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芬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廣東東莞 523419)
東莞市海域集中分布于獅子洋、伶仃洋東北區域,擁有泥洲島等5個海島,全市海岸線長112.20千米,海域面積為82.57平方千米。依托于地理優勢,東莞市建立了臨海產業帶,創建了沙田等海洋經濟核心區域。其中,麻涌、沙田、長安沿岸海域以港口、工業與城鎮建設為主要功能;虎門沿岸海域以濱海旅游、海洋保護為主要功能。目前,東莞市對海洋劃分為5個一級類基本功能區,包含了港口航運區、工業與城鎮用海區等功能區。
產業規模。東莞海洋產業總產值由2011年的571億元增長到2015年750億元,年均增長率約7%(見圖1)。2016年《東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出臺,預計2020年東莞市海洋產值達1100億元。東莞港發展態勢良好,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以東莞港為龍頭的海洋交通運輸業保持較快增長。東莞全市共建成碼頭97座,生產性泊位165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33個。2019年,東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98億噸,同比增長20.65%,位列全省第4位,集裝箱吞吐量完成404.77萬TEU,同比增長13.71%。東莞市打通了“中歐進口海鐵聯運通道”,實現了“鐵轉水”“水轉鐵”進出口物流雙向通道轉換,其開設集裝箱班輪航線19條,船舶可通達珠三角各市、國內沿海及周邊國家和地區。此外,虎門港綜合保稅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使東莞實現了高層次海關特殊監管平臺的歷史性突破。目前,虎門港綜保區現已有近50家企業入駐并開展業務。

圖1 2011—2015年東莞海洋總產值
產業結構。近年來,東莞市海洋第三產業逐漸壯大,形成了以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濱海電力業和濱海旅游業為主體,海水利用業、濱海砂礦業、海洋船舶修造業、游艇旅游等新興產業全面發展的新格局。東莞市港口優勢突出,現已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發展新態勢。東莞市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充分利用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政策,積極參加珠三角等海洋經濟合作圈,在海洋經濟的發展階段構建了互利共贏、統籌發展、互惠共贏的合作機制。東莞市于2016年2月與深圳市、惠州市、汕尾市簽訂了海洋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海洋經濟的區域合作發展領域搭建了新平臺。“十三五期”間,東莞市與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產業協同發展的進程也不斷加快,東莞濱海灣新區若成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便可分享其政策紅利,從而有利于自身實現升級發展。
雖然東莞市擁有一定的海洋產業發展基礎,但受海域面積較為狹小的限制,其經濟綜合水平依然偏低,臨港產業發展仍有待加強。與周邊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相比,東莞市海洋經濟的總量仍然偏小,其海洋產業的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東莞市大致建立了四個主體區域,但并未建立成熟的區域分工體系,不同區域之間未能進行密切配合,存在競爭失序的問題,這對產業布局的合理性帶來了不良影響,并引發了同構化問題,導致海洋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利用效率仍需進一步提升。盡管在當地海洋經濟中,港口經濟占據核心位置,但也因港區業務的重合而無法建立成熟的產業鏈。
當前,東莞市建有萬噸級及其以上泊位31個,通航噸級已成為制約東莞港麻涌港區、沙田港區深水泊位進一步大型化發展的瓶頸。由于東莞港碼頭泊位的投資建設主體不統一,泊位等級不相同,建設營運時間不一致,造成相鄰及附近碼頭前沿水域、進港航道、助航標志的建設和維護各行其是;淡水河口和沙田河口水域兩個河口水域的航道和助航標志不能適應港口發展,也沒有實行統一規劃和維護,這不僅影響了船舶航行安全,也降低了港口運營效率,其港區的通航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再者,在碼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東莞漁港設備較為陳舊,地區空間受限,港池靠近居民區,對港口的縱向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這一問題在新灣漁港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此外,碼頭存在未能按照較高的標準開展建設工作、停泊區位有限、難以開展轉運裝卸工作等問題。有限的港池規模、水面面積狹小等因素導致港區淤泥大量堆積,其清除工作難以開展。同時,周邊區域未能開展維修基地的建設工作,碼頭區域并未建立相配套的產業鏈,未能將水產品的加工與營銷等有機結合起來,其仍采用簡單的方式進行粗糙加工。無論在漁港的綜合景觀方面,還是在綜合設施方面,都無法為旅游服務產業的開發提供有力支持。
東莞市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科學研究人員數量不足,相較于深圳等城市存在科學研究實力較弱的問題,其創新能力亟需加強。一些獲得財政補貼的科學技術項目鮮有與海洋產業相關,同時其技術研究實力較為滯后,技術成果轉化率低。在整體海洋經濟中,新興產業占比較低,其發展緩慢,從而延緩了其轉型升級進程。
近年來,東莞市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整治修復區。但隨著當地臨海工業的不斷發展,陸源污染問題變得愈發嚴峻,而當地尚未建立健全排污處理設施,外加跨界水污染問題變得愈發嚴峻,對當地的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重大挑戰。根據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發布的《2017年東莞市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全市海域水質均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主要污染物主要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財政支持是政府支持的主導,財政撥款是海洋產業最為重要的發展資金來源。這是因為海洋產業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和外部性,這些特點使得這一產業易受到仿冒、剽竊等行為的侵害。而創新應用階段“搭便車”行為更是導致了投資所獲得的收益差強人意,相較于投資所獲得的收益而言,創新投入成本更大,一旦市場無法起到調節作用,僅憑企業自身資金難以支撐,因此東莞海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財政大力的支持。同時,要改善金融激勵體制,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在稅收優惠方面向海洋產業傾斜。要開發出形式多樣的融資創新產品,靈活運用利率杠桿,對有效益、有市場、有信用的海產業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引導商業銀行組織銀團貸款,通過分散投資,減少融資風險。更重要的是,發展東莞海洋產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政府的財政支持應向創新型、循環型產業傾斜,如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監測、海水轉化、海洋能利用技術、海洋環境相關技術等,要建立推廣新技術的獎勵制度。
以東莞市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大型企業為龍頭,形成相應的集聚效應,增強自主研發能力,重點發展海上油氣平臺、海上鉆井船、海洋工程作業船、特種船舶、科考船等高端海洋裝備及其輔助裝備的自主研發制造;推進沙角港區電廠海水綜合利用試點示范,加快推進海水綜合利用業;依托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中心東莞產業基地等科技研發平臺,輻射相關海洋生物科技企業,培育生物醫藥龍頭企業;著力發展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加強海洋生物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環保修復技術的研發,形成一條融研發、養殖、加工、應用緊密連接的產業鏈;基于東莞市已有的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實施嫁接延伸,推動海洋電子信息業與海洋經濟發展。
同時,要大力支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等海洋服務型公司的發展。一方面,要整合東莞港各港區的港口資源,對麻涌港區、沙田港區、沙角港區、長安港區實施功能錯位發展,拓展港口經濟功能,實現港口發展質量突破,最大限度發揮港口的整理效益,打造珠江口海上交通樞紐中心。另一方面,在區域內要拓寬濱水空間,建立宜居灣區,改善城市品質,提供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建立宜于民眾居住的典范城區。
要探索適合海洋科技創新、有利于海洋人才隊伍穩定的體制機制。緊扣海洋強市的發展目標,加大基礎教育力度,對技術領域的專業人才進行大力培養,力爭培養一批善于統籌、團結一心,并且與時俱進、洞察全球海洋科技發展趨勢的海洋領軍人才。應通過技術人才的培養,更加高效、科學的開發海洋資源。同時要緊扣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改善產業結構,注重海洋資源的開發、海水綜合利用等海洋技術人才培養工作。要制定相關政策,支持涉海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共建國家級實驗室或技術開發中心,同時要與國外知名高校、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聯盟,培養海洋公益服務專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應掌握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災害預報預警、海洋漁業防災減災、海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方面的技術。另外要加強海洋公益服務領域人才的知識更新,進一步完善繼續教育、專業培訓和國際合作交流。采用鼓勵政策,支持海洋公益服務人才深入基層實踐。將人才培育與引入有機結合起來,培育交叉以及邊緣學科人才,使海洋信息化發展、監測預報需求得到滿足,培養國際化的海洋管理人才隊伍。
第一,將海岸施工項目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最小化,對海上活動造成的污染進行有效管控。海運公司或作業人員需具備防止油污染和核放射事故的應急能力,并配備相應的設施。在海灣地區要設立收集船上廢油、化學品廢物和垃圾的設施,禁止在海上傾倒和焚燒危險物質。
第二,在沿海區域,嚴禁創建規模較大的污染工業,要對沿岸區域進行有效整治,對污染物的排放進行嚴格控制,嚴禁在超標的情況下排入海灣。要加大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尤其是河口區域,應大力開展環保工作,嚴禁污染物大面積、持續的排入海域。
第三,實施污染收費制度,針對一些超標排放行業,可收取高昂的費用,并對排污、使用海域的相關單位征收費用。
第四,構建海洋污染監督控制網絡,加強海域監測體系的建設力度。建立環境數據支持系統,完善海洋環境監測參數數據系統。
在東莞市海洋經濟目前的發展階段,應結合東莞市的發展實情,將海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核心,改善空間布局,提升產業的現代化水平,提升技術研發實力,提升海洋產業的整體競爭實力,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節省資源、進行集約使用,推進其生態文明建設,將當地的經濟優勢發揮出來。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東莞市要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堅定不移地加快建設具有東莞特色的海洋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