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冰 胡廷瑩 陳星羽 王穎
摘要:當今,大學生身體亞健康已成為常態,養生調理身體很有必要,基于此現狀,課題小組創立了一個中醫養生雙語公眾號,致力于改善人們身體健康以及弘揚中醫文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學生身體亞健康狀況和中醫養生理論優勢,接著介紹了中醫養生公眾號創立的意義、運行的步驟過程、研究方法、不足和反思以及對未來構想等,總結和評價本次課題小組的工作成果。
關鍵詞:中醫養生;大學生;雙語;公眾號
一、背景
社會的發展速度正穩步提高,人們生活壓力加大,越來越多的人處于非疾病與非健康的中間狀態,即所謂的“亞健康”。現在亞健康已經成為人體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而且還呈現出低齡化的發展趨勢,其中在校大學生比例增長較快,有調查數據表明我國高校大學生的亞健康患病率為 56.60%[1]。
大學生作為建設社會未來的主力軍,降低大學生亞健康的患病率很有必要。亞健康狀態表現為多系統、多臟器功能失調,而中醫學更注重分析人體功能狀態,因此針對亞健康狀態的診治來說,中醫整體思維方式比西醫更具理論優勢[2]。那么大學生的身體亞健康問題為什么會日趨嚴重呢?除了學習生活的壓力之外,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誘惑力也不容小覷,看劇、刷小視頻、網絡游戲等導致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習慣性熬夜、缺乏運動等,身體機能不斷下降。
二、提出研究課題
針對此類情況,小組成員經過調查和討論后,決定創立養生類的推送內容。而中醫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且其養生方式溫和有效,千百年來,造福無數中國人,所以傳統中醫養生方式成了我們首選的課題。本課題小組通過自媒體手段宣傳中醫養生知識,讓中醫養生意識深駐于學生們腦中,降低大學生亞健康患病率。為此,本課題決定選用受大學生喜愛的自媒體平臺作為宣傳渠道,比如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聽力,每日英語聽力等。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中醫傳統養生知識
“養生,是指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實現的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3]《黃帝內經》、《道德經》等相關書籍中,對于養生都有不盡相同的記載。其中,《黃帝內經》這本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醫學著作中,對于養生的根本性問題提出了討論:“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指出養生實則是為了延長生命。
傳統的中醫養生方式有針灸、拔罐、藥膳等等,考慮到公眾號的受眾群體多為在校大學生,我們推出的養生方法也多側重于運動方式以及藥膳等便于操作的形式。同時會考慮到的大眾口味,推出同學們更容易接受的藥膳。[4]
四、研究方法和步驟
公眾號的課題研究步驟主要分為大方向和具體步驟兩個層面。就大方向而言,我們在公眾號發展的過程中始終秉承著認真嚴謹、求實負責的態度,利用中醫養生之道,促進人們身心健康;雙語排版,傳播傳統中醫知識。同時,我們聽從指導老師的建議,以2-3周一篇推送的頻率持續更新內容。小組成員分工細致、樂于探討,團隊氣氛積極活躍,對公眾號的發展充滿信心。我們工作的具體步驟如下:1)結合生活實際,確定新一期的主題。目前推文主題為三類:身邊同學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季節性疾病預防以及中醫人體九大體質專題[5][6]。2)組內分工,收集資料。我們主要從一些權威中醫網站、論文、傳統中醫藥文獻等中獲得資料。3)小組二次討論,取其精華,內容力求通俗易懂。4)著手編輯、審校工作(小組成員輪流承擔)。5)推送、宣傳。我們會在朋友圈、QQ、微博上推送新內容。
針對養生公眾號的研究過程,我們主要將其劃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在養生公眾號前期,小組成員都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同學、親朋好友推銷公眾號,自我感覺良好;到了中期檢查階段,我們卻為公眾號點擊量不足、關注度上不去而感到不安。為此我們小組討論總結了原因:前期宣傳不足,受眾局限于以小組成員為中心的有限群體;推文標題不夠吸睛,很難在同類公眾號中取勝[7],從而又抑制了潛在受眾的發展。在參考眾多熱門優質公眾號后,我們總結了以下幾條提高標題吸引力的妙招:適當放大能效;以關心讀者健康的口吻出發;結合時事熱點,啟迪或警示讀者[8];增加幽默感。如此之后,我們有一期的點擊量果真突飛猛進。后期便是商量并著手論文的結題工作。
五、研究成果
公眾號在課題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大創期間,公眾號總共推出15篇推送,涵蓋了季節節氣、生活日常、等大眾關注的養生話題,統籌不同人群的養生需要。公眾號每期閱讀量普遍在40人左右;部分熱門話題,如月經篇,閱讀量高達到136人。從受眾性別來看,公眾號目前受眾女性占59.68%,男性占40.32%。從推廣渠道上看,公眾號的大部分訂閱者來源于微信朋友圈或是身邊人推薦;而公眾號在抖音、知乎等其他平臺上的推廣力度則較為薄弱。
從調查反饋上看,訂閱者對推送內容的關注度依次遞減為:預防疾病、生活日常、美容健身、性別年齡專屬、季節節氣、保健食譜。在運營上,讀者對公眾號選取的話題和文案較為滿意,而配圖和版面設計方面則要敦促改進。對于公眾號的后期發展,多數讀者建議公眾號增加同讀者的互動、增加語音誦讀等。對此,小組大膽創新,在喜馬拉雅和每日英語聽力等平臺創建了公眾號的語音頻道,組員也努力提升自身口語水平,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六、總結
我們在公眾號運行過程中有收獲,也有不足。對此,我們會虛心改進,進一步提高推文質量。目前公眾號雖然已經結題,但之后小組依舊會更新推送內容,為大家解決養生問題,增加養生知識;繼續傳承并發掘中醫養生知識,同時發揮雙語特長,弘揚中醫文化。
參考文獻
[1]岳雨珊,俞君,朱黎婷,等.南京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及影響 因素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3,30(1):46-48.
[2]王歡.分析中醫食療藥膳對亞健康狀態的影響[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1,19(01):22-24.
[3]簡曉莉,劉超,尹思源.淺談“中醫養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第80期).
[4]劉正康.中醫養生方法都有哪些[J].醫藥界,2019,(第11期).
[5]吳為.中醫九種體質的正確調理方法[J].健康向導,2014,20(02):56-57.
[6]侯淑峰,尹艷,楊智榮,彭艷.解析中醫“九種體質”的理論淵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09):1956-1957.
[7]黃濤.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研究[J].傳媒論壇,2020,3(24):38+40.
[8]張婉.疫情下健康類自媒體傳播特征研究——以“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為例[J].中國報業,2021,(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