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海燕 楊時濤
摘要:全球化正逐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但對經濟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亦對教育領域產生影響。全球化主要代表著一種經濟主義的發展傾向,此種經濟主義存在的價值觀和新自由主義存有的哲學基礎對高校課程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要求高校教育課程有實質性的改革。本文簡要闡述了基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課程改革的原因,并提出基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課程改革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全球化 高校 教育課程 改革
引言
全球化屬于一種十分抽象的概念,具備經濟、社會、轉化與政治等多層面的內涵與表現。全球化正漸漸對我國教育領域形成影響,全球化讓教育走進一個全新的發展潮流,將教育帶進全球化發展浪潮中,讓教育在諸多層面均具有相應程度的全球化特點。怎樣認識高校教育所面對的各種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課程如何實行變革,全球化針對教育而有哪些價值和作用等問題,已變成當前教育界廣泛關注的話題。
一、基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課程改革的原因
1.經濟全球化
經濟合作與OECD所公布的針對全球化的具體界定即是:一個國家在社會市場上與生產上互相依托逐漸加深的一個過程,是由貨物與服務貿易的不斷發展及資本與技術的相互流動所推進的。經濟全球化有助于完善資源配置,促進國際相互間的溝通合作,增快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眾所周知,科技是國家綜合實力競爭中最關鍵的因素,伴隨經濟的全球化,現代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推動各個國家教育課程目標、教育課程內容等多方面在全球范圍中呈現出一定的通用性。
2.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即指各個國家傳統的文化理念和思維形式相互之間的碰撞和融合,進而致使全新的文化理念和思維形式的生成與發展,其是中西方文化相互協調的最終結果,在全球文化沖擊的背景下產生一種多個文化共同存在并且相互吸收的情況。在保留我國民族文化的同時,應當學習從全球與全人類的角度進行思考,找尋人類文化相互間存在的一些共性。但是無法否認的是西方國家社會中的一部分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以及人生觀念通過資本的不斷流通和信息快速發展正在以出其不意的速度融入到世界各地,全球化主要表現的是資本主義具有的價值哲學以及資本主義具有的文明本質。但是我國身為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高校教育課程改革不但要使大學生繼承并發揚我國所具有的燦爛文化,還應當尊重熱愛他國文化,取長補短。
3.教育全球化
全球化的根本亦是教育界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為了能夠更好、更全面順應當代社會,以往的認識論將哲學作為基礎的教育觀改變為將能力本位作為中心觀念的教育觀,大部分國家均促進工具性教學的發展,注重的是實用技能,過于重視個人功利主義。高等教育不需要再次強調技能發展具有的重要作用,技能是當代青少年在社會中的主要競爭力,然而日后的挑戰主要是青少年走進國際化與全球化的社會市場,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要求即是將道德使命融入到自身的位置。高等教育所培育的優質人才需要呈現出一種具備綜合素養的國際化優質人才,其所向往的實用性教學具有更加寬泛的深層次含義,例如在高校英語教育教學過程中,課程并不可單一認為“以實用為主,以夠用為度”,而不考慮高校學生個體相互間存在的差異性以及學習興趣與發展潛力的進一步追求。
二、基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課程改革策略
1.課程教育目標符合全球化發展
首先,改革教育模式,教育形式是讓全球化和教學完美結合的關鍵內容,亦是決定教育成效與教育質量的重點。培育出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優質人才,應對以往的教育形式進行變革,以往的教育模式已難以充分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各種需求,對于人才的培育缺乏完善性,此種教育形式存有諸多弊端,教師根據單一落后的教育手段為高校大學生教授課程,缺少生動性與有趣性,致使高校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降低,從而使教育質量與教育成效無法獲得高效提升,因此教師必須沖破以往的教育形式,學會運用現代化教育方式,來吸引高校大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讓他們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使大學生真正了解教育課程的主要知識內容和學習要點,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全面吸收以及消化。其次,轉變傳統將考試作為主要導向的課程管理形式,將考試作為導向的教育形式始終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中采取的關鍵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成效,考驗其學習成果,而且還能夠鞏固大學生所學習過的知識,亦是調整教育工作的關鍵方法,然而此種教育形式亦存有諸多弊端,比如大學生未能真正認識并理解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學校亦忽視了對高校大學生能力的全面考核,學校和教師需要把考試的重點轉變到提高大學生們的綜合學習能力上,而并非是簡單測試學生對各種專業知識的記憶程度,更應當注重高校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吸收能力,是否可以觸類旁通,并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而進行學習。中國高校課程管理不只應提升任職教師的綜合素養與專業化能力,還應當讓教師明確認識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教學具有的重要意義,教育課程應將全球化作為導向,才可以培育出符合當前全球化不斷發展的優質人才。
2.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
第一,提高文化素養,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學,是當前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培育高素養、高品質優秀人才的關鍵方式。高校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不但和其個人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同樣影響著我國未來的文化綜合實力。故而,需要注重對高校,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培育,重視對大學生們的文化水平教學,提高其文化水平,培育出具備全球化精神的優秀人才,提高大學生們的文化素養體現在各方面,不但包含大學生們的文化素養,還囊括大學生們的身體素養,唯有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們的文化素養,重視對其的文化素養教學,才可以培育出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比如在大學生的學習進程中,可開設多種語言性學科,除了高校基礎課程英語外,還應當添加日語、俄語與韓語等目前最流行的外國語言,使大學生的文化程度可以更上一層。還應當增強大學生體育課程方面的學習,如此不但能夠增強大學生們的身體素養,還能夠為我國未來發展奠定牢固基礎。第二,提高道德素養,眾所周知,道德屬于人類的一種行為價值取向,并且道德的優劣與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以及國家的興衰有著密切聯系,思想道德建設是全面發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關鍵內容與核心環節,故而,思想道德建設的優劣直接和國家與民族的社會發展有密切聯系,而高等教育是提高大學生道德素養的主要階段,培育高校大學生們的道德理念是培育全球化優質人才的主要內容,應增強與優化大學生們的思想道德建設,以文化環境作為入手點,創建一個有助于培育學生文化價值觀的良好氛圍,積極組織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拓展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樹立其正確的文化意識。
3.教育課程呈多樣性趨勢
即便中國的文化發展起步相對較早,然而國外卻有諸多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的東西,應當真正了解其他國家文化的整體發展形勢以及具有的個性化美感,學習西方國家教育教學中有助于中國教學發展進步的內容,基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發展的一個主要過程,應在與他國相互溝通交流中得到對各種文化的不同認識,學習西方發達國家教育中具有的優秀部分和我國課程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使高校教育課程展現出多樣性的發展趨勢。并且,我國和西方教育存有顯著差距,我國采取的是以往應試教學,但是西方國家則注重素養教學。我國采用的應試教育存有問題即是過于重視教材理論知識,缺少對大學生創造創新能力的全面培育,缺少靈活性和生動性,而好處是大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要比西方學生掌握的多。在西方課程教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具有的作用是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獨自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們的創造創新能力以及靈活性,培育其獨立思維。根據相關分析能夠得知,我國教育和西方教育在思想層面存在相同之處,但亦存有顯著的差異,如若想真正實現我國和西方教育理念的有機結合,則應當全面認識到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進行比較存有的弊端,從多種角度展開學習與借鑒,以此解決中國高校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如果想全面實現高校教育課程的多樣性發展趨勢,則應當從本質上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據學校與教師的共同努力,使我國高校教育能夠獲得相應改進、能夠獲得巨大突破,以此真正實現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溝通與融合。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全球化給中國高校教育課程變革帶來新型挑戰,唯有明確全新的人才培育形式,開設對應的課程內容,改變高校教師的課程觀念,才能夠將挑戰變為機遇,才能為我國培育出各種創新型與復合型優質人才。而且全球化發展趨勢給人類帶來諸多問題,要求人們要認真仔細思考與探究。而課程是教育變革的重點,需要通過對中國現實國情的深入了解,學習并借鑒國際中具有的先進理論以及實踐,敢于探索創新,創建符合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課程體制,從而提升在基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課程的改革成效。
參考文獻:
[1]張立平.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研究[D].武漢大學,2014..
[2]李孔文.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中國模式——反思“十年課改”[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0(02):58-63..
[3]張寶輝,張紅霞,彭蜀晉.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學教育發展與變革——2012國際科學教育研討會綜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4):120-128..
[4]藺雪芹,申玉銘,張笑語,王妤.基礎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高師世界地理教學優化路徑[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05):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