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茅
【摘 要】在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是北京大學實施“明師培養計劃”的現實背景。該計劃為有從教意愿的在讀碩士生、博士生提供專門、專業的教師教育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研究課程,探索以非學歷課程計劃形式開展教師教育的新途徑,探索破解學術性與師范性失衡關系的方法。
【關鍵詞】教師教育 綜合大學教師教育 明師培養計劃
2020年12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院和校團委聯合推出了北京大學“明師培養計劃”。該計劃旨在為北京大學“研支團”(全稱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提供課程化、系統化的崗前培訓,也為校內其他有從教意愿的在讀碩士生、博士生提供專門、專業的教師教育課程,探索一條以非學歷課程計劃形式開展教師教育的新途徑。作為該計劃的主要策劃者和管理者之一,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和討論以就教于同行專家,也希望能對其他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有所啟發。
一、政策導向和現實背景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之后,教育部等五部委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進一步提出:“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設立師范類專業。”2019年10月,南京大學陶行知教師教育學院掛牌成立,“標志著頂尖綜合性大學正式參與到了教師教育工作之中”[1]。同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蘇州大學兩所“雙一流”建設高校開辦了教師教育學院或師范學院;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成立教育學院,并定位于重點發展高層次的高中學科教師教育。綜合性高校開展教師教育似乎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其實,鼓勵綜合性高校開展教師教育、實現教師教育開放化是國家長期一貫的政策導向,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提出,(除師范院校外)“其他高等學校也要積極承擔培養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師資的任務”;199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再次提出“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培養、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探索在有條件的綜合性高等學校中試辦師范學院”。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從廣義上看,綜合性高校已經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這些高校通過合并師范院校、設立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等方式建設教育學科,以培養教育碩士、教育博士、開展教師在職培訓等方式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培訓。而且,許多高水平師范大學通過發展非師范專業,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綜合大學。因此可以認為,國家政策鼓勵“綜合性高校舉辦教師教育”,實際上是希望更多的“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甚至期待這些大學像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一樣成立專門的教師教育學院,通過教育碩士等專門的學位項目培養中小學新教師。
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學也備受期待。一方面,北京大學是中國“高水平綜合大學”的代表之一,也是最早成立教育學院的綜合性大學之一,有開展中小學校長、教師培訓的豐富經驗,因此自然被不少人認為“更有條件開展教師教育”。另一方面,近幾年來,不斷有媒體報道,一些學校在教師招聘中“去師范化”,甚至某中學招聘20位新教師,有19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綜合大學,來自師范院校的只有1人[2]。據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統計,2019年,共有124位畢業生選擇在中等和初等教育單位從教(其中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分別為2、96、26人),盡管不如媒體報道的那么夸張,卻也為數不少。面對國家的政策倡導和學生、市場的需求,北京大學理應在教師教育方面有所行動。按照常規思路,北京大學應該依托教育學院開展教育碩士培養項目,但從北京大學人才培養整體規模和結構考慮,即便能獲批教育碩士培養資格,能分配到的招生指標也會非常有限。所以,北京大學遲遲沒有啟動專門的教師教育學位項目。
二、“明師培養計劃”的基本構想
新的契機來自對“研支團”成員的崗前培訓。“研支團”是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西部支教計劃,每年從全國部分重點高校中招募一定數量具備保送研究生資格、有奉獻精神、身心健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國家中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務。按照該計劃的要求,項目高校應開展對“研支團”成員的崗前培訓:“要制訂培訓計劃、建立培訓臺賬,圍繞提升理論素養、增強教學技能、熟悉管理規定、了解服務地風土人情等內容,開展不少于60小時的崗前培訓。”[3]北京大學是“研支團”最早的項目高校之一,截至2020年9月,已經派出22批次392名學子赴青海、西藏、新疆、內蒙古、云南等邊遠地區開展支教扶貧工作,并已完成第23屆“研支團”25位成員的選拔。為進一步提升“研支團”成員崗前培訓的質量,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院和校團委三方商討研究認為,應該以教育學院為主體,開展課程化、系統化的培養培訓,同時,這些課程也可適當向校內有從教意愿的其他碩士生、博士生開放,以培養一批適應中小學教育需要的高水平的新教師,于是便逐漸產生了北京大學“明師培養計劃”。
“明師”出自《韓非子》,意為“賢明的老師”。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明師培養計劃”的立意和愿景不只是培養一批合格的中小學教師,而是要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為目標,著力培養明大道、明學理、明自己、明學生的“明師”,使之成為學生錘煉品格、探索知識、創新創造、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和未來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引領者。
該計劃規定,其招生對象需符合三個要求。
(1)對于從事教育事業有強烈的愿望和志向;
(2)品德高尚,有較強的教育教學相關能力素養;
(3)已獲得北京大學本校保研資格的大四學生或北京大學非畢業年級的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專業不限。
“明師培養計劃”為學生提供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研究課程三方面課程。其中理論課程包括以下7門:人生修養與學校德育、教育與社會發展、學習科學與未來教育、設計有效的教學、教育評價改革與實踐方法、學生發展與生涯教育、教育領導與學校管理,每門課程1學分,16學時,要求學生至少選修其中的4門課程。實踐課程包括四部分:實習準備課—教育實習與教師資格(1學分,16學時);線上和線下教學見習;一周左右的夏令營支教;半年以上的教學實習(“研支團”成員可以支教代替)。研究課程包括教育調查研究方法(2學分,32學時)和教育調查報告與論文寫作兩部分。該計劃還擬為每位學生配備學術導師和實踐導師。
整個計劃的培養周期是2~4年:第一年進行成員選拔、課程學習、線上和線下見習、夏令營短期支教,完成者可以獲得“北京大學明師培養計劃初級證書”,意味著可以成為合格的實習(支教)教師;第二年進行教學實習、完成兩部分研究課程,完成者可獲得“北京大學明師培養計劃中級證書”,意味著可以成為合格的中小學新教師。對于完成支教任務返校學習的“中級證書”獲得者,在其讀研的兩年期間還將視情況提供進一步的個性化培養。參加該計劃者所選課程學分可計入個人研究生階段學業學分,符合所在院系培養計劃要求的,還可抵扣任選課程學分。
三、關于“明師培養計劃”的學術性與師范性
學術性與師范性的關系是教師教育中長期存在又難以有效平衡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時代發展、知識進步,對教師文化知識和學術研究素養的要求迅速提高,對高學歷、研究型、跨學科、復合型教師的需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隨著教育學術研究的發展,尤其是對教師專業發展及其對學生、學校、社會的影響認識的深化,人們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基本技能、教學設計、組織管理、信息素養、品德培養、家校溝通、社會調查等各方面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如果不注重學術性,則可能導致教師發展后勁不足;而如果不注重師范性,則可能導致教師上崗初期難以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甚至誤人子弟。在培養周期總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師范院校可能為追求學術性,把教師教育的專業課程和訓練壓縮到最低點,一度導致“我國的師范教育學術性、師范性都不高”[4]。另一方面,由于熱衷于高學歷、名校畢業,一些中小學招聘的部分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盡管也通過考試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書,但他們在教育理念、實踐能力、職業適應以及職業穩定性等方面存在明顯缺陷,也受到各界的詬病。
在“明師培養計劃”中,實際上是采用“學術碩士(博士)+教師教育輔修”的模式,首先保證學生在各自專業接受完整的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學術訓練,獲得相應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在此基礎上,開展適當的教師教育。理論課程涵蓋教師教育的主要知識領域,采用“7選4”的方式,均為8周、1學分的短課程,便于學生靈活選修;通過系列化的設計,加強實踐課程,除專門的實習準備課程外,還安排有線上、線下教學見習、暑期夏令營的教學適應,以及至少半年的教學實習,支教團成員則有整整一年的實習(支教)。
除此之外,該計劃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強化“師范性”:第一,面試遴選。要求申請者提交個人申請書、支教或相關時間證明、教師資格證書、能力特長證書等材料,同時,要對每位申請者進行面試,從中考察申請者的基本素質、語言表達、文字板書、教學設計以及教育情懷、精神氣質等,以“二次招生”方式選拔出具有較強“師范性”的學生。第二,過程淘汰。在持續2~4年的培養過程中,通過課程學習、見習、實習、教育調查和論文寫作等環節,逐步加深學生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認識,力求達成“知之深愛之切”之效,同時也允許學生中途退出,逐步淘汰只有一時熱情而無法持續者。
截至2021年1月,“明師培養計劃”已經完成首批45位學生的招生工作,除按要求必須加入該計劃的“研支團”25名學生外,還另外通過個人申請、試講、面試等程序招收了20名學生。在后一群體中,有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15人;來自理工科院系12人,人文、社科院系8人;還有10名學生已經或正在考取教師資格證(已經報名或通過筆試)。從面試情況看,不僅全體入選學生在普通話、基本教學能力方面都有較好的基礎,部分學生甚至已經將從教作為自己的志業。一名學生很有代表性,她在申請書中寫道:
“必須坦誠地承認,我并非一開始就志在教育。我生長于大山中的三線小城,小城的教育資源是那樣捉襟見肘,教育理念是那樣充滿偏頗,以至于那時的我不曾為教師一職戴上任何光環……轉折出現在一次支教中……我隨隊前往河南農村小學支教,并度過了許多個因深思而無法入眠的夜晚……那時,我第一次作為教育者,看見了教育中的‘人……后來,我開始有意識地以支教者、對話者、課程助教等身份與各地孩子接觸……再后來,有學生告訴我,我教他的東西讓他找到了自己的道路……看著他們走向未來,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路:走向教育。”
為此,她也采取了切實行動:考取了教師資格證書。這樣一些真正有教育情懷的同學也是“明師培養計劃”“師范性”的重要保證之一。
四、關于“計劃”的可行性和可推廣性
“明師培養計劃”最終成效如何,不僅取決于生源,更取決于師資力量和整個培養過程中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北京大學于2000年成立教育學院,有一批教師長期從事基礎教育、教師教育相關研究和教學工作,成立有“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考試研究院”“高中大數據實驗室”“學習科學實驗室”等相關研究機構,可以為本計劃提供長期的學術支持。學院每年都開展大量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培訓,與北京和全國多地的中小學校都有廣泛的聯系,在聘請實踐導師、開展學生實習等方面有較好的條件。項目啟動后,教育學院動員了11位教師參與到9門課程的建設之中,研制了各門課程教學計劃,并通過了學院學術委員會的審議。從2021年春季學期開始,課程陸續進入北京大學研究生課程目錄,供學生選修。學生見習、實習、夏令營的聯系和組織工作也在有序推進。由于“明師培養計劃”可以積極回應國家對高水平綜合大學舉辦教師教育的政策倡導,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研支團”成員崗前培訓質量并加強對其支教期間的指導和管理,因而該計劃也得到了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和校團委的大力支持。綜合以上情況可以判斷,“明師培養計劃”這條教師培養之路至少在北京大學是可以走通的。
這一模式對于其他高校開展教師教育或許也有一定的啟發借鑒意義。
首先,該模式無須申報教育碩士學位點、新增碩士生招生計劃,而且學生不需要寫碩士學位論文,因而在綜合大學推廣時阻力和困難都會相對較小。在嚴格控制甚至壓縮碩士生招生規模的情況下,許多綜合大學分配幾個教育碩士招生名額都會困難重重,北京大學“明師培養計劃”則因不授予單獨學位,首批招生就達到45人,將來甚至可以更多。從擴大“師范生”規模角度看,該模式是比較“高效”的。
其次,該模式與“研支團”有效結合,不僅有利于提高“研支團”崗前培訓質量,也可望探索出一條基于研究生支教的教師培養之路。據團中央提供的數據,2020年派出的第22屆“研支團”有項目高校197所,派出團員2383人;2021年即將派出的第23屆“研支團”將有203所項目高校,團員數量達到2585人。這些成員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非師范院校或非師范生專業。“明師培養計劃”模式以專門項目證書方式對“研支團”成員進行系統的教師教育,這一工作可以在有條件的綜合大學單獨實施,也可以聯合多所高校(包括師范大學)共同開展。同時,由于“研支團”成員有整整一年的支教活動,可以有效解決教師教育中最棘手的教學實習時間不足的問題,也為項目高校開展教師教育創造了條件。
再次,該模式的“二次招生”方式,對于從綜合大學(包括師范大學非師范專業)選拔和培養“師范生”也具有一定的啟發借鑒意義。“明師培養計劃”是在非師范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中進行選拔,與高考期間填報師范專業或“國培計劃”相比,此時的學生在心智成長、職業意向等方面都更成熟,對教育事業“真愛”的可能性更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從廣大的非師范生中選拔、培養出一批真正樂教、善教者,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教師教育體系的開放化。
當然,“明師培養計劃”目前尚處于初期試行階段,在后期的課程教學、資源支持、組織管理等方面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我們愿意克服困難,繼續探索,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 王運來,高慧敏,謝雯. 試談綜合性大學開辦教師教育的三次探索[J]. 江蘇高教,2019(12):41-48.
[2] 李帛芊,張雪瑩. 高水平中學教師招聘“去師范化”趨勢探析——基于教師市場全面開放背景[J]. 文教資料,2020(20):103-105.
[3] 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管理辦公室. 關于組建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第23屆(2021—2022年度)研究生支教團有關工作的通知[EB/OL].? (2020-09-03)[2020-12-02]. http://xibu.youth.cn/gzdt/tz/202009/t20200903_12479675.htm.
[4] 顧明遠. 論教師教育的開放性[J]. 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4):1-5.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教授)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