈之旅。再比如尚村的“曬秋”,不僅成為尚村人辛勤豐收的“大地色彩”,也成為吸引游客了解徽州文化的“致富密碼”。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績溪的優良生態優勢,打造“生態保護型模式”美麗鄉村,主要是在生態優美的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比如梅干梯田風光已成為績溪優美生態的“金字招牌”,今后要積極實施“富裕生態家園”建設,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成功走出“生態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強村、民主理村”的科學發展路子。
四要發揚生態文化,打造長三角生態宜居養生福地。績溪“離都市不遠,離生態很近”。這里風景優美,山有奇、特、怪之模樣,水有秀、靈、柔之景象,林有葉茂桿壯、山石雄偉、天然“氧吧”之特征,空氣質量領跑全省,是“中國天然氧吧”,毗鄰大城市,坐擁大市場,這為績溪建設高質量養生、養老名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不斷加速,績溪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和長三角后花園的步伐越來越快,要緊盯打造“黃山嶺下的美食天堂、西子湖畔的養生福地”目標不放松,在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為“美麗績溪”保駕護航的同時,不斷挖掘發揚生態文化,聚力發展“大健康”生態產業,為績溪加快融入長三角高質量發展點燃“綠色引擎”,早日發展成為生態宜居養生福地“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