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英
摘要:當前我國生豬產業飛速發展,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秋冬季節受氣溫變化大、早晚溫差大等因素的影響,豬場各類疾病呈現持續高發的現象,嚴重影響生豬養殖的健康發展,造成養殖場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闡述幾種北方豬場秋冬季豬群高發病,并深入分析了相對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秋冬季;豬場;常見病;防控
近些年,隨著豬肉價格高漲,需求增多,生豬養殖逐漸被認為是經濟效益較高的好項目。養殖規模和數量有所增加,行業競爭比較激烈,尤其是我國北方地區規模化生豬養殖水平提高較快。豬病的存在一直是各種規模養殖單位面臨的重大難題。我國北方地區秋冬季節晝夜溫差大,空氣干燥,尤其是深秋季節,豬舍內環境比較陰冷潮濕,為致病菌的滋生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更容易造成復雜豬病的發生和大規模蔓延。雖然在日常養殖過程中,疫病防控的意識不斷增強,疫病的種類逐漸減少。但在豬病高發季節,豬病防控的難度仍然不小。秋季在養豬行業中存在特殊性,一方面易感豬病復雜多樣,另一方面又是生豬的最佳生長期,因此應對好這一階段的飼養管理尤為重要。根據病原體種類可將常見豬病分為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及寄生蟲類疾病等。本文著重介紹我國北方秋季生豬養殖中常發的幾種病毒性、細菌性及寄生蟲類疾病,同時介紹了豬場可開展的疾病預防的主要措施,為健康養殖提供借鑒。
1病毒類豬病
1.1豬流行性感冒
豬流行性感冒即豬流感,是秋冬季節較為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其病原為A型流感病毒。感染后病豬通常表現呼吸困難、發熱、咳嗽、厭食等癥狀。豬流感傳染性很強,不僅易在豬群內暴發,還容易誘發其他豬病如肺炎、支氣管炎和胸膜炎等,因此豬只一旦出現豬流感的癥狀應及時治療隔離,以免疫情擴散。
1.2非洲豬瘟
目前非洲豬瘟是養豬行業中的重大疫病。該病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烈性傳染病,對全球生豬養殖都造成了巨大沖擊。通常非洲豬瘟發病急,死亡快,病死率高達100%,表現高熱、精神沉郁、厭食、皮膚充血等臨床癥狀,急性者會突發死亡。非洲豬瘟于2018年下半年傳入我國并持續蔓延,對我國生豬產業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當前非洲豬瘟防治尚無有效疫苗和藥物,防控形勢極其嚴峻,所有的豬場對非洲豬瘟都采取常態化防控。
1.3仔豬病毒性腹瀉
臨床上該病主要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以及輪狀病毒等病毒混合感染發病。通常仔豬日齡越小越易患病,病程短,病死率高。病豬表現食欲減退,精神沉郁,腹瀉,嘔吐,日齡小的豬多因脫水而死亡。該病5周齡以上的豬較少發病或死亡。氣溫驟變季節易發,多呈地方性流行。
1.4豬口蹄疫
豬口蹄疫病是危害養豬業的重要疫病之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一類人獸共患的傳染性疾病。口蹄疫病毒更易感染成年豬和仔豬,對仔豬的危害較大,其中對仔豬致死率可高達80%以上。口蹄疫最典型癥狀是病豬口腔、蹄部、乳房等無毛或少毛的部位有水皰和潰瘍癥狀。病豬明顯跛行,站立困難,病變部位溫度升高。豬感染口蹄疫后多與豬流感、豬腸炎等疾病聯合發病,對患病豬造成嚴重后果。
2細菌類豬病
2.1副豬嗜血桿菌病
副豬嗜血桿菌病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病豬主要表現體溫升高、咳嗽、全身顫抖、四肢不協調、跛行、共濟失調及被毛粗亂等臨床癥狀。嚴重患病豬多因敗血癥而死亡,母豬可流產。該病給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2豬支原體肺炎
豬支原體肺炎是由豬肺炎支原體引起的一種慢性流行性肺炎,對生豬健康影響較大。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氣喘、食欲顯著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發熱等。
當前養殖業對豬肺炎支原體病防控意識較低,常常低估該病發生對豬場造成的危害。該病常與其他疾病如非洲豬瘟、豬流感等混合感染,在臨床上應予以重視。
2.3豬鏈球菌病
豬鏈球菌病是我國重要的傳染性人獸共患病。豬感染鏈球菌后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敗血型、關節炎型和腦膜腦炎型三種,多呈地方性流行,具有發病急、傳播快、致死率高的特性。病原菌豬鏈球菌血清型復雜多變,耐藥菌株不斷出現。當前預防豬鏈球菌病最有效方法是接種安全有效的疫苗。
3寄生蟲類疾病
豬寄生蟲病主要包括豬蛔蟲病、豬肺線蟲病、弓形體等,秋冬季是豬寄生蟲病尤其是豬蛔蟲病的高發季節。豬蛔蟲病是由寄生在豬小腸內的蛔蟲引起的一種豬常見性寄生蟲病,常經消化道接觸性傳播。母豬表現營養不良、咬欄、磨牙等現象,仔豬出現生長緩慢、消瘦、貧血、被毛粗糙等臨床癥狀。豬肺線蟲病是由豬后圓線蟲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寄生蟲病,仔豬及育肥豬易感高發,與養殖場內被豬后圓線蟲卵污染的蚯蚓活動關系較大,主要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臨床上病豬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呼吸加快、貧血、消瘦等,嚴重者可導致病豬死亡。
4綜合防治措施
秋季是生豬的最佳生長期,此時抓好生豬的生產,能夠有效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因此,防控各類疾病成為秋冬季節豬場工作的重點。始終要堅持“防大于治”的防治原則,預防疾病發生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做好豬場的生物安全工作。首先要提高豬場飼養管理水平,制定適合本場的飼養管理方案,做好各類豬群的日常飼養管理工作,合理安排各生長階段豬舍的最適宜飼養密度、溫濕度、通風量等各項指標,為豬只提供舒適生活環境;保證飲水、飼料安全衛生;北方秋季容易發生豬只呼吸道疾病,所以要保證豬舍定期通風,最好選擇陽光較好的中午對豬舍進行通風,同時加強豬舍溫濕度的控制,采取積極措施降低氣候驟變等應激對豬群的影響,秋冬季要及時啟動保溫設施;每周定時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藥對圈舍及環境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采用有效的疫苗進行常規預防接種,由于非洲豬瘟這類重大疾病暫時無有效疫苗,因此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不能放松,阻斷傳染源、凈化環境是最關鍵的防控措施;加強豬群保健工作,適量添加提高免疫增強類制劑如乳酸菌微生態制劑、維生素等,增強機體免疫力,加強妊娠母豬或哺乳期的仔豬、斷奶仔豬等易感豬群的管理;預防和控制寄生蟲病,豬場要定期進行驅蟲工作,可口服或注射伊維菌素或阿苯達唑等藥物進行驅蟲,同時對給藥期產生的糞便進行集中滅活處理。及時處理突發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第一時間采取措施隔離治療,防止疫情擴散。
養殖過程中疾病的發生最常見的是病毒性、細菌性混合感染或多元疾病交叉感染,所以不良的應激反應可能會誘發多種疾病的發生。當前我國生豬養殖模式多為大規模的集群化管理和飼養,秋冬季節豬只在豬舍內活動的時間增加,如果個別豬出現疾病,很容易通過空氣中的飛沫經呼吸道進行傳播而發病。針對秋冬季生豬疫病高發特點,科學合理的制定防控方案,實現對秋冬季豬疫病的有效控制,促進生豬養殖工作的安全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