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


[摘? ?要]獲取地理信息并對地理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和加工是地理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基本要求。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與學情,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歸納整理與分析信息,完善學校地理信息資源庫等策略,培養學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關鍵詞]義務教育;地理;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
“掌握獲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圖像等形式表達地理信息”[1]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要求,對學生獲取、整理與加工地理信息能力的培養也是廣大地理教師必須重視的課題。在此,將結合省級重點課題“結構化思維視角下中學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培養路徑研究”,針對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湘教版八年級下冊“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一課為例,對學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培養進行探討。
所謂信息加工,是指通過判別、篩選、分類、排序和分析等方法,使收集到的信息成為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信息的過程。而地理信息加工,就是指能夠獲取地理信息,并準確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信息的過程。
一、地理信息的類型及相關信息整理
1.地理信息的類型
地理信息的類型多種多樣,教材中涉及的信息有文本信息、圖表信息、景觀信息,還有地理調查與地理實踐的隱性信息等。有效、準確地提取地理信息是學好地理、提高地理素養的基礎。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獨立獲取地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歸納、加工以及繪制思維導圖的能力。
2.地理信息整理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一課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其內容在展現形式上也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在開展正式的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預習,引導學生根據表1整理出文本信息、圖表信息、景觀信息三類地理信息,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大概了解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信息整理了解學生信息加工能力的現狀,從而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形式和內容,促進學生信息加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本課所涉及地理信息的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通過分析學生對本節地理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學生已具備初步的信息解讀與整理能力,但加工能力還有待提高。從文本信息的提取看,學生普遍具備從文本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能夠把握重點,但劃分還不夠細致,未來需要幫助學生學會使用方框、樹狀圖等將重點內容進行歸類。從圖表信息的提取看,學生具備基本的識圖能力,能夠較為準確、全面地提取圖中的有用信息,這是長期訓練的結果,但學生是否真正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簡單聯系還無法判斷,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進行適當延伸。從景觀信息的提取看,學生只是簡單列舉了課文中的景觀信息,而未對其進行更加詳細的擴充。景觀信息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相關景觀的現狀及其在現代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同時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文化自信。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課文進行延伸,適時增加相關資料信息,幫助學生深化對景觀的了解。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培養策略
1.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興趣
收集地理信息是分析和加工信息的前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創設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學情境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度越高,學生越感興趣,越容易開展教學,越有利于學生積極獲取課堂地理信息[2]。
長江三角洲區域距徐州較近,很多學生曾到此地旅游,教師可在課前收集學生的旅游照片,為開展長江三角洲區域的相關教學創設實際情境。比如,學生可以通過讀圖和閱讀其他資料獲取旅行前的準備信息,包括了解位置、氣候、主要城市、景點及特產等。接著,學生通過分析長江三角洲區域交通分布圖了解此區域的交通情況,從經濟、便利等角度選擇恰當的出行方式。最后采取分組活動,由學生自主選擇旅游目的地,組成南京組、上海組、蘇州組、杭州組,在了解課本和課外資料后,分組向全班學生展示。“旅行”這一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收集信息的興趣也隨之高漲。
2.培養讀圖、析圖能力,提高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1)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讀圖能力是學生對地理圖表感知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大量地理信息的基本手段,更是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保障。訓練讀圖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快速而準確地獲取地理信息并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本課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形分布”一圖,學生通過了解圖名、弄懂圖例、了解圖中顏色所代表的地形,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取“此區域以平原地形為主”這一地理信息。接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長江三角洲區域交通分布”圖,通過了解圖名、圖例,獲取“此區域形成了密集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交通非常便利”這一地理信息。在以上信息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選取幾個主要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讓學生描畫出這些城市的不同交通路線。通過描畫路線圖,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幾種交通路線交匯于這些城市,進而得出“這些城市是此區域的交通中心城市”的地理信息。
(2)培養學生對地圖進行分析的能力
分析地圖主要是學生對地理圖表以及地理圖表上所呈現的信息按照需要進行分析和解釋,從而對地圖上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分布規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因果關系進行歸納和總結[3]。對地理圖表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把握圖表內涵,從而得到所需信息。
3.歸納整理與分析信息,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實踐問題的能力
(1)利用思維導圖整理地理信息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被廣泛應用于記憶、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對個體發散思維的展開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從中發現各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提高學習能力。圖1和圖2是學生就本課內容梳理并繪制的思維導圖,用思維導圖整理后的地理信息更加清晰,各信息之間的關系也更加明了,更加便于學生利用這些信息解決地理問題。
(2)整合篩選有用的地理信息
在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學生對已知地理信息進行篩選。收集有效信息,尤其是隱性信息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課程的相關練習部分提供了如下材料,并要求學生根據材料說說長江三角洲被稱為“魚米之鄉”的自然條件。
【材料一】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河湖眾多,號稱“魚米之鄉”,同時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城市最密集地區,旅游資源豐富。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了上海市、江蘇省中部與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
【材料二】長江三角洲及附加城市分布略圖和該區某城市某年氣候資料圖(圖略)。
從材料中學生可以獲取很多關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信息,而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是說出被稱為“魚米之鄉”的自然條件。這時就需要學生能夠對材料中的有用信息進行篩選。如漁業方面可以找到“河湖眾多”的有利條件;通過讀取氣候圖,可以獲取本區域“氣候溫暖,降水豐沛”這一有用信息,再加上隱性信息“地勢低平”,就成為了種植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學生從這些信息中就能發現該地區成為“魚米之鄉”的自然條件了。
4.完善學校地理信息資源庫,拓展學生加工地理信息的途徑
與時俱進的地理教學技術設備以及豐富多樣的地理教學資源都為發展學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提供了更多途徑。學校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同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對基礎設施進行不斷完善。而豐富多樣的地理課程資源不僅對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起到了輔助作用,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師還應為學生開展問題探究和生活實踐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源,提高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另外,網絡信息技術工具的學習,也將提升學生獲取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結語
總之,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養是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學生必備的學科能力與信息素養。對學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還可以提升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切實提高教學效益。地理教師應對學生信息加工能力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重視及適當的培養,真正實現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英瓊.初中生獲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養策略[J].地理教學.2014(14):28-31.
[3]袁孝亭,王向東.中學地理素養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