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雙
[摘? ?要]安全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些園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鄉鎮幼兒園,安全教育的開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可分別從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內容、資源以及教師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鄉鎮幼兒園安全教育問題的解決,促進安全教育的落實。
[關鍵詞]鄉鎮幼兒園;安全教育;問題與對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探索欲強,但由于其安全意識薄弱、經驗不足,往往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護能力。因此,幼兒園作為幼兒在家庭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尤其需要關注幼兒的安全問題。雖然當前幼兒安全教育已廣泛開展,但受園所發展水平所限,一些相對落后的鄉鎮幼兒園在開展安全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鄉鎮幼兒園安全教育開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1.安全教育偏重理論性教學
鄉鎮幼兒園教師在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時,理論性教學多于實踐性教學。例如,教師會根據一周的主題活動安排,在規定時間、地點,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但由于實踐性活動常常會受到地點和教學資源的限制,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開展理論性而非實踐性教學。
2.安全教育方法單一
在安全教育活動中,鄉鎮幼兒園教師往往出于方便實施的角度考慮,更多地采用講解法、問答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口頭傳授的方法,忽略了參觀法、情境法以及演練法等實踐類方法在培養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未能真正幫助幼兒獲得安全技能。
3.忽視幼兒心理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內容是教師開展安全教育活動的重要媒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和鄉鎮剩余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因此也出現了大批的“留守兒童”群體。由于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缺乏安全感、持續的情緒低落或人際交往障礙等。但鄉鎮幼兒園教師在安全教育內容上更側重社會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預防拐騙)、意外傷害教育(如防觸電、防溺水)和衛生安全教育(如防止傳染病、食品衛生),而忽視了幼兒心理安全教育。此外,鄉鎮幼兒園安全教育內容的時效性差,內容更新遲緩,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1]。
4.可利用資源匱乏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幼兒園在組織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物力資源(如安全宣傳畫、電腦、電視、網絡資源)已相對豐富,但財力資源相對不足,人力資源如家長或安全教育專家、消防人員、警務人員等社會專業人員相對匱乏,限制了安全教育活動方式的多樣性、靈活性。
5.活動實施中存在“過度規避風險”現象
幼兒園教師在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中存在“過度規避風險”的現象,即教師為了保障幼兒安全,限制幼兒活動范圍、減少活動形式、人為削減幼兒戶外活動時間等。例如,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時,因擔心幼兒安全而取消帶有挑戰性的活動形式[2]。此舉雖減少了意外事故的發生,但是“過度規避風險”使得幼兒很難得到充分的實際訓練,缺乏對安全行為的深刻認識,因此難以理解安全教育的真正意義。此外,這一行為忽視了幼兒崇尚自由的本性,限制了幼兒天性的發揮,同時也阻礙了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
二、鄉鎮幼兒園安全教育實施策略
1.安全教育方式方面
一是豐富安全教育的開展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安全教育類型選擇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如在開展防拐騙教育時將安全教育融入戲劇表演中[3],在開展防火教育時組織幼兒開展相關體育游戲。如此,既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還可以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二是提升安全教育的實踐性。通過實際訓練的方式讓幼兒親身體會并預知風險、規避風險,獲取安全經驗,提升安全技能,對幫助幼兒內化安全教育知識和安全防護技能,真正提升幼兒自我防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安全教育的方式要更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切勿“紙上談兵”。教師要注重實施專項安全教育活動,將灌輸式的教育轉變為實際的操練,尤其要增加以“模擬訓練”“實際演練”為主的教育活動,進而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幫助幼兒學以致用。
2.安全教育方法方面
一是選取恰當的安全教育方法。幼兒園安全教育方法眾多,恰當的教育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活動設計中,要結合幼兒認知發展特征選取適宜的教育方法。例如,由于小班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水平較低,教師可以選擇參觀法引導幼兒進行直觀感知和體驗;中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可以選擇講解法、問答法傳授知識;而大班幼兒思維能力顯著提升,可以選取案例分析法和探究法鍛煉幼兒應對危險的分析能力,或選擇演練法提升幼兒的實踐能力。
二是組合運用多種安全教育方法開展教育活動。除了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活動外,教師還應組合運用多種安全教育方法開展教育活動,進一步提升安全教育活動的實效性。例如,教師可以同時采用虛擬情景法和主題游戲法,把生活中常見的安全問題展現出來,讓幼兒親身感知風險,了解身邊的安全隱患,在游戲中學習并增強自我防范和保護技能。
3.安全教育內容方面
一是重視幼兒心理安全。幼兒心理安全問題具有隱蔽性,教師在日常活動中應多關注幼兒情緒、行為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并針對幼兒的突出問題開展相關教育活動。例如,教師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應以身作則,引導幼兒積極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對幼兒的心理問題進行識別與預防。
二是內容應取材于生活。福祿貝爾指出,生活教育要比其他類型的教育方式更易于讓幼兒接受。幼兒對生活中的素材更為熟悉,并且已經具備了一些安全教育主題相關經驗的儲備,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更易被激發共鳴,產生情緒追憶,喚醒相關的情緒體驗,并將其遷移到幼兒園模擬的社會情境中,提升安全教育的質量。因此,教師可以從幼兒生活中取材,依據幼兒的實際生活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例如,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開展入園適應教育,緩解幼兒焦慮的情緒,引導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熟悉幼兒園環境等。
三是及時更新安全教育內容。當前社會不斷發展進步,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安全教育的內容要緊隨時代發展,與社會實際緊密聯系,及時更新,確保主題具有時代性。例如,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等),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對幼兒的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可以開展相關安全教育,教會幼兒健康地使用電子產品。
4.安全教育資源方面
一是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環境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創設適宜環境時應兼顧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創設,避免遺漏。例如,在物質環境方面,教師不僅要嚴格、定時檢查幼兒園不同場地、器械,排除安全隱患,還要創設有生機、舒適的自然環境,張貼安全教育相關圖示、標志等,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情緒體驗下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精神環境方面,教師要幫助幼兒建立平等、民主的師幼關系以及親切、友愛的伙伴關系,真誠地對待幼兒,讓幼兒在溫暖的心理氛圍中健康成長。
二是發揮教育合力。除了教師之外,安全教育還需要家長以及社會相關工作人員共同承擔責任[4],切實發揮教育合力的重要作用。幼兒園在安全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園外相關資源。例如,挖掘家庭資源,改善家長教育理念和方法,并通過家園合作建立問題共同解決機制,通過親子活動助力家長樹立安全意識,承擔安全職責;挖掘社會資源,通過邀請安全方面的專家,如消防員、警務人員、醫生等來園開展安全培訓、專題講座或組織安全演練,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幼兒的安全防護技能。
5.幼兒園教師方面
一是提高教師自身的安全教育素質與能力。作為安全教育實施者,教師自身應具備專業的知識儲備及技能,保證態度積極、行為規范,努力完成安全教育工作。因此,幼兒園管理者可通過考核機制提高教師安全工作的積極性,通過人文關愛提高教師安全工作的責任感,并利用過程性、診斷性及激勵性評價機制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另外,幼兒園還可以組織教師接受相關專業的培訓。值得注意的是,培訓要避免形式化,要安排教師參與實操性培訓,加強安全教育培訓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5]。
二是改變安全教育理念。教師“過度規避風險”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與實現幼兒健康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教師應逐步以“感知體驗”型教育理念代替“過度規避風險”型教育理念,引導幼兒在親身體驗、實踐中獲取安全知識與經驗,掌握防護技能,做到學以致用,切實提高安全自護能力。
三是轉變安全教育模式。“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教師應認識到,安全教育在更多情況下屬于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性教育。因此,應改變安全教育的模式,把“應急救護型”“事后教育型”轉變為“預防型”安全教育。要完善安全工作相關制度,建立突發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并堅持做好日常安全檢查工作,將潛在的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中。
三、結語
鄉鎮幼兒園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安全教育更是學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鄉鎮學前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深刻分析當前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有效、深入開展安全教育的策略,從而推動鄉鎮幼兒園安全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促進幼兒安全技能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韻.利用行為導向教育法開展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9(11):63-66.
[2]溝偉偉.幼兒園戶外活動安全隱患因素及預防措施[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7):110-118.
[3]王悅怡.教育戲劇應用于幼兒園安全教育的行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4]朱海燕.農村民辦幼兒園的幼兒安全教育調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5]張吉祥.幼兒園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對策之管見[J].基礎教育參考,2020(1):19-21.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