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
當前,教育焦慮日益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每一位家長都或多或少地陷入焦慮的境地。事實上,教育焦慮一旦形成,就難以徹底消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拋開擇校、學區房等引起焦慮的外在因素不談,僅僅是學業焦慮就已經讓家長焦頭爛額,很多家庭承受著與自身經濟能力不相符的教育支出,在精力上的投入更是不遺余力。教育似乎成了一個全民的競技場,蔚為壯觀。教育焦慮究竟是否理應如此?應不應該得到緩解?這些前提性問題似乎沒有明確的回答。為此,有必要進行前提性反思,從中尋求個體的因應之道。
毫無疑問,教育焦慮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因素應該是形成教育焦慮的最主要成因。大量調查結果顯示,家長的教育焦慮主要是針對子女學業成績和未來發展的,而與之相關的品行等人格因素及身體健康、安全等并不會引起家長較高程度的焦慮。換句話說,家長主要是為孩子不確定的未來而焦慮。由未來發展引起的教育焦慮,實質上是將教育因素看成終身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通過教育投入來應對社會分配的不平等。無論是通過擇校等方式選擇優質的公共教育資源,還是通過校外培訓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都是對這一點的確認。
然而,從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學校教育起初并不具備這些功能。較早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英國,很大程度是出于女性進入職場后難以全身心照料子女的原因。就當下的宏觀社會背景而言,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現象突出,具體表現為教育分流提前、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效應不斷放大等。加之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已經來臨,勞動力市場對文憑學歷達到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如對第一學歷、“985”“211”等的限制。家長們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確保孩子不被過早分流的要求,并不過分。無論是出于自愿還是被迫,家長都會更積極主動地選擇和參與教育。從個體的角度看,雖然教育焦慮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中產階層,但這些年家庭教育焦慮作為一種傾向有普遍化的趨勢。廣大的鄉村地區家長也有一定程度的教育焦慮,母親辭工陪讀便是最好的例證。“讀書無用論”早已煙消云散。或者說,教育焦慮開始逐漸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歷經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公眾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較為顯著的提升。他們或直接從受教育經歷中獲益,或目睹教育在階層流動中所起到的作用,都寄希望通過教育實現代際間的社會關系再生產,也就是希望子女從教育中獲益。家長不僅努力參與到教育過程中,更是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加大了教育投入。這是家長對自身教育價值的普遍追求。與此同時,在教育資源的供給側,伴隨教育市場化的改革,教育資源極大豐富,人們在公立學校教育之外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支配權。然而,家長在如何參與教育過程、調配教育投入方面并沒有可供借鑒的標準,家長并不了解究竟應該如何運用家庭教育的主動性,往往是通過過度主導孩子學習或盡可能多地投入來獲得內心的慰藉,從而引發出追求自身教育價值的無力感,也就是普遍的焦慮情緒。
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看來,焦慮是一種基本的情緒體驗。既是情緒,就有非理性的一面。由于涉及自由選擇和潛能的實現,焦慮是個體對自身獨特性的最為本真的體驗,這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態,標識出人與世界的深層的結構性關系。海德格爾直接將焦慮(“畏”)定義為人生在世的現身情態。處在焦慮情緒中的人,就會以焦慮的情緒看待世界。焦慮昭示著我們與世界的關系,正是在焦慮中,人意識到自身價值的缺失,也意識到自身自由的可能性。因而,焦慮具有非理性、現實性和超越性等多重屬性。
就非理性而言,教育焦慮本身就有非理性的成分,通過理性的方式,諸如增加教育投入、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等來彌補和緩解教育焦慮是難以奏效的。就現實性而言,教育焦慮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要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過分焦慮并不能解決問題。就超越性而言,教育焦慮體現著家長主動參與教育的訴求,不僅是一個作為社會性存在的自我想要給孩子做些什么,更是自主追尋自身意義的“愛的掙扎”。
個體的努力難以阻擋教育焦慮的社會洪流。教育焦慮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社會問題,具有衍生的性質。社會性的因素難以改變,但并不意味著個體在教育焦慮面前無能為力。由此,需要從個體的角度找到教育焦慮產生的根源,即社會因素在個體身上的作用機理。心理學家凱倫·霍妮將焦慮定義為一種存在于富有敵意的世界里,一個人所體驗到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并將童年期人際關系看作是成人焦慮的形成關鍵。由于親子關系是個體早年人際關系的主要類型,親子關系的失調便成了產生焦慮的直接原因。教育焦慮只是焦慮的基本情緒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這同時意味著,家長的教育焦慮會在代際間得到傳承,影響孩子終身發展。
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成為應對教育焦慮的首要問題。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之上。溝通雖然不一定造就愛,但任何的愛都必須經過溝通的考驗。缺乏溝通,任何的愛都變得可疑。諸如“雞娃”“虎媽”現象,都是父母按照自己的價值預設,期待孩子主動符合自己的預期,毫無溝通可言。與之相應,期望過高、照顧過度等都是缺乏溝通的愛,無法塑造良好的親子關系
教育焦慮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只要愛是真實的,溝通就不會停止。但需要注意的是,親子關系并不是對等的人際關系。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育兒先育己,要想培育出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長就需要健全自己的人格,與孩子共同成長。如若不能做到,就會將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陷入比較或盲從,造成親子關系的失調甚至是敵對,不僅無益于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而且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