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主義理論強調,學習并非學生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和在一定的經驗背景下,在教師或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手段,主動進行探索和發現,并以自己的方式構建對事物的理解。而英語拓展型作業正是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發散學生思維、深入話題理解、強化語言表達的一種作業形式,是以課內知識為支架的進一步創造和構建,其設計理念和構建主義理論的核心精神不謀而合。本文筆者將以此為切入點,結合具體實例分析初中英語拓展型作業的優勢及必要性,并探討如何設計高效的拓展型英語作業。
【關鍵詞】構建主義;初中英語作業;拓展型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王愛紅,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初中英語教師,初級,碩士。
一、引言
課后作業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復習和鞏固、輔助和延伸,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與檢測,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拓展型作業更是讓學生對于當前學習話題進行深入思考、發散思維、學以致用的好機會。某種程度上,英語作業的布置與完成情況關系著英語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布置作業需要認真思考、精心設計。
二、初中英語作業布置現狀
經筆者觀察,在布置英語作業時,許多教師以應試為導向,更多的時候布置的是背默詞匯、語法或閱讀練習、背誦課文或選段等與考試比較直接關聯的內容。與此同時,部分家長對與考試直接相關之外的作業也不太“歡迎”,認為是浪費時間。
新《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任務,即除了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語言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學生還要通過英語學習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豐富生活經歷、開闊視野、發展創新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此標準下,應試導向的課后作業遠遠不足以支撐起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性質,而以課本內容為起點,結合不同學生的已有知識體系進行思維發散、知識整合的拓展型作業就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方式。
三、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與拓展型英語作業
構建主義(constructivism)主張,學習并非學習者把外界的知識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以自己的方式生成信息、構建知識的過程。該學習理論倡導的學習是深層理解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是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拓展型英語作業以課內話題、語言知識為起點,要求學習者在特定的任務情景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整合、應用或創造。該過程是學習者個性化的知識構建過程,不同層次的學習者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新學的知識,進行不同維度的創造,進而收獲獨特的學習體驗。根據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拓展型英語作業對于學習者的知識構建非常有益,優勢明顯,應該是初中英語學習中必要的組成部分。
四、拓展型英語作業案例分析
以下具體分析牛津英語(上海版)7B中的三項拓展型英語作業設計案例。
1.案例一:創作一首題為“Four seasons”的英文詩歌,并制作成精美小報。
(1)學習背景:7B Unit6“Hard work for a better life”的第一課時Reading是一首描寫四季的詩歌。學生對英文詩歌特點進行學習,包括押韻、修辭手法的使用,逐段朗讀詩歌文本,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選詞的精妙以及描繪的每個季節的畫面和美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朗讀、品味一首稍復雜的描寫四季的詩歌,并在理解原詩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創造。教師對不同學生的創造進行點評、分析,為學生完成后續的詩歌創作打下基調。
(2)作業要求:根據自己對不同季節的觀察和理解,創作一首題為“Four seasons”的英文詩歌,要求盡可能押韻和使用修辭手法,并手繪或剪貼相關插圖,制作成精美小報。
(3)反饋及總結:提交上來的詩歌,格式規范、內容豐富。每首詩都能讓讀者看到詩人眼中四季的不同場景,配圖或簡潔或五彩繽紛,也展現了少年們陽光、積極的內心世界。在語言上,學習層次相對低的學生盡可能模仿教材詩歌的“sb./sth. be doing”結構,不失為很自然的句式強化;學習層次較高的學生則有更多的句式變化,選詞上更加精良,對新學的詞匯也進行了精妙的運用。教師選擇不同層次同學的優秀小報,在課堂朗讀分享,并張貼在板報上,進行交流學習。
通過完成這項作業,學生全面地了解了英文詩歌的格式、韻律,同時充分發揮了想象力、發現大自然的美、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在自己的表達能力范圍內,對英語語言進行了有意義的運用,形成了個性化的知識構建。
2.案例二:續寫寓言故事: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并分組表演。
(1)學習背景:7B Unit6“Hard work for a better life”的第三課時的Reading部分是一首名為“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只勤奮的蚱蜢和一只懶惰的螞蟻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做法和在冬天的不同結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蚱蜢和螞蟻在不同季節的不同具體做法的細節信息,分析它們的內心活動,并總結二者的性格特征、談論他們讀完這則寓言故事的感想和悟出的哲理。此外,學生結合本冊書Unit 5“The happy farmer and his wife”一文,總結英語寓言故事的要素。
(2)作業要求:續寫“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講述一年后蚱蜢和螞蟻發生了什么,要求使用一般過去時。然后2-3人一組進行分組,組內選出一個續寫版本、分角色在班級里進行表演。
(3)反饋及總結:提交的續寫文本中,學生的想象力超乎預期!故事背景充滿創意,同時,學生的續寫故事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這代表他們理解了原文本,并在新故事中注入了自己的設計和思想。語言上,同學能準確無誤地使用一般過去時、恰當地選用動詞描寫動作、自然地使用過渡句銜接上下文,部分同學對一般過去時的使用還有些許瑕疵,一些表達也有待改進,但經過教師的批閱及二次改寫,他們的語言也得到強化。最后的表演課,同學們熱情高漲、繪聲繪色地將他們自己筆下的故事演繹出來,班級里氛圍濃烈。
這項拓展型作業,讓學生在續寫和表演的過程中,充分走進蚱蜢和螞蟻的角色,并將自己對角色的解讀、對生活的理解表現其中,也是學生用目前所學進行英語書面創作、和同學們合作互動的好機會。
3.案例三:選擇兩個自然因素,編寫一則寓言故事“Mr./Mrs./Miss A and Mr./Mrs./Miss B”。
(1)學習背景:7B Module 3“The natural elements”主要介紹了兩個自然因素:風和水,在這一模塊的導入部分,首先學生頭腦風暴說出自然因素都有哪些,然后分別說出不同自然因素的特點,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接著,進入Unit 9“The wind is blowing”的Reading部分的學習:Mr. Wind and Mr. Sun,學生分角色扮演Mr. Wind和Mr. Sun朗讀課文,在理解故事細節信息的基礎上,分析角色性格特點,并思考究竟是Mr. Wind更強大還是Mr. Sun更強大、為什么,同時談談從這個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2)作業要求:選擇兩個自然因素,根據不同自然因素的特征,編寫一則標題為 “Mr./Mrs./Miss A and Mr./Mrs./Miss B” 的寓言故事,要求使用一般過去時。
(3)反饋及總結:在學生筆下,不同的自然因素都是有生命、有個性的鮮活體,故事背景各不相同、選擇的自然因素也不一樣、情節豐富,并且都傳遞著正能量,比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優勢,要學會合作、取長補短;努力總會有回報等等。語言上,一般過去時的使用熟練度有了明顯的提高。最后,教師選擇了有代表性的若干篇故事在課堂朗讀分享,學生們共同體會不同自然因素之間可以碰撞出的火花。
這項作業需要學生結合課內所學的故事和對不同自然因素的理解,發散思維、動用想象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英語語言進行合理運用、對知識進行恰當的整合。在這個過程中,新的知識信息自然建構而成。
五、如何設計高效的拓展型英語作業
1.做好必要的鋪墊。由于拓展型作業往往是基于一個板塊、一個單元、甚至一個模塊來設計和布置的,教師有必要在話題上、語料上、思維上有計劃地進行鋪墊,并循序漸進地深入、延展,為學生的應用和創新搭建好支架,幫助學生順利地構建知識。
2.既有硬性要求,又有開放性成分。拓展型作業并非全開放型作業,而應該是立足于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硬性要求部分是對課內重難點的操練、鞏固和應用,奠定作業的定位和方向;開放性成分給了學生們個性化思維發散、經驗整合、創新創造的空間。二者有效統一,才能成就學生最大化的知識構建。
3.形式有針對性、多樣化。拓展型英語作業相對于練習型作業,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是在某種生活或任務場景中運用課堂知識,內容應該基于課堂,同時在課堂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多樣化創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關聯。除了筆頭的拓展型作業,也可以有動手型的,還可以是口頭交際型的,比如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校報記者采訪學生對學校設施的看法以及希望對校園進行怎樣的改變。靈活的、趣味性強的拓展型作業能激發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幫助學生提高效率,進而體會成功的快樂。
4.仔細批閱、及時反饋。拓展型作業往往耗費的時間精力比練習型作業更多,每一份拓展型作業的背后都凝結著學生的用心思考、獨特創意,教師必須仔細進行批閱,對于瑕疵要及時訂正,對于閃光點要明確重點標注并具體表揚。同時,某項拓展型作業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不足,應及時在班級說明并進行分析,避免將來進入同樣的誤區。對于特別突出、優秀的作業,應該及時分享給全班、發揚其中的優點和亮點。經過教師的仔細批閱、及時反饋、學生對錯誤的及時更正和對模范作業的學習,一項拓展型作業才算真正完成,學生的知識構建才能完整。
六、結語
隨著《英語課程標準》走過了第一個十年,英語課程的定位越來越清晰、全面,這要求英語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合理地兼顧到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初中英語作業是初中英語學習重要的有機部分,教師應重視對英語作業的設計和布置,科學、高效的拓展型英語作業能對學生的英語知識、技能、思維、表達起到綜合提升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意義,從而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震蓮.從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視角論中學英語學習策略的培養[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1.
[2]梁會秋.初一英語作業布置中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3]林桂.初中英語個性化作業設計應用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5.
[4]林慧.巧用英語拓展型作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J].外語·外文, 2012(2):57.
[5]歐陽芬.多元智能與構建主義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89-94.
[6]任寶貴.凱洛夫家庭作業觀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2):7.
[7]王菊芝.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與課堂教學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144-145.
[8]王小春.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英語作業布置[J].英語教師, 2016(20):112-114.
[9]周亞.初中階段如何巧妙地布置英語作業[J].基礎學科, 2020(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