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瑋

柳州市民族實驗小學是柳州市彎塘小學教育集團的總部,于2016年8月建校,現有36個教學班,1645名學生,專任教師54人, 其中少數民族教師21人,少數民族學生516人,涵蓋廣西11個少數民族。學校在秉承集團“教學生六年為學生著想一輩子”辦學宗旨的同時,將“民族情懷·世界眼光·現代素養”作為學校文化的核心追求。讓學生成為一顆顆飽含著中華傳統美德、人文精神、民族自信的種子在中國西部邊陲——廣西,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發芽、成長。
建設“一廣場一長廊一室一坊”,筑魂立格
學校積極打造“一廣場一長廊一室一坊”主題式場館。場廊室坊成為了全校師生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和共同成長發展的園地,更是校園里生動的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培育民族團結精神的大課堂。各主題場館向學生講述重要的歷史時期各民族英雄舍生忘死,深明大義,始終并肩捍衛祖國尊嚴,維護民族統一的生動故事。在“三同”(同看、同聽、同講英雄故事)“兩讀”(讀英雄詩詞,讀英雄事跡書籍)等一系列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兒女們的赤膽忠心和錚錚鐵骨,增強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校園文化是學校整體育人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民族文化氛圍的營造更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是校園文化氛圍的主陣地之一。以廣西銅鼓造型和生動立體浮雕組合的民族英雄小廣場、充滿經典文化韻律和美妙意境的國學堂、學習茶經茶史的茶藝室、培育好家風樹立家庭文明新風尚的家風家訓長廊、學習民族特色紋樣的剪繡館和苗族蠟染藝術的蠟染非遺文化傳習館營造校園民族文化氛圍。孩子們在講述故事中激發起向英雄學習的愛國熱情;在醇厚文化的熏陶下領悟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源遠流長;在立家規傳家訓的傳統美德中汲取培育道德的養分;在傳習民族藝術的實踐活動中走進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世界。在民族團結教育氛圍里,孩子們身臨其境、耳濡目染,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逐漸被激發。
建設“八面一體”的民族課程,正心立人
學生開設民族文化項目式課程,課程創新之處在于從增強民族傳統文化情感做起,以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活動為主線,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通過看、摸、做、玩等多種體驗方式,將民族文化的內涵根植在孩子們的心中。
學校每年四月在烈士陵園開展“祭英烈”活動和以班、隊會課為落腳點的民族英雄瞻仰課程,通過瞻仰民族英雄紀念碑、講英雄故事、分享英雄家書、觀看紅色電影、開展主題班隊會等豐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動,讓民族英雄高大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永遠樹立。學校少先隊大隊帶領隊員們開展民族精神宣講課程,隊員們立志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
民俗禮儀講習課程將民俗禮儀有計劃、分年段、有步驟地推進開展,讓學生感受到知書達禮、恭而有禮和做一個明事理的人在家庭乃至社會交往的重要作用。民族美食烹飪課程中,學生對廣西民族特色菜、傳統小吃、五色飯米制品等美食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序主動探索,了解民族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民族服飾欣賞課程上,欣賞絢麗多彩的廣西民族服飾,了解服飾上花鳥魚蟲等紋樣的文化內涵,領略勤勞美麗的勞動人民將大自然的美與服飾巧妙融合,感悟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
民族藝術傳承課程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課堂。通過剪紙、刺繡、手工花燈等民族藝術學習,讓孩子們在課程體驗中感受成功感、幸福感。民族體育運動課程中,將竹竿舞、拋繡球、滾鐵環等少數民族運動與體育課程有機結合并在全校普及,增強民族自信。能工巧匠體驗課程的小工匠室和卡魅實驗室是孩子們發展新特長成為小小“創客”的活動基地。大自然的別具匠心,榫卯結構的巧妙組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民族自信,真切感受科技創新和敬業精神給社會帶來的正能量。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育情培德
學校積極開展富有儀式感的主題性活動,鼓勵學生樹立明確的理想信念。將教育場設置在課堂上、校園外、家庭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用心品味56個民族經歷滄桑歲月始終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歷史史詩,促進各民族交往交融,鼓勵學生樹立明確的理想信念。
九月份的“開筆禮”——在充滿了儀式感的入學禮儀上,尊師正學。讓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向孔子像拜師行禮,延續幾千年來各族人民尊師重教的傳統;擊鼓鳴志,感受入學的神圣和莊嚴。啟發學生立志做有理想、品格高尚、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新一代。
三月三的民俗文化節——全體師生在部分少數民族家長的指導下,通過制作繡球和壯鄉糯米飯、排演壯鄉情景劇、學習繡球舞、竹竿舞和拋繡球等民族活動,了解壯、瑤、苗、侗等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增進彼此了解和信任,在相互學習中,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交融。
中國傳統節日——中華民俗文化代代相傳。學校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節氣的文化內涵,突出“中華民族傳統”的“傳承”,抓住節日節點。在活動中體驗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根源所在。
主體性德育實踐活動——開展民族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三月“孝敬父母”、四月“祭祀柳宗元”、五月“傳統體育節”、六月好歌謠伴童年、九月“尊師敬長”、十月“科技節”、十一月“英語節”、十二月“剪紙月”等歡樂童年主題月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各具民族特色。每月一次的外出“社會實踐活動”,師生們參觀歷史場館、走進家鄉民族企業、軍事基地……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天地,充分感受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過程中,葆有家國情懷,增強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行合一
民族自信給了學生強大的精神力量,用評價指導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小事從細節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
學校將學生自主發展的評價機制與民族文化的項目式課程緊密結合,遵循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倡導文化自覺的發展性評價。孩子們在學校和老師的引領下,學會規劃成長階段目標,制訂成長計劃,不斷為自己確立新的目標,每學期向學校自主申報各類“形象少年”榮譽稱號,并在班級、中隊、同伴的幫助下,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與階段目標拉近距離。文化自覺的發展性評價,把民族團結的核心理念融入學生的血液中,為每個學生主動發展注入活性催化劑,并對自身的發展作出客觀評價,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可度,將民族精神內化為心性力量并外化于行。
學校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并聯合社區、家庭大力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意識地結合校會、班會隊日課,把校外輔導員、法制副校長、家長志愿者和關工委、五老代表請到學校,開展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熱愛中華文化,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教育活動,在各族孩子心田上播撒互相團結友愛的種子,讓“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思想悄然生根發芽。各民族的學生、教師、家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大家互相學習、鼓勵,共同成長、進步,校園中處處呈現和諧向上的景象。
(教育部公布首批“一校一案”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