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筱婷
剖宮產是主要的分娩方式之一,其相較于陰道分娩,會暴露產婦的胃腸部位,同時受到負性情緒、麻醉刺激的影響,較易導致產婦出現胃腸功能障礙的情況,對其乳汁分泌造成影響,不利于產婦的產后恢復以及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因此,強化剖宮產產婦的有效護理干預,十分必要[1,2]。剖宮產產婦的泌乳情況以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與其疾病知識知曉度、營養狀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應加強產婦的健康知識的宣教,給予其營養支持干預,以此更好改善其泌乳情況和胃腸道功能。本研究主要對飲食干預+強化健康教育對剖宮產后產婦泌乳及胃腸功能康復情況的影響作觀察,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剖宮產產婦,以動態隨機化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實驗組年齡22~37 歲,平均年齡(28.69±4.05)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63±0.51)周;初產婦39 例,經產婦11 例。對照組年齡21~38 歲,平均年齡(29.01±4.05)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9.51±0.66)周;初產婦38 例,經產婦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已被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接受剖宮產分娩者;②未出現相關并發癥者;③肝腎心等功能正常者;④自愿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精神或智力異常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者;④存在胃腸道疾病者;⑤難以對本研究積極配合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給予產婦基礎護理,加強產婦的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實驗組采用飲食干預+健康教育:①飲食干預,術后2 h 協助產婦保持為側臥位,術后6 h 對產婦是否存在腹脹感進行詢問和評估,若其不存在明顯的腹脹感,則可進食米湯、藕粉等不脹氣流食,給予其全營養粉干預,并配合體位護理,常規情況為45°側臥位,左右側定時更換。若新生兒需要進食,指導產婦以正確的方法進行母乳喂養,在產婦腸鳴音恢復,且首次排氣后,方可給予其常規飲食指導。按照產婦具體康復情況,逐漸從流質食物向半流質食物轉變,以清淡、低纖維、高蛋白、營養豐富食物為主,包括面條、雞湯、魚湯等,確保營養的充足和易消化,適當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攝入量,保持少量多餐的原則。術后1 周產婦可進食不含辛辣刺激性調料的食物,忌食油膩,在進食前可先將食物表面存在的浮油去除。常規情況下,產婦每天主食攝入量在450 g 左右,鮮牛奶250~500 mg/d,水果100 g/d,蔬菜450 g/d,肉類400 g/d,豆制品50~100 g/d。②強化健康教育,術前積極與產婦交流溝通,給予產婦鼓勵,促進其精神壓力以及心理負擔的減輕。囑咐產婦術前6 h 禁食,避免出現食物反流、嘔吐等的情況,指導其以正確的方式進行腹部的按摩,按摩部位主要為上腹部、臍周、雙側脅腹,手掌緊貼體表順時針回旋推動,注意輕重均勻,手法柔和,先輕后重,以產婦耐受為宜,同時適當床上活動。術后常規給予產婦止痛干預,6 h 后可適當進水,活動四肢,注意腹部定時按摩。術后12 h 在產婦腹部放置熱毛巾,24 h 后可下床活動,囑咐產婦以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產后2 h 后協助產婦盡早哺乳,耐心講解泌乳有關的知識,對于產婦存在的疑問,耐心解答。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產婦泌乳情況(開始泌乳時間、泌乳充足時間)、胃腸功能情況(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差異性,以自制問卷調查表的方式評價,信效度均>0.8,總分為100 分,其中86~100 分為十分滿意,60~85 分為一般滿意,0~59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泌乳情況比較 實驗組產婦開始泌乳時間、泌乳充足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胃腸功能情況比較 實驗組產婦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產婦泌乳情況比較(,h)

表1 兩組產婦泌乳情況比較(,h)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情況比較(,h)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情況比較(,h)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n(%)]
剖宮產是常用的分娩方式,且其發生率呈逐漸升高的情況。研究顯示,母乳喂養對于新生兒的正常生長發育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剖宮產會對產婦術后泌乳造成影響,且會導致產婦出現胃腸功能障礙的情況[3]。剖宮產產婦出現胃腸功能障礙的原因較多,包括負性情緒、麻醉鎮靜作用、體力消耗較大等,胃腸功能障礙的發生,會對產婦血液回流、呼吸功能等造成影響,增加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且會延長產婦術后康復的時間,影響乳汁的分泌,降低產婦、新生兒的機體健康水平[4]。因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改善剖宮產后產婦的泌乳情況以及胃腸功能,十分必要。
本研究中,實驗組產婦開始泌乳時間(33.17±5.30)h、泌乳充足時間(35.52±3.29)h 均短于對照組的(56.62±6.19)、(47.81±3.18)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產婦首次排氣時間(18.52±3.77)h、首次排便時間(26.44±3.79)h、腸鳴音恢復時間(22.31±2.56)h 均低于對照組的(28.63±4.13)、(41.87±3.26)、(42.03±4.47)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總滿意度96.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飲食干預+強化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縮短剖宮產后產婦的開始泌乳時間、泌乳充足時間,降低其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提高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飲食干預的實施,能更好補充剖宮產中所消耗的能量,減輕產婦饑餓所致煩躁、焦慮等心理;術后24 h 適當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量,能夠增加維生素、微量元素的攝入量,使得產婦更早對乳汁分泌,以此提高新生兒機體免疫力,促進健康生長;術后盡早給予新生兒母乳喂養,能夠通過新生兒的吮吸行為,刺激產婦乳頭相關神經末梢沖動至大腦皮層垂體千葉部位,以此更好釋放催乳素,改善產婦乳汁分泌情況[5]。強化健康教育中,指導產婦適當腹部按摩,可抑制交感神經活動,增加胃腸道蠕動的速度[6];同時,健康教育的實施,可讓產婦充分掌握有效、正確的腹部按摩方式,避免出現腹脹的情況,對術后排氣、排便促進,將胃腸道功能恢復的時間縮短。
綜上所述,飲食干預+強化健康教育應用于剖宮產產婦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可縮短產婦開始泌乳時間、泌乳充足時間以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此更好提高其護理滿意度,促進剖宮產產婦預后的改善,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