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這個世界上沒有簡簡單單的成功可以慰藉心靈,只有扎扎實實的奮斗才能綻放生命之花。王永明是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安石一中的語文教師,在這片黑土地上扎根農村教育整整26年。王永明把“開放語文”當作自己畢生的教育追求。“從朦朧認知到逐步清晰,從實踐探索到深刻理解,從理論創新到形成教學體系,從一個人單打獨斗到一群人攜手前行,‘開放語文似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前行的路,讓我永遠行走在語文教改的大道上,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王永明的話語飽含深情。
讓“開放語文”在鄉土中扎根開花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鄉村教師,就要把心扎在土里,把工作放在心頭!城市學校的教學方法始終是鄉村教師抱養的孩子,鄉村特色教育的研發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就姓一個‘農字,一個用辛勞和汗水書寫出來的‘農字!”這是王永明的人生箴言,26年來,他孜孜矻矻,以忘我的情懷投身“開放語文”的研究與實踐,在冬去春來的磨礪中,在南來北往的求教中,在云聚云散的頓悟中,留下了清晰的發展足跡。
依托地方資源開發校本課程。21世紀初,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迅猛推進。在新課改的號召下,基于當時農村語文教學比較封閉的情況,王永明大膽提出“開放語文”的教學理念,希望能夠摒棄傳統教學中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本本主義”,引領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理解與建構,尊重學生個體生命的體認和發現,促進個性發展,培養創新精神,使語文課堂充溢勃勃生機和無窮樂趣。
2004年,王永明圍繞學校附近椅子山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和發展現狀等,編寫了近8萬字的手寫稿校本教材《探究椅子山》,并根據所在學校初中三個年級的不同特點,設計了“探究椅子山的自然資源”“探究椅子山的文化資源”“我與人生”三個版塊,每一版塊又設計若干活動內容,每一項活動都體現著濃厚的鄉土文化。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與社會,加深對生活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體現了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理念,倡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與合作性。此后,他還相繼開發了《走近東遼》《我和玉米共成長》《職業教育讀本》《我是小小科學家》等11本校本教材。
利用身邊資源進行開放式作文訓練。在校本課程的推進中,王永明聽到了反對聲音——“這么上下去不得耽誤正課嗎”“中考哪能考椅子山的事,學了也是白學”……為了給校本課程一個“合法”地位,王永明嘗試將其與作文教學“聯姻”。2006年,王永明申報了全國中語會“十一五”課題“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提高農村學生寫作水平的策略研究”。他引領學生走向自然、深入生活,發現素材,寫成作文,并對素材中包含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如一名學生寫自己家門口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成了“水泥路”,他希望能鋪上真正的水泥路,于是就寫了一篇作文《“水泥路”何時成為水泥路?》,后來王永明把這篇作文作為一份請示報告,提交到了鄉政府。不久,鄉政府領導下來視察,經研究后決定給村里鋪上水泥路。沒想到一篇作文竟解決了一條路!
經過幾年實踐,王永明總結出提高中學生寫作水平的三條路徑:在七年級開展“走進大自然”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以訓練記敘文為主;在八年級開展“了解社會”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以訓練說明文和議論文為主;在九年級開展“感悟人生”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對生活的體驗上升到對人生的感悟,以訓練議論文和抒情散文為主。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觸動了學生的寫作靈感,開拓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學生筆下的優秀作文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王永明將它們結集成冊,編成18萬字的學生作文集《沃土飄香》。多年來,他指導的學生作文有近百篇在報刊上發表,200多人次獲獎,為學生留下了青春里最美的印記。
開放教學模式,走“職教結合”育人之路。“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與當地生活脫節,與學生的生存脫節,農村學生不懂農、不愛農,農村教學不能很好地為當地社會發展服務。”王永明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開始思考怎樣通過語文教學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有文化、會做人、會生存、能創新的新農村建設者。
近年來,他嘗試將學科教學與職業教育緊密結合,將基礎知識與職業技術相互滲透,走出了一條開放式的“職教結合”育人之路。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農業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知農、愛農”教育。“有名學生看到家長進行營養缽育秧苗時采用塑料薄膜覆蓋,覺得不僅成本高而且造成環境污染,就提出用稻草代替塑料薄膜的設想,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消除白色污染并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得到家長的認可,并在當地大面積推廣。”受這件事的啟發,王永明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引領學生進行科技發明,創新成果紛至沓來。2014年8月,王渺發明的“夜間農田捕鼠器”獲遼源市首屆科技發明市長獎;2015年3月,范金奎發明的“多功能農用車”獲第二屆市長獎;2015年4月,王永明帶領學生參加吉林省第30屆科技創新大賽,王碩、劉文宇獲二等獎,唐雪瑩、劉顯明獲三等獎。
“在農村,只有少數學生能考上大學,大批學生考不上高中,無法升學,如果教育不好將來很可能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針對農村學校升學困難的學生,王永明除了教他們基礎知識外,還教他們學做人,教他們學生存,掌握一技之長自食其力,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新型農民。陳禹亭,是王永明教過的學生,沒能考上高中,但人品好,勤勞能干。在王永明的鼓勵下,陳禹亭在村里辦起了石頭廠,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民企業家。幾年來,留在家鄉的學生,有的成了當地科技種田專業戶,有的成了當地致富帶頭人,大大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王永明的語文教學突破了學校課堂的重圍,走向了生活,走進了社會。他說:“語文的開放性在于打開學生的生活邊界,讓偌大的世界走進語文,讓語文成為一片廣闊的天地。未來,我將繼續行走在‘開放語文的創新之路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使語文教學真正走上人本之路,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引導學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輻射引領,助力農村教育發展
堅守一線,不懈探索,從一名非專業的語文教師,成長為北京師范大學區域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中語會理事,一路獲評“東遼最美鄉村教師”“遼源市師德標兵”“課改杰出教師”“吉林省創新拔尖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王永明走出了一條自我發展、主動成長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之路。但他沒有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沾沾自喜,而是努力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把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傳播出去。這位農村教育的“拓荒者”,不僅成就了學生,也啟迪了教師,發展了學校,影響了教育。
整合教師資源,助力教師發展。20年前,農村教學資源非常有限,教師水平不高,更不會搞教學研究,農村教育面臨著一系列發展難題。2003年,王永明把一部分愿意學習、愿意教研的教師組織起來,在全縣發起并成立教師教研聯合體——拓荒隊,將教師的個人學習變成團隊的共振效應,形成合力,沖破了封閉式教師“課程文化”,實現了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搭建起學校內外、系統內外彼此溝通的橋梁,在全縣范圍內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教研氛圍,探索出一條“用教師培訓教師”的校本教研新路子。
打造教師團隊,形成教師發展的長效機制。2010年,縣教育局牽頭成立了“東遼縣王永明語文名師工作室”,實現了民間組織到正規組織的轉變,教育局提供教研經費,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組織、有規律地開展教研活動,培養更多青年教師走上教研之路,至今已發展了五批成員,共計65人。在十年的實踐探索中,王永明帶領大家總結出一系列適合本土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方法,如農村開放式語文教學、教學思合一、學生互批作文三步法等。
優化教師發展的外部環境,培養教師內在發展動力。《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我國教師發展的目標: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
“當前,國家對教師發展提出一系列政策,形成較為全面系統的支持保障體系。但這只是外部條件,要真正激活教師隊伍活力,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更重要的是調動教師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讓教師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實現內涵式發展。”王永明深諳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層邏輯,他在自我專業成長經歷的基礎上,結合名師工作室的經驗,總結出教師發展的“三段九步成長模型”,此成果獲得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第四屆教學成果一等獎,2020年12月6日在南京召開的全國第三屆名師工作室高峰論壇上介紹經驗,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
教師專業成長是一條浸透著艱辛與汗水的發展之路,但同時,也應是一條充滿陽光和歡笑的幸福之路。當前,我國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重視并深入推動鄉村教育改革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與必由之路。而現實中,鄉村教師的職業倦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鄉村教育的發展。在王永明看來,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找到職業幸福感,沒有嘗到教育的成功快樂。“未來,我們將在這方面重點發力,不僅關注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也要關注教師的生命成長,助力教師收獲教育路上獨有的幸福。”
“靜聽風打雨落聲,徒步騎車土路中。人生何必順風行,一路風雨也有晴。”這是最近王永明發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感言,他享受著行走在路上的感覺,雖然一路有顛簸、有泥濘、有困苦、有艱辛,但留下的足跡會更加深刻,前行的腳步會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