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一課的主要內容,也是政治課的重要內容,會詳細講解。那么,在歷史課的講授中,如何突顯歷史學科特點,而不只是簡單重復呢?本課例立足跨學科的視角,通過唯物史觀的滲透,以馬克思主義原典為史料,探索如何突顯歷史學科特點。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跨學科,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 G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457-6241(2021)07-0069-04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①它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靈魂,也是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1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的一次偶得,萌發了對本課教學策略的新思考。
一、問題的緣起
——跨學科對話帶來的思考
隨著語文、歷史、政治3個學科統編教材的施行,關于課程標準、教材的學習和研討成為了教學教研的重點。
筆者在與一位政治老師的交流中得知,統編思想政治教材中關于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內容與歷史教材非常相似。于是,筆者特意翻看了《思想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中第1課第2版塊“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雖然與《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1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版塊中的三目:“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與歷史教材的脈絡是一致的,歷史教材中出現的“空想社會主義”“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巴黎公社”也都出現在了政治教材中。兩課如此相似,我們的歷史課該怎么上呢?
筆者想到了以人物為線索,在“敘史見人”中,串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來龍去脈。但是新問題隨之而來,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世界歷史》(第一冊)第21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其內容即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兩人之生平切入,而初中歷史教師往往在授課中對兩人經歷做詳盡的介紹。因此,從初高中銜接的角度來看,以人物為線索顯然也面臨重復而為的問題。如何才能上出歷史學科的特色,同時又做好初高中銜接呢?
二、解決途徑之一——基于課程標準、
教材、馬克思主義原典凝練內容主旨
帶著上述問題,筆者研讀了課程標準,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這一課的內容要求來看,課標提出:通過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了解《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世界意義。①
基于此,筆者再次對教材的內容做了研讀。在第二目中,教材這樣寫道: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始終站在時代前沿。②那么,如何理解“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這五個修飾詞?
筆者認為要理解馬克思主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原典,基于此認識,筆者這樣總結本課的核心內容:
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馬克思主義,充分展現了馬克思、恩格斯對現實、歷史的反思,他們用一種宏大的視角洞悉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向我們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前瞻性。生活在170多年之后的我們唯有通過文字感受偉大導師的精神內涵,體會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的推動作用。
以上核心內容遵循了課程標準與教材的思路,突出了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即通過文字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原典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內容。在此基礎上,筆者將教學目標呈現如下:
知道19世紀歐洲社會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所起到的階級、思想鋪墊;知道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通過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中的部分內容,理解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通過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感悟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偉大作用。
這一目標聚焦教材中“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這一表述,通過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部分內容落實對這一表述的理解。在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意義時,筆者考慮到高中學生對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及二戰后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歷程相對陌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意義理解不夠深刻。因此設計了從《中外歷史綱要(上)》中關于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引導學生感悟馬克思主義能夠跨越時空深刻改變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進程,從而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開放性,及其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偉大作用。
當然,要落實這一目標,必須找到可供學生研讀的馬克思主義原典。
三、解決途徑之二
——課前準備,精選馬克思主義原典
馬克思主義原典著作浩繁艱深,限于高中生可支配的時間以及認知水平,挑選合適的原典有較大難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驗著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原典的認識與理解。
立足本課內容,《共產黨宣言》無疑是必讀篇目。除建議學生閱讀《共產黨宣言》及再版序言之外,筆者還選取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這段經典表述: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篌w來說,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①
這段文字的經典之處在于它用最短的篇幅,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多個重要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性因素以及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規律。對于在課堂上閱讀原典而言,這段文字是極其有幫助,并切實可行的。
因此,筆者課前布置自主學習任務,預設一個相對宏觀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有怎樣的評價?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做鋪墊。
四、解決途徑之三
——設計問題推進課堂教學
在學生充分閱讀《共產黨宣言》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問題引領,推進課堂教學的開展,教學環節如下:
環節一:誕生于實踐的馬克思主義
圍繞課前預設的問題,教師出示《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兩句話:“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②“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③
設問:從這兩句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對資產階級的認識是怎樣的?追問:馬克思、恩格斯做出這一評價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立足文本,通過回顧所學知識能夠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評價,肯定了15世紀以來資產階級在思想解放、政治革命及工業革命所起的積極作用。
繼而再追問:既然馬克思、恩格斯肯定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積極作用,為什么又指出資本主義“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利用教材“史料閱讀”一欄的內容,引導學生對資本主義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弊端的認識。
在本環節最后用以下問題結尾,引發學生討論: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的認識為何有這樣的矛盾?學生在已經回答一系列問題的基礎上,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矛盾”表述是時代特征的真實寫照——19世紀中葉既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貧富差距迅速加大的時代;是一個財富不斷累積的時代,也是一個環境持續惡化的時代;是“榮光”與“黑暗”并存的時代。
設計意圖:圍繞著一連串問題的探究,引導學生基于教材表述與《共產黨宣言》的內容理解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刻剖析是對15世紀以來,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歐洲社會的深入考察與全面研究的結果,理解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偉大思想。
環節二:從再版序言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這一環節中,提醒學生關注《共產黨宣言》的再版序言,引導學生聚焦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的這段話:“由于最近25年來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后來尤其是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特別是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顯,對于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因為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為止?!雹?/p>
設問:馬克思、恩格斯對其自身思想的認識,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找到哪些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
在講述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巴黎公社的相關內容,從而使學生明白,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僵化地看待自己的思想,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這種修正并不是對自身過去的簡單否定。同樣是在這篇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寫道:“《宣言》是一個歷史文件,我們已沒有權力來加以修改?!雹谶@既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有助于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共產黨宣言》再版序言的研讀,知曉馬克思、恩格斯對于自身思想的科學認識,理解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發展的開放理論。
環節三:從原典再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在研讀《共產黨宣言》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上補充《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節選內容。由學生各抒己見,從已經學過的知識中體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如從中國古代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近代西歐社會演進等相關知識,去理解馬克思的這段表述:“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雹鄹形蛏a力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感悟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理解教材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闡釋是源于馬克思主義原典原著,是實事求是的。
設計意圖:有了結合所學知識研讀《共產黨宣言》的經驗,在面對這段文字時,學生能夠結合學過的相關知識,去解讀原典中的原理,進一步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環節四:跨越時空的聯通,突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意義
設問: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一問題可以結合學生對于初中知識的回顧。然而要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意義,教材中關于巴黎公社和國際工人運動的內容尚有不足。
筆者引導學生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內容來實現教學目標。通過聚焦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樣特定的歷史環境,回顧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幾經探索,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活力,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相關史事,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斷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的偉大成就。
設計意圖:馬克思主義跨越時空來到古老的中國,在中華大地煥發全新的生命力,這無疑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筆者認為學生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結合自己切身的感受,一定可以體會到馬克思主義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
在課堂上落實馬克思主義的原典閱讀,即便是片段,對學生而言,也存在消化難的問題,對于教師亦是一次挑戰。教師需要先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并在課堂教學的設計、設問上多琢磨,才能與學生一同探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海。
【作者簡介】顧博凱,中學一級教師,上海市大同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見習編輯:錢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