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成
一般來說,道德教育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想要對青少年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有必要先深入了解一下“道德”的屬性。現代道德科學證明:道德既不完全是先天賦予的,也不完全是后天習得的;道德發展是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筆者看來,道德具有生理屬性,同時也具有認知屬性和情感屬性。所謂“生理屬性”,是指道德的物質載體是人腦的相關區域和相關神經遞質;所謂“認知屬性和情感屬性”,是指道德的心理表征是道德的直覺反應和推理判斷。道德有其生物學和進化學的基礎,一些最基本的屬性也是與生俱來的,但整個龐大的操作體系則靠后天習得,而其間的參數就是教育培養。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叫醒”。教育不只是教導,更重要的是引導。人的道德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每一階段都有其特性,在階段與階段之間,總是交替呈現高一個階段的端倪和低一個階段的殘留,就像此岸與彼岸,需要教育來擺渡。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兒童自己的道德判斷和能力的‘自然發展”,道德教育的著力點應放在其自身內在發展即將發生改變的臨界點上,站在高一階段且只高一個階段的水平上展開引導,刺激他們積極組織自身經驗,幫助他們在已有的發展趨勢上邁出下一步。
道德教育是一種有“交鋒”的教育。有認知上的“交鋒”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觸及靈魂。科爾伯格對道德科學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在繼承“皮亞杰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基礎上,把“對偶故事法”變為“兩難故事法”,即創設兩難情境,誘發認知沖突。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就是實現個人的“靈魂轉向”。道德教育的過程就像河流奔騰向前的過程,在左沖右突的不斷“碰壁”中實現“轉向”,在感到自己的觀點或做法有點站不住腳時踉蹌向前,跌跌撞撞、搖搖晃晃地從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
道德因集體而產生、為集體而存在。道德教育發揮有效作用的單位,是集體而非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相處的集體中才能鑒別自己的對錯,形成自己的道德。現代道德科學的研究者普遍認為,道德來自個人與社會的互動。科爾伯格十分強調“社會經驗”和“角色承擔”在其中的作用。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因環境、榜樣和規則而引發改變的體驗,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染缸”效應。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人,就是在承擔多種社會角色和角色沖突的過程中實現道德發展的。
道德教育最早的課堂在家庭,最早的老師是母親。教育并不是從有語言溝通才開始的,而是始于嬰兒期。嬰兒在成長為一個“人”的過程中,首先與母親,然后與其他看護者,最后與更廣義的外部世界互動。在這種互動中,嬰兒的幻想不斷受到現實世界的檢驗和修正。他們優缺點的形成最初就取決于看護者的回應。孩子們就是這樣,在父母對他們的認識理解中認識自己,進而在未來的生活中,認識理解他人和社會。
道德行為是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上的一種社會活動。從起心動念到付諸實施,伴隨著情緒情感的直覺反應和理性認知的推理判斷,是一個雙加工的系統。它根植于神經生物學,又被文化、進化所“修剪”,是生物與生態、歷史與現實的精致雜燴與化合。道德及道德教育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因此,道德教育從來都不是灌輸型的說教,而是要用行動來教。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道德,而是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