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哈爾濱市公園小學校位于哈爾濱市道外區(qū),是一所老城區(qū)內的老學校,有近兩千名學生、一百余位教職工。學校幾代人堅守教育理想,懷著對教育規(guī)律的敬畏,尋求最“真”的教育。歷經多年發(fā)展,學校積淀了深厚的教育底蘊,形成了鮮明的教育教學特色。
循教育本真,確定辦學思想
學校如同一列前行的火車,辦學思想就是我們的方向。在辦學中,我們必須遵循以下幾點——
第一,遵循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總指針。公園小學將教育方針張貼在教學樓前廳最醒目的位置,時刻提醒教職工要做什么樣的教育。
第二,遵循教育規(guī)律。所謂教育規(guī)律,就是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
第三,回歸教育本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做的是基礎教育,首先要明確基礎教育的任務就是打基礎、立根基,其作用就在于為學生下一階段的發(fā)展和成長奠定基礎。因此,在辦教育的時候,要堅持基礎性,這樣教育才不會偏移軌道。
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有毛竹的精神,向下扎根,厚積而薄發(fā),扎實走好每一步,承認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不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用匠人精神做教育工作。唯如此,才能辦成“社會認可、人民滿意、同行尊重”的學校。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個體,有其自身成長的規(guī)律,我們對待學生應該像對待一粒種子一樣,讓它慢慢地發(fā)芽、漸漸地長高、靜靜地開花、悄悄地結果。依規(guī)律而施教,通過教育促進學生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向著最好的自己努力,逐漸形成一種自主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的狀態(tài),這才是教育之“本”。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結合我校實際,我們最終確定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最好的自己。楊絳先生曾經說過:“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最真實的自己。”讓每一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實際上就是促使我們的孩子認識、接納、肯定、相信、發(fā)展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逐漸地,他們一定會遇到更加美好的自己,并激發(fā)出更加強大的自我發(fā)現的力量,心靈更豐滿、人格更完善、個性更彰顯,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
固教育之根,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與能力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首先談能力。教育是什么?有人說:“若干年后將你所學的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忘了的是具體的知識,剩下的是能力。我們要教給學生的,就是能帶得走的、對其日后發(fā)展有幫助的東西,如閱讀、書寫、觀察、思考、表達等能力。
其次談品格。一個人品格形成的過程,就是好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在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公園小學不斷探索最本真的育人之道,做有根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德育中的本真意識
習慣培養(yǎng)重細節(jié)。學校以養(yǎng)成教育為抓手,通過在校一日常規(gu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利用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集體意識,讓學生懂得尊重他人、知道規(guī)范行為;利用地上做標記、榜樣做演示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進校走直角、廊內走直線、輕聲慢行展素質;利用課間操隊列訓練及蛇形走,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和規(guī)范行為;利用安全教育課、安全演練,增強學生的安全觀,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習慣的培養(yǎng),不能一蹴而就,我們要持之以恒,把小事做實、做細,靜待花開。
活動育人重參與。學校積極創(chuàng)設“最平實化的活動”,從育人出發(fā),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得到鍛煉,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是學校一切德育活動的出發(fā)點。“慶祖國成立七十周年”合唱活動,學校全體學生上臺展示,共同為祖國慶生;遠程種植活動,學生人人有小樹苗;眼操評比,以班級為單位,人人參與;植物園研學,集體共行,走進自然。活動不是為展示,而是為了成長。只有把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放在首位,才能守正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最有意義的活動。
讀書活動重實效。借書、讀書是學生們的常態(tài),漂書、換書是學校的風景。學校各班級有好書推薦活動,學年有讀書展示活動;學校每學年開辦讀書擂臺賽,全員參與,學生自讀、親子互讀、師生共讀,家長和學年主任共同出題,家長和教師同是大賽評委。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書香伴隨學生們健康成長。
學校德育工作重點體現“抓細、抓小、抓實、抓牢”,讓每一種品格融入學生血液,成為其終身受用的素養(yǎng)。
教學中的本真意識
打造本真課堂。本真課堂就是回歸課堂的基本要素——兒童、內容、教學本身,尊重教育規(guī)律,尊重兒童成長規(guī)律,尊重學科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追求理解尊重生命、激發(fā)啟迪智慧、培養(yǎng)提升能力的扎實而有效的課堂。公園小學的本真課堂重點體現“三本”(本體、本源、本位)和“三真”(真實、真情、真效)。以本真課堂為核心,學校逐漸形成了“六讀”“學講議用”“多源文本”等多種教學模式。
研發(fā)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學校自主研發(fā)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其內容包括五個方面:走進校園,學會觀察;熱愛生活,學會思考;親近自然,學會研究;探究科學,嘗試創(chuàng)新;走向社會,敢于擔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科學性問題展開探究活動,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問題的證據,再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對問題作出回答。研究性學習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領域,幫助學生培養(yǎng)更加廣泛的興趣愛好,發(fā)掘和發(fā)展學生的各種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開展多元評價。學校探索并嘗試“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多元評價方法”,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用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等幾方面,以讀、說、講、演、跳、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評價。學生在展示中感受成長,在成長中體會快樂,在快樂中積極學習,在學習中全面收獲。多元評價,解放學習者,讓學生快樂學習;締造學習者,讓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習者,讓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
教師發(fā)展的本真意識
項目研究,突出實效。學校基于師生發(fā)展的需要,設立了項目研究組,開展問題研究、方法研究和行動研究,用竹節(jié)拔高的精神推進深入研究,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解讀教材,方法研究。學校每學期都開展基于教材解析和教學方法探究的校級研討活動,按照“課前、課中、課后”“說、上、議”的流程進行。通過研討,促進每位教師走進教材、研讀教材,思考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上出“三本”“三真”的本真課堂。
學年研討,問題研究。學校以學年為單位的“問題研究式”教學研討活動已開展五年有余。通過研討,促進教師進行實踐反思,解決教師上課的最根本問題。
育人環(huán)境的本真意識
學校本著“布局合理、優(yōu)雅大方、小而精美、展示理念”的建設思路,搞好校園的綠化、班級的美化、辦公室的書化。
學校的操場有石有水、有土有木,有創(chuàng)意之墻,有休憩小椅,有體育器材,每一處景點都可觀可玩,既有教育意義,又有使用價值。北校區(qū)操場帶有大電子屏的“巴學園”,成為學生展示自我、釋放天性、彰顯特長的舞臺。
學校以校名為內核,構建“暖意家園、創(chuàng)意校園、愜意公園、美意樂園”四園樓廊文化。樓道布置彰顯學校辦學理念,讓每一位教師的身影出現在樓道內,讓每一位學生的作品展現在樓道內,讓每一面墻壁成為師生進步的見證。
從實際去思考,用實干之熱情,做實際之事情,用最樸實的教育思想追尋教育的本真,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為學校優(yōu)質可持續(xù)發(fā)展努力,是公園小學教育者的不懈追求。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園小學校)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