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孝花,李戍軍,韓 寧,王寶崗,孫 波,韓璐榮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突發性聾(sudden deafness,SD)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耳鼻喉科醫師的重視。 目前其病因及病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故在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上缺乏針對性,也是當前耳鼻喉科最棘手的問題之一[2-3]。 盡管已經發布了許多Meta 分析,并且多個國家也發布了診斷與治療指南,但由于各國的醫療模式、保險制度及臨床經驗不同,各國指南推薦的在發病急性期藥物治療建議也不盡完全相同[4-5]。 目前營養神經藥物聯合糖皮質激素+改善內耳微循環藥物是臨床上常規的治療方案[6]。 治療突發性聾營養神經藥物的種類繁多, 選擇不同類型的營養神經藥物聯合糖皮質激素+改善內耳微循環藥物在療效是否存在差別,是否使患者承受了過度治療的經濟負擔與不良反應,現仍缺乏高級別循證證據的明確支持,需對其進行評估。為此,本研究選取 2015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期間住院的263 例突發性聾患者,評估不同類型營養神經藥物聯合糖皮質激素+改善內耳微循環藥物在治療突發性聾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經濟性,以期為突發性聾患者的營養神經治療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及分組 在醫院電子病歷系統中檢索,2015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期間入院診斷為“突發性聾”的患者資料,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診斷標準[1],發病1 w 以內且單耳發病,未接受過任何治療;(2)住院治療滿1 個療程(1 個療程10 d,包括聽力完全恢復提前結束治療出院者);(3)治療方案為營養神經藥物+甲潑尼龍+舒血寧注射液。 排除標準:(1)治療不滿1 個療程(不含聽力完全恢復者) 或治療超過1 個療程10 d者;(2)年齡<18 歲;(3)合并精神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4)臨床資料不全者。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263 例患者, 根據治療選用的營養神經藥物不同,分為3 組。 A 組:甲鈷胺[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174048]+甲潑尼龍+舒血寧注射液治療組患者共80 例, 男39 例,女 31 例,平均年齡(46.19±13.40)歲;B 組:奧拉西坦(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 批號: 國藥準字H20100040)+甲潑尼龍+舒血寧注射液治療組患者96 例,男 53 例,女 43 例,平均年齡(50.10±13.44)歲;C 組:鼠神經生長因子(武漢海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S20060051)+甲潑尼龍+舒血寧注射液治療組患者87 例,男48 例,女39 例,平均年齡(47.95±13.82)歲。3 組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1)。
1.2 治療和評價方法 A 組:甲鈷胺注射液,0.5 mg,1 次/d,靜脈注射 10 d;B 組:0.9%氯化鈉 250 ml+奧拉西坦注射液 4 g,1 次/ d,靜滴 10 d;C 組: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20 g,1 次/ d,肌注 10 d。3 組患者均給予:(1)甲潑尼龍 0.8 mg/kg(最大劑量 48 mg),晨起頓服,連用5 d;(2)5%葡萄糖注射液+舒血寧注射液 20 ml, 1 次/d, 靜滴 10 d(糖尿病者,舒血寧注射液 10 ml, 2 次/d, 肌注 10 d);(3)3 組患者中聽力損失為全頻下降者給予巴曲酶注射液,首次劑量為10 BU,維持劑量,5 BU,隔日 1 次,共 5 次(首次給予巴曲酶 10 BU+生理鹽水 250 ml 靜滴>1 h 以上, 隔日巴曲酶5 BU+生理鹽水100 ml 靜滴), 給藥前監測纖維蛋白原量,<1.0 g/L 停用。 比較 3 組治療后患者臨床改善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住院天數、營養神經藥物成本效益比。

表1 3 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1.3 療效評估 在本研究中,采用2015 年制定的《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的療效評價方法進行療效評價[1]。
1.4 成本評估 本研究只計算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包括患者住院期間產生的藥費、治療費、檢驗費、特檢費、放射費、床位費和其他費用,不含入院前的門急診費用及交通費用。 用總有效率E(%)表示臨床療效,C(元)表示成本,C/E 即為成本 -效果比。 成本-效果比表示達到單位效果所需要的花費,C/E 值越小, 也就是取得相同的效果時花費的成本最低,對于降低經濟成本及醫保費用來說治療方案的意義就越大。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有效率 3 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表 2)。

表2 3 組患者治療效療比較
2.2 平均住院日 A 組: 住院治療滿1 個療程10 d 者71 例,聽力完全恢復提前結束治療出院者9例,平均住院(9.85±0.64)d;B 組:住院治療滿 1 個療程10 d 患者82 例, 聽力完全恢復提前結束治療出院患者 14 例,平均住院(9.79±0.79)d;C 組:住院治療滿1 個療程10 d 患者75 例,聽力完全恢復提前結束治療出院患者 12 例,平均住院(9.83±0.70)d。 3 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 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較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 治療期間,A 組共出現不良反應29 例,B 組共出現不良反應31 例,C 組共出現不良反應35 例, 所有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后不影響突發性聾的治療方案,3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3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2.4 治療成本 住院期間人均使用營養神經藥物的費用和住院總費用,B 組和C 組顯著高于A 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 0.05),B 組與 C 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表 5)。

表5 3 組患者治療成本比較
2.5 成本- 效果比 從3 組的成本- 效果比值來看,A 組的值最小, 表明即A 組更具有經濟優勢(表 6)。

表6 不同營養神經藥物治療方案的成本-效果比
突發性聾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急癥之一,通常發生在人生的黃金時期——中年時期,不僅影響患者的社交、精神及情感,加重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而且經常往往被低估及忽視[7]。 建議早發現,快速干預[1,8]。 目前盡管對突發性聾進行了廣泛的病理生理學研究及探索, 沒有藥物顯示有確切的療效證據[9-10],因而2015 年《指南》推薦的治療方案及臨床上常用的經驗性治療方案,是在兼顧多個公認的發病機制基礎上選擇的治療方案。 突發性聾可能會出現聽神經繼發性損傷,《指南》建議急性期及急性期后可給予營養神經藥物,對患者盡早改善或恢復聽力有關鍵性的作用[1,11]。臨床上治療突發性聾營養神經藥物種類繁多,常用代表藥物有甲鈷胺、奧拉西坦及鼠神經生長因子等。 盡管營養神經藥物種類多,但目前沒有研究顯示某類營養神經藥物的療效比其他種類營養神經藥物更有優勢。 本研究結果3種藥物治療突發性聾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有效率81.25%~87.36%, 相比中國突發性聾治療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報道,高于全國多中心的總有效率。 突發性聾發病后接受治療的時間越早,療效愈佳,研究表明最佳療效的治療時間窗為發病后7 d 內[12]。 本研究療效高于全國多中心報道總的有效率的原因,推測與所選患者病程在7 d 內, 進行早期干預治療有關[13]。本研究3 組患者不良反應率無明顯差異,但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32.29%~40.23%),主要與糖皮質激素應用有關,營養神經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外, 無其他不適。 盡管3組患者在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成本- 效果上比較,甲鈷胺組的治療方案治療成本明顯低于其余兩組。
本研究表明,甲鈷胺、奧拉西坦及鼠神經生長因子3 類營養神經藥物治療突發性聾有相同的療效及安全性, 應用甲鈷胺有更優的成本- 效果比,使患者可以用最低的經濟成本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盡管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大樣本的研究,同時對入選患者的病程做了限定,可能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但是筆者還是建議,對于突發性聾病程≤7 d 的患者, 營養神經藥物推薦使用甲鈷胺,可以使患者用最低的經濟成本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