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日輝
摘要:自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我國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一項核心內容,政府和企業日益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力求避免更多的自然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國的營林管理工作得到了廣泛推行,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對此,本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審視當下營林管理的現狀,指出其中的缺陷,結合相關經驗探討改進措施,從而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生態建設;林業;營林管理;問題;措施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這一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包含了古人對自然的看法,蘊藏了鮮明的環保理念,故被沿用至今,成為了新時期中國建設節能減排、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思想根源,尤其對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林業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此,很多單位在建設、發展林業之余加大營林的管理力度,有效提高了林業經營的質量,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需要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受經濟、制度、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營林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故相關部門要認真面對,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解決。
一、當下營林管理的問題
我國林業在生產經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又減小了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維護了生態平衡。但即便如此,我們必須要看到林業的經營管理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我國全面建成“兩型社會”的進度。
其一,林業經營管理工作的地位沒有得到鞏固。受“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傳統觀念影響,國人對人與自然二者的關系并未產生深刻的認識,這對于林業來說亦是如此。很多企業在經營林業時把開發大量森林資源、植樹造林作為首要任務,忽視了開采過后的管理工作,例如估量土壤的可再生能力、檢查樹木的生長狀態等。同時,很多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將造林之后的管理工作置之腦后,長久以往,這種風氣愈演愈烈,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其二,缺乏林業經營管理的機制。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大部分企業或個人承包商采取粗放式的模式管理森林,為節省時間和經濟成本,很多單位并未配備能夠對造林、生產等環節進行細致的考察的團隊,使得林業管理的集約化程度較為低下。二是營林管理機構的設置、法律條文、獎懲措施不夠完善,這讓一些經營商產生了僥幸心理,過分關注生產與銷售等與利益息息相關的過程,弱化了管理職能。
其三,科技水平較低。我國林業雖然取得了顯著的科技化成果,但并未躋身于機械化生產的行列,加之幼苗的培養技術尚不成熟,導致幼苗的死亡率較高,減少了同一單位內林木的數量。同時,樹苗的移植技術尚不發達,很多地區受天然條件的制約,無法引進其他樹種,這就使得該地區的林木長期局限于原有的產量,著實影響了母林的可持續發展。
二、改善營林管理工作的措施
1.加大營林的管理力度
從事林業經營的人員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視營林的管理工作。轉變傳統的理念,樹立敬畏生命、遵守自然規律的意識,把維護生態效益作為經營林木的核心準則。經營者要把這些理念融入到實際的運作過程中。政府和林業局要發揮帶頭作用,向各單位宣傳實施營林管理行為的重要性,對各單位進行調控與監督。而為保證各單位把營林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政府和林業局要完善法律制度,制定規則和條文,說明管理工作的內容細則和要求,督促各經營商嚴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執行營林管理任務。同時,政府和林業局應當建立必要的處罰機制,對那些僅僅重視生產林木、忽視管理的單位給予撤銷營業資格等責罰。不僅如此,國家應當培養大量、專業的營林管理人才,鼓勵他們到各林業單位施展才能,做好林木的選種與培育、材料的制造與加工、調研等各項工作,以提高林木對自然的適應能力,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調整林業的經濟結構
各林業單位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為內在依托,以豐富的林木資源為根本動力,根據我國幾大主要產業類型優化林業的生產結構。具體來說,營林單位要進一步鞏固林業在第一產業中的重要地位,增加林木的種植產量,且要大范圍培植生長周期短、成活率高、體積大的傳統樹種,促進林業的長效發展。同時,要多渠道引進一些形貌多樣、對自然適應性強、培植方法簡易的林木品種,進而拓寬市場。營林單位也要增大林木與第二產業的銜接力度,注意大型重工業、制造業、能源產業的發展需求與動向,在已經種植的林木的基礎之上進行深加工,借助現代科技研制林木生產的方案,開拓林木的使用范圍。不僅如此,營林單位要將林業納入到第三產業中,比方說與當地的旅游業、餐飲業等具有服務性質的行業進行合作,在相關場地中種植不同品種的花卉樹木,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改變林木生產與培養的思路。更為重要的是,營林單位要重新調整林木的配置格局,延伸產業鏈,積極研發多種類型并存的林木產品,開通多條線路并行的銷售渠道,推動林業朝著高層次、高品質、高實效的方向進展。
3.投入現代化科技成果
各營林單位要培養與時俱進的眼光,借鑒有利的現代技術成果,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知識,將它們投入到營林的管理工作中。比方說營林單位要派專業化團隊使用設備測量土壤中的含水量、微量元素的類別、空氣體積、酸堿度等,這能夠讓種植人員詳細地了解樹木生長的客觀環境,以此貫徹落實因地制宜的理念,既可以提高林木種植的效果,又能夠以測量結果為依據,選擇、引進適宜該環境生長的林木種類,實現林業的多元化發展。同時,營林人員要借助科技成果全方位、全天候地監控林木的生長狀態,若發現問題,人員要及時作出回應,探索合理的解決策略,并評估和分析林木生長的總體情形。此外,考慮到一些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像火災、泥石流、蟲災,等等。營林單位應當在第一時間內采用技術設備勘查現場,有針對性地做好對林木的補救工作,將林木所遭受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盡可能地保證林木的完整性。這種方式使得林業的管理環節體現出更為精密的特征,既維護了經濟利益,又實現了林木的可持續性發展。
總結:
林業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為眾多行業提供了豐厚的原材料。對此,為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林業建設局面,相關單位應當格外重視營林管理工作,將它視為找準定位、謀劃大局的必經之路,推動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忠海,柳景陽.淺析營林工作的可持續發展[J].企業研究,2013(8).
[2] 沈延平.探討營林生產與林業生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