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男 赫曉丹



[摘? ?要]以多元主體和協調共治為核心特征的教育治理,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與成效中愈發凸顯。目前,我國初步構建了國家與地方聯動,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等跨部門、多主體的教育信息化政策體系,并取得了資源建設的全覆蓋與多樣化、環境不斷優化升級的階段性成效。為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回應社會關切,建議創建以教育信息化為載體支點,支持多元主體共治的參與機制和政策環境,國家層面發揮宏觀引導作用,各級各類政府聯動互通,企業、協會等社會力量發揮靈活的制度優勢和平臺作用,學校、家長、教師、學生等主體充分參與和對話的教育治理新生態。
[關鍵詞]教育治理;多元;共治;教育信息化政策;成效分析
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檢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同時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在家復課復學成為新學期的新常態,這也是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發展、治理模式和成效的一次綜合評估。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1]。教育部印發的《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中也強調“通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與深度應用,來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因此,教育治理成為重要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執行與成效評估的新視角和新依歸。
一、教育治理的多元共治與教育信息化的擔當
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2],而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教育治理”雖然與“教育管理”僅有一字之差,但在理念與內涵上卻發生了巨大變革。“教育治理”是指教育領域內的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動性,在對話協商、平等互動的基礎上,向著共同的目標不斷改進路徑和方法的一種新型教育行政觀念與模式;在落實過程中,關鍵在于構建新型治理結構,即構建政府、學校和社會(包括社會力量、家長、學生等)之間的有機聯系。通過安全有效地使用前沿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問題的解決和優化,提升教育治理的效率與質量,提高其綜合服務的水平,增強全體人民群眾的獲得感[3]。
二、教育信息化政策體系的多主體參與
1.國家層面技術與教育雙環推進的戰略規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并指出要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在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并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
2015年,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旨在全面推進我國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并對大數據工程中的教育文化大數據做出具體界定,包括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的構建及教育方式的新型變革等。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首次提出智能教育,同時強調利用智能技術來構建新型教育體系、加快開展智能校園建設、在線學習教育平臺和教育分析系統開發以及教育環境的創設。
2019年,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作為政策的頂層設計,以深化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與公平為經度,以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教育國際化等為緯度,全方位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并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2.跨部門多主體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內容分析
(1)教育部推動教育信息化
教育部于2012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6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和2018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作為具有時代標志性的重要政策文件,從首次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做出十年部署,到對“互聯網+”大環境下教育信息化的成效與問題的階段性總結與目標厘清,再到推進教育信息化向2.0時代轉段升級,目標不斷提高,內涵不斷豐富。一方面體現出目標定位從基本的信息化環境建設,到教育信息化作為應用層面的方法和手段,為教學改革及學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同時強調繼續深入推進“三通兩平臺”的應用,加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并構建一體化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的重心轉變與互聯兼容,提升教育技術硬件與軟件的服務效能與質量。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型技術的創新推動下,教育需要主動應對新技術所帶來的新挑戰的認知轉變。
(2)工信部著力網絡建設
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于2019年組織召開了推進教育專網建設有關工作座談會,研究推動學校接入快速穩定互聯網的工作思路,并對教育專網的內涵進行了科學界定,旨在從實際出發,對接好學校與網絡建設之間的關系,從學校需求與網絡建設短板入手,結合實踐中的問題,推進互聯網進校教育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召開的“加快推進5G發展、做好信息通信業復工復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指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推動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進而抓住5G在網絡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業務中的發展機遇。疫情及后疫情期間,基于5G的智能技術及其教育應用將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等提供技術和服務,更是對邊遠貧困地區教育公平的切實落實,也是不斷推進5G技術的發展及社會融合、教育應用的有力支持。
(3)科技部配套支持指導
如科技部近兩年印發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工作指引》《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和《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等,均以“開放共享發展”的重要理念和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為提升技術創新研發實力、基礎軟硬件開放共享服務能力和以試驗區試點建設為代表的機制創新,搭建技術與教育改革、服務社會之間觀念轉變、能力建設、制度創新的政策支持性橋梁。
三、教育信息化資源與環境的主要成效
1.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全覆蓋與多樣化
(1)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配備基本實現全覆蓋
為不斷縮小區域間教育發展的差距,通過專項資金資助偏遠地區進行學校改造及聯網攻堅行動取得了較好進展,許多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截至2019年9月,全國中小學(除教學點外)中,99.5%的學校實現了網絡接入,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普通教室359萬間;95.2%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其中75.9%的學校實現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4](見圖1)。
(2)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自2001年以來,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經歷了從初步形成到不斷調整,再到日漸完善的發展過程。2001年,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的上線,標志著我國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初步形成,也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5]。2012年,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開通,利用云計算和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優勢,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的實際運行呈現了一個可視化的情境,也將我國現代數字資源建設推向了更高層次。這一平臺不僅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上傳與下載信息資源的機會,也為不同區域互聯互通、共創共享教育資源創造了可溝通交流的環境。在2001—2012年間,我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傾向于學科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而對于其運行模式、教學應用方面的研究和關注相對較少,整體上來說處于重教學資源建設、輕資源應用深化的階段。從“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到“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這一名稱的轉變,標志著我國數字教育資源的轉型,“平臺”凸顯共建共享的理念,“公共服務”注重教育應用的普惠性與質量觀。
2014年,教育資源云服務框架初步形成,并借助網絡學習空間推進了“優質資源班班通”服務模式的構建[6]。由此,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規模建設更進一步,并在原有基礎上拓展了使用功能(見圖2)。2017年,教育部在《關于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國、互聯互通、用戶統一、共治共享、協同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全國一體系、資源體系通、一人一空間、應用促教學”的目標,明確了新時代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所應具備的特點。該文件還指出了這一體系在運行過程中的責任主體,要求國家、省級和市縣級政府各級聯動,實現對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互聯互通。
(3)在線學習教育平臺的研發和使用優勢凸顯
相比于傳統的線下教育,“數智時代”的在線教育優勢與價值愈發凸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線學習教育平臺的研發,更離不開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平臺上教育資源的匯集與豐富,更是大數據環境下教育資源數字化趨勢的體現。國外的Coursera、Udacity、可汗學院等慕課平臺,國內的“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MOOC中國、學堂在線、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等慕課網站,均是在線學習教育平臺的具體表現形式。目前,在線學習教育平臺仍在不斷豐富中,從國家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到高校教學所用慕課資源網,再到企業設計開發的教育類學習網站及APP,均隨著技術的高速更新與教育改革發展的需求而不斷優化創新。為使在線學習教育平臺更符合標準,且在使用的過程中更為規范、安全和優質,教育部聯合多部門連續印發了《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等。這些政策文件的發布均體現了對在線教育與在線教育學習空間的關注、認可、肯定與支持,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要措施,也是對于政府、企業、學校、社會與家庭之間協調共治的一種有益嘗試。
2.教育信息化環境創設重共享與智能化
數字校園是以網絡為基礎,利用信息技術將學校的主要信息資源數字化,并實現網絡化的信息產生、管理、傳播和使用方式,從而形成集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于一體的校園環境。數字校園的建設是校園智慧化發展的初級階段。與傳統校園相比,數字校園強化了校園內的信息互通,加強了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避免了信息孤立,轉變了信息難以共享的態勢。
智慧校園是學校教育環境在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上,從“數字校園”轉型升級的結果。智慧校園的建設理念是“以管理為支柱,以服務為核心”,其特征主要為教學手段、學習軌跡和學習空間的智能化。2016年,在《教育部關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裝備工作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鼓勵探索建設智慧校園”,這也為近年來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升級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預示著我國在教育現代化道路上的發展愈發穩定和廣闊。
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的轉變過程中,設計理念發生了變化,建設任務也有所不同。數字校園的建設聚焦于管理與教學的信息化、網絡化和聯通化,最主要的突破在于實現了人與物之間的交流,從而實現了全面數字化,避免了學校各部門之間形成“信息孤島”(見圖3)。智慧校園則重在將學校中的教學和管理從數字校園的基礎上向智能化發展,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延伸到物聯網,不僅有人與物之間的交流,也有物與物之間的互動,以全面實現校園中的萬物互通互聯,逐步形成可感知、協作型、一體化、可預測等優勢。
四、信息化助力多元共治的教育治理新生態
對教育信息化政策與成效的系統化分析,是“數智時代”教育治理的變革體現。在教育治理中,不同主體發揮的作用是各有其獨特價值的,而且是不可相互替代的[7]。這種功能互補恰恰是教育治理體制優越性的體現,多元主體參與的教育治理會帶來教育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和管理體系的現代化。教育信息化作為一條縱向打通層級、橫向跨越部門和群體壁壘的通道,在器、術、道的層面,通過促進工具、方法和理念的轉變,助力實現更高水平的教育優質、公平與效率,從而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教育生態。
政府層面主要發揮宏觀指引作用,統籌戰略規劃,推進教育治理;要使政策作為一種重要的制度和資源,充分發揮其激勵、協商、監督、評價等作用;要構建橫向上不同部委、縱向上各級各類的政府部門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
學校主體作為教育治理工作開展的主要場所和最終實體,需結合學校特點,優化學校治理結構,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實現依法治校、增強辦學自主權和辦學活力。
企業作為重要的社會力量,其組織制度的活力特征與技術優勢,將為治理結構和治理實施過程中的制度創新、物質資源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務,為教育治理提供市場化的活力要素。
此外,各種協會、學會、基金會、社團等作為社會群體組織,學生、家長和教師等作為個體,在教育治理的過程中也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組織和個體都在運用多元化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同時發揮著積極主動的作用,促進了協商與互動、公平與共享。
參考文獻
[1]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9-11-01.
[2]何金輝.現代教育治理的核心內涵[N].中國教育報,2017-07-30.
[3]任友群.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N].中國教育報,2016-06-1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年9月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月報[EB/OL].[2019-10-28].http://www.moe.gov.cn/s78/A16/s5886/s6381/201910/t20191028_405551.html.
[5]高鐵剛,張冬蕊,耿克飛.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基于1996—2018年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8):53-59+69.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2014-03-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403/t20140314_165870.html.
[7]褚宏啟,賈繼娥.教育治理中的多元主體及其作用互補[J].教育發展研究,2014(19):1-7.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