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捷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與學的方式出現重大變革。教師應該如何跟上時代步伐,實現與教育改革同步發展?筆者從新課標、新教材、新課堂、新教學、新教研、新素養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組本研修思路,探究組本研修助力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關鍵詞】組本研修 路徑與策略 教師專業發展
組本研修是以“一組一品”建設為特色,以教研組品牌建設為統領,發揮組本教研在校本教研中的基礎作用。組本研修重點圍繞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課堂教與學方式、教師專業素養、學科學習方式等展開理論與行動研究與實踐,切實提高教師的課程領導能力、課程建設能力、課程實施能力和教研能力。
一、推進基于新課標的新教材研修
高中統編教材是基于課程標準編寫出來的,改動比較大,許多內容是新的,結構與任務是新的,體例和教法是新的,使用新教材要認真學習新課標,要有課程標準意識,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如溫儒敏教授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培訓中強調,課程標準在論述“語文核心素養”時,提到要“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還提到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審美情趣等是新提法,我們以前教學中較少關注,新教材也在努力體現,教師備課時應該多用心。有些單元閱讀文學作品較多,在設計學習活動和問題時,多考慮諸如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審美情趣等的培養,盡可能往“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靠攏,這是組本研修的一個重點。
專家指導。組本研修充分依托專家、教研員、一線優秀教師等組成的教師培訓團隊,開展專項培訓與研修,初步提升教師新課程理念及育人能力。圍繞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落實中的問題,開展微創新論壇、課例評比等活動,發掘典型案例,啟發教師發現和解決問題,如可以研讀課程標準與新教材,交流討論,使用教材時很好地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理解學科課程設計、教材編寫的思路,把握學科的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課標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挖掘優秀課例及典型教師,并通過經驗交流、專家引領等方式共同提高課堂落實新課程、新教材理念的質量。
多元培訓。根據新課程標準,以提升師德修養、育人意識和能力為目的,助力教師培訓與研修,依托“一組一品”建設,讓教師深刻理解本學科對于學生成長的獨特育人價值,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統籌發揮組本教研與校本教研、聯片教研、網絡教研等手段合力在提升教師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主題教研。如設計“新課標、新教材、新教學關系”主題學習研討,認真研讀課程標準,與新教材對照著讀,以加深對教材編寫理念和設計意圖的理解,防止課程標準的精神“轉化”為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出現缺失。這樣,我們對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會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按照新課標要求,是以“學習任務群”來整合單元教學的,好處是突破單篇閱讀精講細析的固定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建構“語文核心素養”。教材的“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的編寫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見的習題不太一樣,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安排,其中都已經有所提示或建議,組本研修要關注教材中的“單元學習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這種“活動”不能離開語文,主要是讀書、思考和合作探究,讓新教師對新教材有了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認識,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扎實開展課堂典型教學方式變革策略與行動研修
課堂是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核心場域,是彰顯教師職業生命力的地方,沒有課堂就沒有教師教育教學愿望實現的“根”。關于課堂研究的意義、視點、方略等問題,鐘啟泉先生在《課堂研究》一書中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新型的課堂研究是基于“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側重于學生、學材、學法的研究,本質上由教的設計與實施轉向學習設計與反思的研究,其研究目標不再聚焦于教師如何教,而是聚焦于學生如何學,聚焦于教與學的互動與影響。
課程標準實施建議明確“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要具有專業發展意識,努力建構教學共同體,“提高課程開發與設計的能力,實現教師與課程同步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為課堂轉型提供了依據,基于課堂轉型的課堂研究勢在必行。教師應重視課堂,重視課堂設計、課堂實施、課堂評價,更要重視課堂研究,做反思型實踐者,促進自我發展。課堂轉型的主體當然是一線教師,轉型的前提是教師的課堂研究。組本研修的一個重點是教師課程力的提升。 課堂是體現教師素質與能力、學習與成長的多重平臺。以課堂為陣地,組本研修才會有血有肉。
1. 教學行動研究—同課同構、同課異構、異課同構
集體備課是組本研修的第一要務,各校都有自己的制度與有效經驗。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能夠讓教師學進去,理論升上去,課堂沉下來。筆者建議教師開展如下課型的深入研究。
堅持同課同構日常化。主要是就一篇課文或教學內容,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用同樣的教學設計,研究實施,形成最佳的教學方案,這就是同課同構。關鍵是在集備時還要研究基于講授者特點與學情狀態的實施策略,否則,同樣的教案就會呈現大相徑庭的效果。
堅持同課異構深入化。對于同一節課,不同教師有不同構想、不同教法,大家在比較中學習,揚長避短,共同提高。流程一般為組內確定相同教學內容,由組內教師分別備課、上課,教師集體聽課、評課。同課異構拓展了集體備課形式的內涵,不但促進了教師教學的創新,而且促進了教師的相互交流和借鑒,使教師在“點”的創新和交流中,得到了“面”上的諸多啟發;既提高了教師群體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教師的教育實踐智慧水平,又對任課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堅持異課同構共享化。這是組本研修走向縱深的一個路徑。張祖慶老師在《給語文老師的新建議》一書中提出了“異課同構”的三層意思:一是圍繞同一位名師的不同的課,研究他的課堂共性,讀深讀透,“你就能初步把握他教學思想精髓的教學藝術本質”;二是研究同一類型的不同課,從中把握這一類課的教學規律;三是研究同一篇課文(內容)不同名師的精彩演繹,從名師“對對碰”的課堂中,尋找教學之道。這樣的研究把課置于更寬闊的背景下,在充分、反復的比較中思考、辨析、提煉,往往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2. 學習共同體—磨課、觀課、研課、評課、辯課
教師對于課堂的研究必須在真實情境中。組本研修時開展磨課、觀課、研課、評課、辯課活動,更能幫助教師快速成長,走向卓越。筆者在這里重點講解評課與辯課。
評課在組本研修中應有兩重含義:一是別人聽你的課,來點評你的課;二是你聽別人的課,去點評他人的課。評他人的課,其實評的是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素養、課堂觀與學生觀,同時也可以從授課者那里獲得啟迪,有所收獲;他人點評你的課,傳遞的是他的教學智慧與實踐經驗。
辯課其實是針對評課而言的,一個“辯”字展示了這種研課模式的精髓,必然有思想的交鋒,必然有觀點的碰撞。教師在備課、上課或者說課的基礎上,就某一主題或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提出問題,展開辯論,以加深對教學重點、難點或者熱點問題的理解,真正促進上課教師與聽課教師的共同提高。辯課就是為了雙方有及時、充分的交流和互動,真正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成敗得失,使雙方都明白哪些是值得肯定的,是可以學習借鑒的;哪些是值得改進的,是應該避免的。
評課、辯課能充分體現組本研修的質量與品質。不研習課程標準,就沒有評課的方向;不熟悉教材,就沒有評課的底線;不懂課堂觀,就沒有評課的標準;不建構正確學生觀,就沒有評課的意義。辯課也是一樣的,沒有正確的打開方式,唇槍舌劍亦枉然。只有進行充分的智慧碰撞,“學習共同體”的成員才能有進步,才能在碰撞中建設課堂,創新教學。
3. 打造智慧課堂—說課、說題
說課是授課教師把自己的設計意圖、教學反思告訴聽課教師。組本研修可以自由地設計主題,讓幾位不同級別的教師進行說課,同時可以把說課過程錄下來,組織教師觀摩、研討,分析示范教學的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問題,讓教師及時看到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通過查看自己的教學錄像,對自己的許多不良語言習慣或多余動作等進行矯正,更快地找到自己與專家的差距,從而提高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自我反思的水平,提高了教學效果。
說題是一種有效的教與學的途徑,特別是面對新課標與新高考,說題可以快速提升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對高考命題的把握。組本研修可以備課組為單位每組展示一道經典高考題,圍繞情景材料、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解題思路、遷移案例六大方面將一道高考題進行細致分析、透徹講解,真正做到將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發揮新高考的“指導教學”的作用;也可以開展“說題比賽”,通過比賽,促進教師對教材例題、習題和高考試題的研究,從而更有效地把握教材和高考命題的方向,發揮教材中例題、習題和高考試題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進一步促進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核心素養、高考評價體系,并將它們有效融入課堂教學,為課堂教學改革指明方向。
4. 課例專題反思研討
課例專題反思研討主要是對錄像課的研討,組織組內教師觀摩名師的典范課例錄像,開展交流研討、反思總結其成功之處。實際上,任何一位名師的成長過程都表現了自我反思的價值和意義,展現了一個專家型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智慧。觀摩名師的教學片段,集體剖析,成了教師進行教育教學交流與借鑒的渠道,是教師溝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更是教師反思自己和提升專業水準的途徑。執教者對自己的課進行反思,反思其成功與失敗,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掘教師中的典型,又促進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進而使教師自身得到鍛煉,促進專業成長。
三、充分開發學科典型學習方式,助力教師深度學習
以活動為平臺,組本研修會有聲有色。教研組組織的活動,可以分為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教師活動可以從業務提升、素質提升、陶冶情操幾個方面來考慮,而研發學生活動可以從普及與提高兩個立足點來考慮,可以根據學科的需要來組織各種活動,如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開啟學生高中階段的文學閱讀與寫作的學習,組本研修集體備課時,可以設計學習任務,建構語言實踐情境,以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教師可借鑒《朗讀者》節目,創設校園朗讀者學習活動情境,帶動學生在真實情境、開放空間中體會典型的學習過程,激活青春成長的情感體驗。在課堂學習中,師生共同參與,課堂成為語文學習碰撞、成長的平臺。
研發學科活動,推動深度學習。要讓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變成積極的自主學習者,學科活動是必不可少的。課程標準突出情境,如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而成的,新教材充分落實。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設置學習情境,以恰當的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展開深度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積極的教學方法有效解決了兩大頑疾—厭倦和消極的學習態度。這種更豐富、更強調參與的學習方法是一種深度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合作的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在具體情境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項目活動中鞏固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習之間的關系,這是傳統課堂教學辦不到的。教師可直接讓學生走進現實生活,或者將現實帶入課堂,讓現實生活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實施課程標準,落實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變革教與學的方式,推進深度學習,打造新型課堂,都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專業發展的策略,并持之以恒地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理念,改進自己的教學,自覺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教師要堅持專業發展理念,具有專業發展意識,增強學習意識,提高教學素養,提高研究能力;建構教學共同體,善于與同行、學生合作,實現與學生的共同發展;學會自我反思,這些需要組本研修的助力與實現。
“合作已經成為一項關鍵的21世紀技能”“在這趟全新的教育之旅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單的”。學科教研組是教師成長的“家”,組本研修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平臺,是教師生發教育能力和產生教育智慧的源頭。組本研修可以改進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能力,改變教師自身的生活方式,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十二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