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 祝麗云(副教授) 李彤(教授)(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人們追求更多的是營養的搭配與協調。與此同時,消費者對乳制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呈現上升趨勢[1]。奶牛養殖業已經由過去的傳統經營模式發展成為技術化、規?;默F代新興產業。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國奶業快速發展。2018年隨著奶業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國奶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據統計,2019 年生鮮乳和乳制品產量同比增長率均自 2015 年以來達到了最高點。但是我國奶業轉型發展仍舊存在原料奶生產成本高、乳制品供給價格總體偏高等瓶頸問題[2],與進口乳制品相比競爭力較弱。奶牛養殖成本效益的好壞是影響我國奶業國際競爭力的首要因素。因此,對比分析我國與奶業發達國家奶牛養殖成本效益的差距,總結并借鑒成功經驗,對于提升我國奶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外學者對奶牛養殖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視角:第一,對不同規模奶牛養殖成本效益進行比較研究。從全國層面上看,我國奶牛養殖的規模優勢尚未體現出來,散養與小規模相對于中大規模養殖更具成本效益優勢[3-5],而國外大型奶牛場的毛利潤率以及收益成本比都高于小型奶牛場[6]。部分學者從地區層面上分別選取河北省、北京市以及奶牛四大優勢區進行成本效益分析[7-9]。第二,對中外奶牛養殖成本效益進行對比研究。陳秀鳳[10]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對荷蘭和中國不同規模的奶牛養殖成本收益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我國各類型牧場成本控制能力弱,但均實現了凈利潤。王艷陽[11]、耿寧等[12]對比研究中美兩國奶牛養殖成本及收益等指標,尋找值得我國借鑒的經驗。劉秀[13]比較中美兩國的牛奶成本核算方法,以完善我國的成本核算方法。
由此可見,現有文獻對我國本土奶牛養殖成本效益方面的研究已經略見成熟,但針對中外國家對比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且多是對中美兩國進行比較,而對中荷兩國進行比較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過對比中荷兩國在原料奶價格、單產水平、養殖成本與效益方面的差異,尋求值得借鑒的方法與經驗,并提出相應建議。
荷蘭作為歐洲主要的奶牛生產國之一,國土面積約4.1543萬平方公里,僅比海南省大點,卻是世界上第二大農畜產品出口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70%左右,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且奶牛養殖占畜牧業的70%以上。乳制品的年出口額超過70億歐元,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乳制品之一。據荷蘭農場會計數據庫統計,2017年大約擁有17 500個奶牛場,平均規模在95頭左右。奶牛平均單產量達到8.58噸,奶類總產量為1 429.7萬噸。牧場大多以家庭牧場為主,超過200頭的規模就可以稱之為大型牧場,超過300頭的牧場僅占總數的1/7[14],并以股東形式加入了奶牛合作社,全國75%—95%的乳制品由合作社提供。超過60%的耕地面積種植牧草,每個家庭牧場90%以上的飼草來自自有農場?;诩夹g進步與科技創新,荷蘭牧場的機械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且在防疫治療、奶牛配種、青貯加工、糞污處理等方面有高度成熟的奶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奶業綜合競爭力較高。
我國作為奶業大國,奶牛養殖發展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我國奶類總產量達3 648.4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牛奶產量占比達到97.16%。在奶業產量大幅增長的同時,我國奶業的生產方式、技術水平和乳品質量都明顯提升,規模養殖模式日益突顯。2018年,我國存欄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重已達58.3%,同比增長6%,比2012年提高21.1%[15]。在總體形勢較好的情況下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奶牛單產雖然逐步提升,但奶牛種質資源整體水平不高、奶牛疫病防治困難等問題致使單產總體水平仍然較低,2018年奶牛單產為7.4噸,荷蘭已達8.7噸。日益嚴峻的土地資源約束,致使飼料不得不大量依賴進口,飼料成本不斷上漲。奶牛養殖人員的學歷及綜合素質較低,機械自動化程度較弱,致使奶牛養殖效率較低。原料奶供應不足,2018年進口奶源約占原料奶供應的35%,較高的進口成本進一步加劇了原料奶價格的上漲。
綜上所述,荷蘭作為全球奶業發達國家之一,其奶業國際競爭力遠遠高于我國,有許多值得我國借鑒之處。因此,本文通過對兩國奶牛養殖成本效益情況做進一步對比分析,尋求適宜我國奶牛養殖發展的經驗借鑒。
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提出不同國家在技術上的相對差異以及勞動生產率的不同會導致產品成本以及最終價格的差距,從而影響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隨后,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又進一步優化了比較優勢理論,表明在技術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各國要素稟賦差異是引起同一種產品在不同國家具有不同價格的直接原因?;诖笮l·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優勢理論以及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荷蘭奶業與我國奶業相比較更具有成本優勢,具體表現在奶牛養殖技術以及勞動生產率上的差異所決定的絕對生產成本差異以及要素稟賦差異導致的相對生產成本差異。本文基于2010—2017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和荷蘭農場會計數據網絡(Netherland Farm Accountancy Data Network)中奶牛養殖場的相關數據(中國奶牛養殖部分指標數據只更新到2016年),選取每50千克生鮮乳為核算標準,匯率比例采用中國人民銀行每年人民幣兌歐元匯率均值,對中荷奶牛養殖成本效益進行比較研究。
在進行指標選取方面,首先,我國原料奶價格一直高于美國、新西蘭、歐盟等先進發達國家,成為制約提升我國奶業競爭力的一大因素。此外,我國奶牛單產水平在近些年雖然逐步提高,但增速緩慢,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嚴重影響我國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從這兩方面進行中荷對比,尋求值得借鑒的經驗。其次,在奶牛養殖成本對比方面,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我國奶牛養殖成本主要由飼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費用構成,占比分別為69%、14%和17%,受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影響,未來我國人工、土地以及物價成本仍將呈持續上升走勢,預計人工成本將隨居民收入倍增計劃而年均上升7%,其他成本將跟隨通貨膨脹率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所以重點從飼料成本與人工成本兩方面與荷蘭進行對比分析,尋求導致我國奶牛養殖成本較高的原因。最后,效益的最大化在于以更少的成本,實現最大產值,從而獲得更多利潤,因此在奶牛養殖效益對比方面,本文選定凈利潤、總成本和總產值等要素,從成本利潤率與產投比兩方面來比較中荷兩國的情況。
原料奶價格變化,關系著政府、企業、奶農以及消費者之間利益能否達到均衡,也牽動著奶業產業鏈的發展。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原料奶的價格波動除受市場供需狀況以及季節性因素影響外,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荷奶牛養殖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及要素稟賦不同所導致的原料奶生產成本差異。如圖1所示,我國的原料奶價格以2012年為分界點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012年最高達到606.7美元/噸,從2010年到2012年上漲了24.5%,這是因為我國奶業已經逐漸從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國家奶業政策過分扶持規模化養殖使得大量散戶奶農因利潤過低陸續退出養殖業,導致奶源緊張[16],加之國外進口奶源不斷出現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奶荒現象,使得原料奶價格不斷攀升。2012年受到進口大包粉的沖擊,原料奶價格開始出現下降,到2016年下跌幅度達13.8%。荷蘭原料奶價格呈現波動式下降的趨勢,2010—2011年上漲16.1%,2011—2012年下降 13.9%,2012—2014年上漲20.6%,2014年原料奶價格達到最高,2014—2016年下降37.1%。荷蘭原料奶價格之所以如此波動與歐盟實施牛奶生產配額制度有很大關系[17]。2015年以前,由于歐盟實施牛奶生產配額制度,導致供給受限,原料奶價格不斷攀升。2015年隨著牛奶生產配額制度的取消,牛奶產量擴大,原料奶價格開始持續走低,這也導致荷蘭有更多的機會將乳制品出口至我國,進一步沖擊我國奶業市場。通過對比,發現自2012年起我國原料奶價格始終高于國際平均水平,而荷蘭的原料奶價格始終低于國際原料奶平均價格,且走勢與國際趨同。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奶牛養殖成本太高。奶牛養殖耗費最多的是飼料,而國內本土牧草質量低下,導致我國苜蓿干草和燕麥草進口持續保持增長趨勢,2015年進口苜蓿草總計達121.34萬噸,同比增長37.18%,進口金額總計46 875.13萬美元,同比增長36.84%。2018年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我國進口美國苜蓿加征25%關稅[18],飼料成本進一步增加。

圖1 中荷原料奶價格變動情況比較
奶牛單產水平與奶牛養殖技術息息相關,其直接影響牛奶產量,進而影響奶牛養殖產值以及公斤奶成本。奶業振興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奶牛單產,降低公斤奶成本,從而增強養殖場的經濟效益。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迅速,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奶牛單產水平,導致當前奶牛養殖規模效益遞增的相對比較優勢并沒有凸顯出來。從圖2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國奶牛單產總體保持在 5 500千克/頭年,較為穩定,2014年以后穩步提升,這主要是受國外進口奶源沖擊,大量倒奶殺牛事件在對部分散戶造成重大創傷的同時,也使得我國奶牛養殖逐漸走向規?;?,加上國家奶業政策的扶持,使得奶牛單產水平穩步提升。荷蘭的奶牛單產水平總體比較穩定,大致保持在8 300千克/頭年上下波動,明顯高于我國。2014年以前荷蘭奶牛的單產水平大約是我國的1.5倍,2014年以后我國奶牛單產水平逐漸提升,與荷蘭的差距不斷縮小,但仍然低于荷蘭。荷蘭奶牛單產水平高,一是因為荷蘭氣候溫和,全年降水充足,自然環境稟賦非常適合奶牛生長;二是荷蘭絕大多數奶牛都參與了種群改良,奶牛群體更加容易獲得高產;三是養殖技術水平高,大部分家庭牧場使用智能化擠奶機器人,大大提高了奶牛單產水平。我國絕大部分奶牛養殖場采用的還是轉盤式擠奶廳,智能化程度遠不如荷蘭,且奶牛品種、配種及人工授精技術與荷蘭相比均較為落后,單產水平很難大幅提高。

圖2 中荷單產水平比較
1.飼料成本比較分析。根據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中荷兩國的自然資源要素稟賦的不同導致了相對飼料成本差異。對于我國奶牛養殖來說,飼料成本占據著奶牛養殖成本的絕大部分,直接決定著奶牛養殖成本的高低。而對于荷蘭來說,其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不足25%。從圖3中可以看出,我國奶牛每50kg原料奶的飼料成本從2010年的87.28元增加至2014年的114.63元,漲幅23.9%。2015—2016年有所回落,2016年降至105.44元,但仍然處在較高的成本上。荷蘭每50kg原料奶的飼料成本總體保持平穩,大致在30—40元左右上下波動,最高值為2013年的47.06元,最低值為2010年的34.27元。整體上看,我國奶牛養殖飼料成本顯著高于荷蘭,大約是荷蘭的3倍。荷蘭大多數家庭牧場擁有農場,氣候適宜,地勢平坦,還富含適宜牧草生長的淤沙土,造就了其優質的牧草,使得飼料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這種種養一體化模式為其節約了大量飼料成本。我國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條件相對于荷蘭較不適宜牧草生長,此外由于環境污染、人為破壞,造成我國能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難以滿足我國奶牛養殖所需牧草,只能依賴進口。我國泌乳牛飼料大致由玉米、豆粕、苜蓿三者構成。2012年我國玉米、豆粕及苜蓿價格分別上漲了9%、7%、9%,2013年與2012年基本持平,2014—2018年仍呈持續上漲趨勢。2018年我國對美國輸出至我國的苜蓿加征關稅無疑大幅提高了我國奶牛飼料成本。因此,實現牧草本地化與適度規模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奶牛養殖成本高的弊病。

圖3 中荷飼料成本比較
2.人工成本比較分析。基于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優勢理論,中荷兩國奶牛養殖在技術以及勞動生產率上的差異導致人工成本差距較大,且我國的規?;B殖經濟效益尚未凸顯。如下頁圖4所示,我國奶牛養殖的人工成本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每50kg原料奶的人工成本從2010年的14.08元上升至2016年的27.74元,上漲了1倍多。而荷蘭每50kg原料奶的人工成本僅在3—4元上下波動,顯著低于我國,年平均人工成本僅為我國的1/5。我國奶牛養殖規模相對較大,需要的勞動力數量較多,一個合格的自動擠奶設備操作員大約需要三年的訓練,人工授精、奶牛病情判斷等更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基礎。從整體上看,我國奶牛養殖技術和奶農勞動生產率水平相對較低,導致每公斤原料奶生產成本隨著規模的增加而下降的效應尚未凸顯。近年來,隨著養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物價和人均工資的增長,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注重員工福利等都會相應造成人工成本的增加。荷蘭的奶牛養殖場大多為小規模家庭牧場模式,只需兩三個家庭勞動力,并且荷蘭牧場擁有悠久的奶牛養殖歷史,十分注重專業傳承,機器設備高度智能化,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基本不需要耗費過多的人工成本。

圖4 中荷人工成本比較
1.成本利潤率比較分析。由圖5中數據對比分析,可以看到中荷兩國原料奶在成本利潤率方面的變化軌跡基本一致。近幾年,我國原料奶的成本利潤率大致在25%—30%左右上下波動,2013年最高,達到33.46%。2014年原料奶成本達到最高值,加之受國外進口奶源的沖擊,國內出現大量的倒奶殺牛事件,成本利潤率開始出現下跌趨勢,到2015年奶牛養殖效益最低,僅為23.50%。2010—2011年期間荷蘭原料奶的成本利潤率高于我國,大致在34%左右,表現出了較好的盈利能力。2012年大幅下降至23.61%,2013年又增加到29.97%,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到2016年最低降至17.54%,除2014年基本與我國持平外,2012—2016年荷蘭原料奶的成本利潤率一直低于我國。成本利潤率與原料奶價格密切相關,受國際原料奶價格的影響,荷蘭的原料奶價格在2012、2015和2016年都出現了大幅的下跌,因此造成成本利潤率呈下降趨勢。2017年出現猛增長,成本利潤率達到39.1%。總體來看,由于2010—2016年期間,荷蘭原料奶價格遠遠低于我國原料奶價格,使得我國原料奶的成本利潤率變化幅度更趨于平穩。

圖5 中荷原料奶成本利潤率比較
2.產投比情況比較分析。產投比是測定成本效益好壞的另一重要指標。根據圖6中數據可知,我國原料奶的產投比全都在1.2以上,2013年最高達到1.33,說明我國原料奶產出成本低,處于盈利狀態,成本效益情況較好;但從2013年以后呈現下降趨勢,這一點在成本利潤率分析中也有所體現,表明我國奶牛養殖的成本效益情況呈下滑趨勢。但這種下滑趨勢是受散戶不斷退出,開始向規?;膛pB殖方向發展所致,從長遠來看,奶牛養殖將更加規?;⒓s化,有利于降低奶牛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荷蘭的產投比總體在1.3左右上下浮動,但浮動值較我國略大,2016年最低值為1.18,2017年最高值達到1.39??傮w上看,兩國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盈利狀態,相比較于荷蘭,我國的產投比情況更加穩定。

圖6 中荷原料奶產投比情況比較
荷蘭作為荷斯坦奶牛原種產地,高度重視奶牛育種和分群飼養,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使單產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因此,針對我國奶牛單產水平與荷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的現狀,首先,要注重奶牛育種技術的改進和品種改良,適時淘汰低產牛,培育高產牛群,建立優良的奶牛群體。其次,科學飼養管理奶牛,依據不同奶牛的具體情況進行分群規范化飼養。第三,大力推廣全株玉米青貯技術、TMR飼喂技術、奶牛生產性能測定技術等一系列實用技術,不斷提高奶牛單產水平。
我國飼草主要依托進口,飼料成本占奶牛養殖總成本的比重遠遠高于荷蘭。建議進一步加大我國“糧改飼”力度,大力發展飼草料產業。借鑒荷蘭種養結合一體化模式,扶持培育種養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有能力的大中型乳品企業建設自有規?;翀?。堅持以養定種、以種促養,即按照奶牛養殖規模,配套擴大種植青貯玉米、苜蓿、燕麥等優質牧草,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合理布局飼草基地。從而逐步實現牧草本地化,有效降低飼養成本,打造優質的奶源基地。
我國奶業在標準化技術的普及推廣、智能化軟件在牧場中的應用等方面與荷蘭等奶業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推進智能化牧場建設,通過TMR混合自動監控設備實現精準投喂,保障奶牛最佳營養,以降低飼料成本;通過擠奶自動計量以及發情檢測設備及時鑒別非健康奶牛,科學決策淘汰成母牛,縮短母牛胎間距,提高產奶量;通過環境監控設備調控溫濕度,增加奶牛舒適度,提高奶牛臥床率,增加奶牛單產。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智能化設備利用率低,員工缺乏專業培訓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對現有人員的技術培訓,充分發揮牧場智能化建設在提升勞動生產率,節約人力物力和管理成本,提高養殖效益方面的作用。
相比較荷蘭,我國原料奶生產的成本利潤率和產投比均趨于穩定,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奶牛養殖場的成本利潤率和產投比高于荷蘭牧場。原因在于荷蘭奶牛養殖運營組織方式和盈利模式與我國完全不同。在荷蘭“家庭牧場-合作社”一體化奶業鏈運營模式中,奶農負責原奶生產,并且通過組成合作社,持有乳企股份,原料奶銷售利潤占牧場總利潤的79.6%,從乳品公司獲得的現金分紅、債券分紅占20.4%。乳企協調并控制從原料奶收購到乳制品生產、銷售整個產業鏈,公司盈利的55%以現金或債券形式支付給奶農。而我國原料奶銷售利潤基本上就是奶牛養殖場的全部利潤。荷蘭以遠遠低于我國和國際均價的原料奶價格,使乳企在乳制品出口方面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較高的出口額增加了乳企利潤,進而通過紅利的方式增加了奶農的成本利潤率。因此,我國應借鑒荷蘭奶業的運營方式,通過奶牛養殖持股乳品加工的方式,加強雙方的利益聯結,以較低的養殖成本降低原料奶價格,增加出口競爭優勢和出口額,實現雙方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