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王立,溫州肯恩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為美國耶魯大學、華盛頓大學等高校訪問教授。從事功能高分子、納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多年,先后作為項目第一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1項、科技部863計劃項目1項、科技部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等論文350余篇。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國家建設的需要,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時。從頂層設計來看,教育開放的趨勢愈發明顯。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高等教育領域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實現了快速發展,中外合作大學也被寄予了中國高等教育領域“試驗田”的期待。溫州肯恩大學便是這條新賽道上的前行者。在校長王立的引領下,這所尚且年輕的學校,從中美教育的交匯點出發,面向未來,昂首奔跑。一年一大步,一步一臺階,一所國際化、高水平的大學在溫州的土地上逐漸崛起。
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培養人才
溫州肯恩大學是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美合作大學,誕生于浙江省和美國新澤西州友好省州合作項目。2006年5月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美國肯恩大學出席了合作創辦溫州肯恩大學的簽字儀式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其創建、辦學等提出了殷切希望。2011年11月16日,國家教育部批準溫州大學與美國肯恩大學合作籌備設立溫州肯恩大學。2014年3月31日,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溫州肯恩大學。這是中國創建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第2所中美合作大學。教育部把籌建溫州肯恩大學列為擴大教育開放、以開放促改革的中外合作辦學重大項目之一。
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境外留學面臨多重阻力,但不少學生對于國際化教育的渴求依舊不減。為給出國留學受阻的學生提供更多就學選擇,溫州肯恩大學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實施擴大中外合作辦學自主招生,招錄了213名持有世界知名學府錄取通知書、原計劃就讀境外本科的中國籍高中畢業生,以及已在海外就讀但選擇回國的轉學生。據王立介紹:“有些學生因為沒看到招生信息,在招生工作結束后才來咨詢;有些學生起初還在觀望,后來出境就學依舊受阻。為了不讓這些孩子耽擱學業,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我們前前后后共招錄了四批學生,既要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又要讓招生工作保質保量完成,那個時期真的很艱苦。”
在積極應對疫情、尋找發展機遇的過程中,王立尋得了國際化教育新的突破口與根本遵循。“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從長遠來看,國際化趨勢是不可逆的。很多問題需要人類共同面對,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比如疫情、環境、氣候等。從這個角度來講,國際化教育非常重要,要面對全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必須凝聚全球的力量。如何凝聚?教育是最基礎的。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與走向世界舞臺的勇氣,在多變的世界局勢中從容應對各項挑戰,為未來的國際合作奠定基礎。”
自誕生之日起,溫肯就是國際化的代名詞。學校專任教師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本科畢業生60%以上赴全球知名高校深造,其中不乏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頂尖名校,學生們還是聯合國、APEC等重要國際組織會議的常客;在課程設置方面,溫肯90%以上的課程從美國肯恩大學引進,采用國際原版教材,共享美國肯恩大學的數據庫和電子資源。在這所具備獨特基因的中美合作大學里,領先的國際化師資和教學,讓學生們能夠探索全新的世界格局、塑造完整的世界觀;小班化、全英文的小組討論讓學生們學會擁抱差異、追求合作;“為不同的學生找到不同的發展方向”的辦學宗旨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愛國情懷人才的使命,指引學生們在國際化的浪潮中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局勢,并理性地做出選擇。
在2020屆畢業典禮上,王立深情寄語畢業生:“‘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你們要承擔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四年間,你們接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傳授的知識,你們在各種國際會議與活動中嶄露頭角。四年之后的今天,你們具備了更廣闊的視野、更包容的心態,因此我希望你們能肩負起更大的責任。當你們從溫肯走向世界的時候,請一定要告訴自己,溫肯人一直都在共同努力使這個世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讓學生在自由與包容中快速成長
2016年,溫州女孩王陽燦選擇進入溫肯就讀。四年后,她帶著3.98的高績點,手握賓夕法尼亞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杜克大學等多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成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回憶起大學四年的生活,王陽燦直呼經歷了無數不可能。英語專業的她,因為一堂生物選修課,對生物科研躍躍欲試,隨后加入了理工學院Aloysius Wong教授的生物科研小組,并通過研究抗生素,發現了抗生素抗性及其相關的社會問題。“在溫肯,我們的好奇心不會被任何事情所束縛;我們的想法,無論再怎么稀奇古怪、天方夜譚,也永遠會被教授們溫柔鼓勵,并輔以正確的意見和引導,將它們變成現實。”
“畢業典禮上,我們會邀請學生做全英文的演講,你會發現,我們的學生非常自信,講話特別有底氣。”王立自豪地笑道。而這與溫肯的辦學理念及育人方式息息相關。“為不同的學生找到不同的發展方向”是溫肯的辦學理念,而支撐這一理念的是學校對“兩個自由”的堅持。第一個“自由”是自由選擇學習地點,溫肯的學生既能在中國的校園里享受國際化教育,也可以邁出國門前往美國的校園學習。王立曾歷任浙江大學外事處副處長、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其自身豐富的留學與游學經歷讓他對國際化教育有著深入的認識。他認為,“年輕人要多走出去看看,到國際舞臺上去接受錘煉,這對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第二個“自由”是自由選擇專業。王立解釋,有些學生選擇大學專業時帶有一些盲目性,可能因為父母、老師的建議而選擇某個專業,但真正學習之后,才發現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例如:有個學生大一入學時就讀于建筑學專業,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發現自己其實并不喜歡建筑,真正感興趣的是計算機,便可以向學校申請轉去計算機系。而在這“兩個自由”的背后,是學校需要承擔起重大的風險。“主要是經濟和資源配置上的風險。因為學生的選擇是不可控的,他們可能突然申請去美國肯恩大學讀書或轉專業,那原來已投入的師資和實驗設施就可能閑置下來。但為了讓學生快速地成長起來,找到自身的興趣所在與發展定位,我們頂著壓力堅持了下來。”
作為校長,王立對于學生的殷殷關懷不僅體現在學校政策上,也滲透于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我們學校小,所以管理能夠做到非常精細。像今年春季開學以后,我們就找了許多群體開各種座談會,包括新生座談會、研究生座談會、年輕教師座談會等等,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一發現問題就立馬去解決。也因為我們學校小,只有2800名學生,學生們可以隨時來找我反映問題。”有一次,一名學生因為社團活動經費不夠直接尋到校長辦公室,王立當即表示給每個社團增加活動經費。王立也常深入課堂,一發現課堂教學有不規范之處,便會立刻與學術副校長反饋,進行整改。“學生是最根本的,我們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定要把學生培養好!”
如果從王立第一次登上講臺算起,今年已是他教師生涯的第46個年頭。1975年,王立高中畢業,作為知識青年下鄉勞動,成為當地小學的一名“赤腳”教師,從漢語拼音開始教語文、從“1+1”開始教數學,還要踩著腳踏風琴為學生們上音樂課。現在回想起這段經歷,王立仍覺得很有意思。1977年恢復高考,王立考上大學。學士、碩士、博士一路走來,在浙大讀博時,他的導師,浙江大學老校長楊士林教授的治學態度與教育情懷深深地影響著他。“我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楊先生生病住院,先生請我把論文送到醫院,寫好一章就送去一章,并把先生改好的那一章拿回來,送下一章時要把自己已修改好的前一章一并拿給先生過目。先生看過的論文,整張紙上標注著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連英文的語法錯誤都標了出來。”王立回憶道。如今,在王立隨身攜帶的公文包里,也一直裝著博士生們的論文,在往返溫州與杭州的動車上、在深夜的辦公室里……一有時間,他就會拿出論文仔細審讀,從專業問題到語言措辭一一修改,正如當年楊士林教授教導他時一樣。
從浙大到溫肯,在科研、行政雙肩挑的重任下,王立仍堅持為研究生授課。“我喜歡教書,愿意為此付出我的所有精力。”在他看來,教師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是點亮別人的事業。多年來,王立帶領學生活躍于學術前沿,培養了100多名博士、碩士,他們中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竺可楨獎學金獲得者等,分別在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重要崗位貢獻力量。王立也因此獲得了浙江大學“王寬誠優秀教師獎”、浙江大學“三育人”標兵、寶鋼優秀教師獎等榮譽。
以科研為引擎辦學興校
2019年2月,王立正式出任溫州肯恩大學校長。如何帶領溫肯走向更好的未來?在王立看來,科研是大學發展的奠基石。“大學有四大任務——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在教學上,要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取決于高素質的教師。高素質的教師如何造就?一個要點就是學校必須要有自己強大的科研力量。具備高水平的科研力量與培養質量,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這些鏈條都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抓科研是從根本上提升學校教學水平與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
因此上任初期,王立便以科研為原點,為溫肯描繪了接下來的“奔跑”路徑——學校大力開展學科建設,大力支持科學研究,開展高水平科研活動,建立國際化科研平臺;逐步開展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用碩博教育和科學研究創新助推溫州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整個區域的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啟動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資金項目,要建立一支教學科研水平高的國際化人才隊伍,向全球招聘,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帶著他們的項目、夢想來到溫肯。沿著這條“奔跑”路徑,溫肯的科研發展從零起步,大步邁進——組建溫州肯恩大學專家咨詢委員會,集結包括中外8位院士在內的15位專家學者;11個專業獲批開設碩博研究生教育;興建理工類實驗室、獲批生物信息與技術研究平臺實驗中心;多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科研并非教師和研究生的“特權”,在溫肯濃厚的科研氛圍中,本科學生的科研興趣也得以激發。自2015年開始,溫肯開始實施Student Partnering with Faculty/Staff Programs(SpF/SpS)項目,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國際視野下,利用所學知識,緊密結合當下中國及國際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領域的熱點,開展探索和研究,并合作完成科研項目。至今,溫肯共有350位學生參加 SpF/SpS 項目,參與指導的教職員工88位,累計實施SpF/SpS項目126項。幾年下來,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提升了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學術能力,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實踐化。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跨學科、跨專業地參與到科研中。例如:會計專業學生張睿佳、鄭敏和計算機專業學生許諾參與Aloysius Wong教授的抗生素益生菌研究和生物信息技術研究,并在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文章。
對于溫肯科研的發展方向,王立很明確:“作為一所立足溫州本土的中外合作大學,溫肯科研發展要服務地方經濟。我們一直在思考應如何幫助我們的城市更好地發展。”外教Toby Michelena是溫肯生物系系主任,他從2016年起開始致力于溫瑞塘河治理項目。目前,他和團隊正在一同設計針對塘河的過濾器,通過過濾防止污染物進入河流。前不久,被譽為“溫州最美治水人”的他獲得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的“西湖友誼獎”。
王立自己是一名深耕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科學家,來到溫州后,他也不斷將自己的科研優勢嫁接于溫州地方產業發展。此前,王立曾受溫州企業邀請,參與化工行業標準的制定。今年,他還為溫州的新材料企業送去了一名博士后,其工作對產業的未來發展起到了支撐性作用。王立表示,“接下來,溫肯將從全球引進多名高層次科研人才,致力于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真正地利用專業知識為地方經濟服務。”
將赤誠的家國情懷代代相傳
王立的身上有許多標簽,他是校長,是博導,也是科學家,而所有標簽的背后都有著相同的底色——為國家的強大而奉獻自我的家國情懷。王立是1977年高考恢復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我們這一輩人是知道國家的底子的,知道國家曾經是在一個多么貧窮落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使命感,覺得自己的肩膀上扛著讓國家強大起來的擔子。”本科畢業時,王立請學校當時的書記在畢業留言冊上簽字,書記揮手寫下“振興中華,匹夫有責”,從此這八個字就深深刻印在他的心底。
王立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后又前往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他清楚記得,自己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做博士后研究時,他的博士生導師楊士林教授召喚他:“王立,回來吧!下學期的課已經幫你排好了。”于是,他和同在加拿大做研究的愛人就此踏上歸國的旅途。
數十年來,王立始終以國家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己任,不遺余力地探索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學、軍工、環保等領域的應用,以期科技報國,服務社會。迄今為止,他走過40多個國家,訪問了150多所全球頂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每到一地,他都會抽出時間做一場學術報告或學術交流。“我對我們的科研有自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上,我就是中國的學者,就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王立和團隊目前致力于研究苯硼酸基智能胰島素控釋系統,以實現隨著血糖濃度的變化智能調節胰島素釋放的目的,一旦付諸應用,可以為全球4.5億糖尿病患者提供比注射更安全、方便、少痛苦的胰島素輸入方式,意義巨大。
如今,在溫肯擔任校長,王立常常強調:“中外合作辦學,歸根結底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開辦學校。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愛國,愛腳下這片土地。”因此,溫肯在引進美方課程的同時,也開設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情與文化課程。“我們的國情課程有‘古與今和‘辯與思。‘古與今講的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辯與思,則涵蓋了中國特色理論的時政課程。只有教育學生了解中國,熱愛、感恩自己的祖國,他們未來才能成為服務于國家的人才。”
今年是中美雙方簽約創辦溫肯的第15年,也是學校辦學的第10年,回首來路,溫肯始終基于未來社會對教育的需求,融合中西方文化,探索建設具有創新性和引領性的教育體系。“雖然與許多百年老校相比,溫肯還很年輕,但隨著教育進一步對外開放,學校的發展越來越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溫肯能夠成為一所世界級高等學府和中美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王立滿懷信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