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圖 張慧
【摘要】本文從濟寧漢畫像石的審美文化價值、漢畫像石對大學生的價值觀與文化素質的潛在影響、漢畫像石審美文化內涵與高等教育融合的途徑三個方面論述了濟寧漢畫像石資源教育功能的開發與應用。
【關鍵詞】濟寧;漢畫像石;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5-075-03
【本文著錄格式】張宏圖,張慧.漢畫像石的審美文化內涵與高等教育的融合構建研究——以濟寧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3(05):75-77.
基金項目:濟寧市社科重點課題成果(項目編號:20JSGX057)
濟寧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的美譽,是全國漢畫像石的分布比較集中地區之一,不僅出土量大保存多,而且發現最早。漢畫像石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考古學、藝術學及歷史學研究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的文化自信。充分發揮濟寧漢畫像石藝術審美文化內涵,與大學生價值觀念和文化素質培養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漢畫像石的審美文化價值
(一)蘊含的歷史文獻價值
1.文明的體現
考古學表明,我國漢畫像石集中的四大區域(山東、河南、四川、江蘇)都是當時經濟發達的富庶文明地區。漢代濟寧生產力水平在全國屬前列,主要表現在耕牛的普遍使用和鐵制農具的改進和推廣以及紡織和冶鐵業的先進。從濟寧、棗莊至徐州的諸縣市都發現了漢代牛耕畫像石,其中以滕州(漢魯國蕃縣)出土最多。兩漢時期濟寧的紡織、冶鐵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魯縞”曾是鄒魯地區的名牌產品,它產生于先秦,盛于漢唐。
2.厚葬的風習
漢畫像石是漢代厚葬習俗的直接產物,如果沒有漢代的厚葬風習,也就沒有漢畫像石。中國自古就有“厚葬”與“薄葬”的爭論與斗爭。盡管墨子曾大聲疾呼薄葬,孔子提倡“喪,與其易也,寧戚”,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無神論思想,漢初幾帝也曾下詔倡薄葬,但厚葬習俗并末遏止,甚至形成一種蔓延的趨勢,特別是到了東漢,有增無減,愈演愈烈。
這種厚葬習俗的主要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一是“靈魂不死”觀念。認為人死后能變成鬼神有知有覺,與活著的時候沒有什么兩樣,活人需要的,死人也需要。因此,就要用厚葬的手段,不惜一切建造死者的世界。二是中國自古就有祖先崇拜,認為逝去先人的魂魄能保佑子孫、蔭及后世,影響家族的興旺發達。三是“慎終追遠”的喪祭觀。孔子雖不語怪力亂神,但“重民食、喪、祭”,重祖宗祭祀與崇拜,喪祭被推五禮之首。四是漢代實行察舉孝廉制度。有些人就利用這種制度,投機鉆營,以厚葬為手段,企冀戴上“孝”的桂冠,達到顯身立世的目的。
3.豐富的內涵
濟寧的漢畫石刻是先秦兩漢歷史文化的積淀,它內涵豐富、體大精深,是一部神話傳說、經史故事、現世生活雜糅的百科畫卷。這些畫卷描繪、反映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
第一,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既有遠古先人初始時各種神話傳說,諸如伏羲女蝸、神農炎帝、軒轅黃帝、西王母、東王公等,又有漢代以前流傳下來的各種經史故事。第二,突顯了傳統倫理美德。儒家的政治主張、倫理道德、綱常教義、人格理想、審美標準,在畫像石中得到充分而完整的體現。第三,呈現了漢代社會的風俗習尚。拜謁會見、庖廚宴享、樂舞百戲、狩獵郊游、車馬出行等畫面當是漢代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實寫照。
漢畫像石在向我們展示漢代社會生活、精神風貌、生產活動、民俗事象全貌的同時,也成為中國本土本源文化發展成熟的一個標志性、里程碑式的總結。
(二)蘊含的思想文化精神
從上述所反映的社會歷史內容,又可窺視并感悟到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思想文化精神:
第一,“大一統”的文化風范。
隨著大漢帝國的建立和儒家官方哲學核心地位的確立,使統一起來的華夏各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穩定的、持久的心理意識、精神信仰、思維狀態和思維方式,這一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既標志著以華夏各族為中心的漢族的正式形成,也成為漢代乃至中國兩千余年宗法制社會的統治思想。漢代是漢民族形成的時期,漢畫像石是漢民族的童年記憶。作為大一統思想文化的產物,集文史記載、雕刻繪畫于一身的漢畫石刻藝術,上承先秦、下融兩漢、雕古畫今。
第二,豪邁的精神氣質。
人們通過漢畫像石可以看到中國從始祖先民到兩漢這一漫長歲月中文明的歷程,看到漢代人對祖先的崇敬、對自然的尊重、以及人對神的征服。
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形象是較多的,其圖像皆為人首蛇身,多手持“規矩”,是作為規劃天地、育化萬物的人類始祖加以敬仰顧念的。在漢畫像石中司空見慣的常青樹,枝葉交柯、綠蔭如磐的合歡樹,樹上樹下、屋頂房檐降落的鳥獸,呈現出人與鳥獸為伍,大自然與人類社會和諧共處,一片祥和的優美生態環境。在墓葬中的地下世界,漢代人把對墓主人的升仙和墓主人后代有用的上至最高天神,下至陰間小鬼等,無論需要誰,就把他引入墓室,為我所用。看似荒誕,實是實用主義的鬼神崇拜,更是一種期待,一種自信的延伸,一種可以支配一切的希冀與氣魄。
第三,明顯的儒道教化。
在漢代的思想領域中,以改造后的新儒、道為主導,形成儒道互補的二元組合,雖各樹一幟,又并行不悖。所以漢畫中會有大量的儒家教化及神仙道化的內容。當大量體現儒家經學思想的經史人物故事和神話傳說同時出現在漢畫像石中時,你就可品味到漢代人天人合一、人神想通、陰陽變易的思想觀念。正是這種心理,形成并奠定了中華民族穩固的文化心理結構。
(三)蘊含的雄偉質樸藝術氣質
“生拙”“渾樸”是漢畫像石的主要藝術風格。由于漢畫像石刻是以刀代筆,容易產生“拙”的形態、“生澀”質感的線條,所以在某些細節地處理上需要簡練概括,在“簡”與“拙”中求變。當然,這種粗放而流動的線條不僅僅只是對形體的刻畫描摹,而是融合了畫工匠人對造型、內容、構圖、創意以及精神的高度概括、抽象和凝練,體現著“大道至簡”“大禮必簡”的傳統儒道思想的精髓。
“楚漢浪漫主義是繼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與它相輔相成的中國古代又一偉大藝術傳統。它是主宰兩漢藝術的美學思潮。”[1]以武氏祠石刻為代表的濟寧漢畫石刻,繼承著楚漢文化的血脈,凝成灑脫沉雄、瑰麗恢宏的氣質。
二、漢畫像石對大學生的價值觀與文化素質的潛在影響
(一)漢畫像石以象征和大氣地表現形式,表現了漢民族的文化意識形態。可以讓學生領略到漢代先民那種胸懷天下、包容天地的豪邁性格,這種性格基因必將支撐中華民族走向復興。
在漢代墓葬中,墓主人通常把宇宙間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真實的、虛假的存在雕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讓人體會到世界之博大、宇宙之無限。如果漢代人沒有廣闊的胸懷,不能站在天際之上,去思考、理解、描繪浩瀚的寰宇,是不可能有如此運用的。
馬馳牛走、鳥飛魚躍、圍獵搏擊、龍吟虎嘯一幅幅充滿著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的畫作,無不是生命力剛勁與頑強的充分展現。表現了漢代人崇敬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境界,展示了漢代人對征服外部世界的強大信心和力量,流露出漢代人對美好事物強烈的占有欲,體現了漢代先民的一代風范。
漢代人在對自然生命的觀察中看到了天地的“大美”之所在,無限、永恒而又充滿活力的自然現象;令人歡欣鼓舞、奮發昂揚的精神,無不給人以審美的愉快和驚嘆。
(二)漢畫像石的教化功能是其時代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具有漢代人個體人格之美,這種精神對現代大學生人格塑造有積極作用。
現在,我們倡導儒家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恰恰是在漢代,而漢畫像石正是這一時代的歷史遺存和歷史確證。儒家思想由先秦時期的民間學說發展到漢代的官學,成為國家的權威思想,是漢代“大一統”的哲學根基。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是“禮”與“仁”,是治國施政的綱要,并成為人際關系與社會秩序的精神基礎。
儒學是“仁”“禮”之學,著名的武氏祠堂畫像中,所有的歷史故事畫像都是按照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儒家“仁義禮智信”道德思想選擇和配置在祠堂中的。荊軻刺秦、二桃殺三士、管仲射小白、柳下惠坐懷不亂、季禮掛劍、魯義姑姊等充滿了個體人格之美,是儒家文化的對象化,顯示了漢代人巍然屹立的偉大人格,充分展現了漢代人對浩然之氣及對君子人格的追求,這種精神對當代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舉孝廉”作為漢代的治國方針,選拔“干部”標準,是將宗法倫理之“孝”融入社會政治倫理,將“忠孝”捆綁在一起,使其成為維護統治的社會意識形態。武氏祠畫像中,“閔子騫失棰”“曾子故事”“柏榆悲親”等孝子故事多達二十余處。這些故事在當下雖已沒有了政治教化作用,但其中一些故事對當代大學生還是有很好的道德倫理教化作用的。
(三)漢畫像石雄偉質樸的藝術氣質,一往無前不可阻擋的氣勢、運動和力量,構成了漢代藝術的動勢與古拙的美學風格,充滿著生命力。這種美學風格,能夠培養大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觀。
在漢畫中,無論是車馬出行、樓閣人物、宴飲拜謁、擊鼓舞蹈、仙界神靈,還是各種鳥獸動物的畫像,都強調形象的形體與動態特征,不事細節修飾,以輪廓的整體性流動,表現形象的運動瞬間,展現出形象的運動、力量與速度,生動逼真,具有蓬勃的活力和生機,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呈現出動勢之美,使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它的這種“動勢”可以表示生命,表達精神,表現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議的美感。
“漢代藝術形象看來是那樣笨拙古老,姿態不符常情,長短不合比例,直線、棱角、方形又是那樣突出、缺乏柔和……,但這一切都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上述運動、力量、氣勢的美,‘古拙反而構成這種氣勢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種種‘笨拙也就很難展示出那種種外在動作姿態的運動、力量、氣勢感了。”[1]這種粗獷豪放的“古拙”給人以“簡約而不簡單”的美,體現了漢代人朝氣蓬勃、熱情奔放的時代精神。對大學生體會民族文化之瑰麗,啟迪、培養其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大有裨益。
三、漢畫像石審美文化內涵與高等教育融合的途徑
(一)創新文化育人平臺建設,實現漢畫藝術進校園
高校作為人才的培養基地,也是培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漢畫像石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其引入大學校園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必要選擇。漢畫像石的審美文化內涵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將產生重要作用。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已經走在了前面,建成了全國高職院校第一座“漢畫博物館”,并依托實體館開發了數字資源。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不同,它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征,濟寧的高等教育就應該有濟寧的特征,培養我們濟寧獨具個性的大學生。
(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漢畫藝術進課堂
1.創新思政課教學
可以把思政課搬到博物館上,把原本簡單枯燥的說教,通過極具現場感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以此來實現傳統思政課堂的有效拓展,這對學生來說既新鮮又有趣。例如在《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教學中,在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結合漢代“孝”文化,將“邢渠哺父”等漢畫作為賞析內容,教師向學生傳達其中的文化內涵,從而在感受漢畫藝術魅力的同時,達成思想層面的共鳴關系,從而起到教化作用。
2.融入素質教育
漢畫像石中有許多娛樂性、競技性以及健身性體育文化資源,棋類、器械技擊、角抵、伎藝、百戲、拳術等運動形式在漢代已初具規模。高校藝體教學,可以從漢畫像石中發掘漢代伎藝、體育文化資源中品質優良和符合現代社會人們健身、休閑、娛樂的項目。
3.引入專業教學
濟寧的高校現開設有動漫專業、藝術設計專業、裝飾設計專業等,都有必要把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資源利用起來,開發選修課或特色課程,發掘漢畫教學資源,把傳承弘揚漢畫藝術與學生藝術個性、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結合起來,施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等考核活動,使其與專業教學相融合。同時,創新體驗式教學模式,將文化育人凝練、萃取、落地、 融入立德樹人工作全過程,大力推進課堂教學與現場研學、社團活動、社會公益等活動的融合。
(三)構建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漢文化社團
漢服唐裝曾流行了一陣子,其熱度正在衰減,但在專業團體、專業人士那里仍在流行,這就給我們一種啟示,除了在教學中引入漢畫像石元素外,還應該從校園文化活動的構建著手,組織學生漢文化社團。比如漢畫像石上有很多樂舞百戲畫面,翹袖折腰的長袖舞、粗獷、豪放的建鼓舞都是漢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四)發揮社會功能
大學生的成長,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濟寧是漢畫像石大市,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營造社會文化環境,有利于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的發揮。發揮出社會功能,對于高校與社會文化機構融合構建漢畫像石育人機制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不光要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社會活動,將優秀的漢畫像石遺產及其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出來,而且應在經費方面提供保障,開展文化遺產的創意轉化,讓大學生參與其中,接觸傳統藝術形態和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70,83.
作者簡介:張宏圖(1976-),男,漢族,天津人,副教授,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報告文學研究;張慧(1987-),女,漢族,山東棗莊人,助教、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