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瑾



中國資本市場又一次結構性變革正在發生,這一次將直奔中小企業融資難。
9月2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發表視頻致辭表示,將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翌日,北京證券交易所隨即注冊,橫空出世。這意味著,中國內地資本市場將形成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三大交易所并行的格局。
這是新三板自2013年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有業內人士認為,北交所的成立,有望徹底解決新三板的市場定位和法律地位問題,新三板將升級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證券交易所。
打造中國版“納斯達克”
專家表示:“這是新三板的大事情,代表中國的納斯達克可能真正成立了。”在美國,三大交易所之一的納斯達克成立之初,也是針對創新型中小企業,也可同時有場內場外交易。經過多年發展,納斯達克也已成為全世界各國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首選,而納斯達克與紐交所的差異化良性競爭也帶來了美國證券市場持續繁榮。
這次,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將關乎中小企業能否在資本市場改革浪潮中真正站穩腳跟。
2019年10月下旬,證監會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當時專家就指出,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要恢復新三板市場的基本功能,進一步提升服務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能力,補齊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短板。如今來看,新三板改革已邁出了最關鍵一步。
證監會表示,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主要思路是,嚴格遵循證券法,按照分步實施、循序漸進的原則,總體平移精選層各項基礎制度,堅持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由創新層公司產生,維持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與北京證券交易所“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同步試點證券發行注冊制。
有專家表示:“一方面說明中國經濟必須沿著改革開放的思路奮進,才能完成承上啟下的歷史使命,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和金融改革的方向。新三板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決定北交所的前途和命運在于制度。”
9月3日,北交所正式完成工商注冊,注冊資本10億元,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丁26號,即全國股轉公司所在地金陽大廈。股轉公司董事長徐明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股轉公司總經理隋強任副董事長和總經理。
相關規則緊隨其后。
完成工商注冊的同一天,證監會就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關基礎制度安排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整體來看,北交所將整體平移新三板精選層各項基礎制度,完善上市融資、定價、信息披露等制度,同時試點注冊制。
對于市場關心的投資者適當性問題,證監會公眾公司部主任周貴華表示,將根據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建設發展情況及需求,持續評估市場運行情況,不斷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
不同于會員制的滬深交易所,北交所實行公司制。董事長徐明表示,可以借鑒國際成熟交易所最佳實踐,未來將不斷優化治理機制,提升治理能力,形成透明、高效、廉潔的治理文化。
“北交所新股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上市次日起漲跌幅限制為30%。”證監會公眾公司部副主任楊喆介紹,“將建立差異化退市安排,符合條件的公司可以退到創新層和基礎層。”
聚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在監管層的發言中,多次強調聚焦“專精特新”,指出了北交所的使命——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
“專精特新”一詞最早來源于2011年7月,由時任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提出。隨后,監管層也不斷強調對“專精特新”的支持。
2013年,工信部發布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文件為首個專門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政策文件。2018年,政府首次提出要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作。此后,工信部在2019-2021年公布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合計4762家。
發展“專精特新”正成為國家戰略。7月27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指出,“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強調“專精特新”就是要鼓勵創新。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這是首次在中央層面強調這一群體,并將之與補鏈、強鏈聯系到一起,引發市場高度關注。有專家認為,國家各種對“專精特新”的政策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創新、完善培育階梯、扶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補鏈強鏈,解決“卡脖子”問題。
證監會表示,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將服務中小企業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使命,不斷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的包容性和精準性,持續健全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服務體系。
從通過獎補資金直接助力專精特新“小巨人”實現補鏈強鏈,到組建北交所解決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問題,中小企業與“專精特新”正迎來里程碑式的發展機遇。
近期有關“專精特新”的利好頻傳,也使得此類公司受到了A股市場的持續關注,成為近期熱議的主題。證監會網站顯示,已有基金公司申報“專精特新”相關主題產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北交所上市的企業集中在中小企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更大的業績與市場波動。
據了解,“專精特新”企業有較為嚴格的申報條件、篩選標準和梯次認定。根據多家券商的整理,工信部公告的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已在A股上市的有300家左右。
據統計,從行業分布看,“專精特新”名單中上市公司分布數量最多的行業是機械(94家)、基礎化工(48家)和醫藥生物(35家),三個行業的公司市值占所有公司的比重為60%。從市值分布看,“專精特新”上市公司中75%的公司市值小于100億元,其中僅三家公司已成長壯大至500億元市值以上。
三大交易所錯位發展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北交所的設立,是對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又一次有力補充。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逐步形成滬深交易所、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組成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在服務實體經濟、便利企業投融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A股IPO勢頭強勁,IPO數量和融資金額均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上半年共有245只新股上市,比去年同期增長108%,融資總額為210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1%。
目前,滬深交易所板塊體系日趨完善,先后設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今年4月,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并,合并后交易所板塊體系更加精簡:深市主板定位于支持相對成熟的企業融資發展,創業板主要服務于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科創板則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如今,北交所將與滬深交易所形成錯位發展,補足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的短板。
北交所如何實現差異化發展?專家介紹,在市場功能方面,北交所聚焦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對象“更早、更小、更新”。從構建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到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充分體現市場包容性和服務精準性,強化各市場板塊之間的功能互補,不斷擴大資本市場覆蓋面,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在制度安排方面,北交所著力構建契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基礎制度,堅持上市公司從符合條件的創新層企業中產生。同時,北交所堅持向滬深交易所的轉板機制,充分發揮紐帶作用,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在市場運行方面,北交所堅持以合格投資者為主,投資者結構和風險偏好與滬深交易所有較大差異,與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風險特征相匹配,將形成長期投資、理性投資的投資文化,預計整體市場運行相對平穩。
專家介紹:“北交所的定位非常清晰,與滬深交易所是互補的,滬深交易所已經有4400多家公司,分為四個板塊,大家各有側重,但如果從全局來看,這些公司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按照利潤、行業劃分了一下。至于北交所的定位,工信部的‘專精特新小巨人,有4000多家公司,其中A股上市公司并不多。我相信這里面還有更多優質公司,是急需融資發展壯大的。”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北交所彌補場外市場與場內市場空白,真正實現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無縫銜接。2013年,我國推出新三板,為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提供平臺,累計服務了近萬家掛牌公司。但由于投資門檻過高,企業融資不暢,面臨著企業數量萎縮、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北交所建立后,將成為這部分中小企業與資本市場的橋梁。一大批優質公司將擺脫規模小、可抵押資產少、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站上時代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