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宇
單簧管又稱“黑管”,誕生于17 世紀德國,是由歐洲古代樂器蘆笛發展而來。清代乾隆年間,單簧管隨傳教士進入中國,被稱為“西洋蕭”,傳教士帶領8 只“西洋蕭”與其他樂器一起組成了管弦樂隊,這也是中國有記錄的首次接觸單簧管。清代末期,英國人赫德在中國建立了一支西洋管弦樂隊,他購買樂器,聘請外教專門教授國人學習西洋樂器,經過嚴格訓練,樂隊初具規模,該樂隊的成立與演出,向中國傳播了大量的西方音樂及理論知識,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批西洋管樂音樂家,穆志清先生就是其中一員。民國時期,穆志清應邀前往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任單簧管導師,教授中國學生單簧管演奏,培養出冼星海、吳伯超、譚抒真等音樂人才。據史料記載,冼星海在單簧管方面造詣頗高,他的作品《風》,就是一首由單簧管和鋼琴來伴奏的藝術歌曲,該作品一經問世就得到了音樂界的一致贊譽,單簧管在中國得到了進一步傳播。北伐戰爭時期(1927 年),隨著第一所專業院校“上海國立音?!背闪?,時任主任的蕭友梅效仿西方的教育模式,進行門科分類教學,器樂選修科目中就包括單簧管。秦鵬章先生同樣為中國單簧管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憑借實力坐上了首席演奏家的位置,成為了上海交響樂團的第一位華人單簧管首席演奏家,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掀起了單簧管的熱潮。后來王瑞瑋、張梧等人相繼成為上海交響樂團、中央樂團單簧管首席演奏家,這為中國單簧管事業奠定基石。新中國成立后,張梧先生創作了我國第一部具有民族風格的單簧管獨奏曲《蘇北調變奏曲》,至今都廣為流傳,為單簧管這一“舶來品”與中華民族音樂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前輩們不斷努力之下,如今的單簧管界是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有當今單簧管泰斗陶純孝、西安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遲崢、還有青年演奏家王弢等業內帶頭人物,中國的單簧管事業有走向鼎盛的趨勢。在單簧管教學方面,各大高校相繼開設單簧管專業課程,國外留學的學子成為單簧管教育的中堅力量,國內單簧管教育課程逐漸系統化、科學化,中小學管樂團也是遍地開花。在作品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優秀單簧管作品大量涌出,如:《草原歌聲》、《蘭花花》、《帕米爾之音》、《夢之旅》、《〈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主題幻想曲》等,使單簧管深深刻上了中國的烙印。此外,中國還承擔了國際單簧管音樂節,邀請了各國單簧管演奏家相互交流,國內大大小小的單簧管賽事更是數不勝數,這為中國單簧管事業的發展打開了新的世界,為單簧管家族的壯大增磚添瓦。
說起我國近現代單簧管的發展,我們不得不提到張梧先生,他是我國著名單簧管教育家、中國單簧管學會創始人之一。早期擔任中央樂團單簧管首席演奏家,隨后成為中央音樂學院首任單簧管教授,任教期間主編了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考級教程。張梧先生同時也是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蘇北調變奏曲》是中國單簧管樂曲的開山之作,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他創作的《迎新春舞曲》是近年音樂會中演奏的熱門曲目,同樣被世人所喜愛,該作品用簡約凝練的音樂語言,表達了人們迎接新春佳節的喜悅之情和對未來新的一年滿懷希望的期待之情。
《迎新春舞曲》是一部典型的“西體中用”作品,它是西方的作曲技法和曲式結構與中國傳統民族的調式和豐富的民族音樂語言完美結合的產物,從音樂結構來看,該作品是縮減再現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由引子、首部、中部、再現部及尾聲五部分組成;從音樂體裁及風格來看,引子為Largo(廣板),首部Allegro vivace(活潑的快板),中部grazia(優雅的),再現部Tempo di allegro vivace(有活力的快板),樂曲整體是慢-快-慢-快的速度結構組成,熱鬧的氛圍和民族元素,具有了濃厚的“中國風”。

曲式結構圖
首先,引子為1-13 小節,作品以“Forte”進入,緊接著一個大切分的延長音,后接八分音符和八分三連音,在速度不變的情況下,用節奏的緊密程度來增加樂曲的動力,給人一種空曠神秘感,后面第四小節更是以連續的八分三連音階梯式下行,以漸快的演奏技法急速到達單簧管最低音域小字組e,然后迂回上行,到達小字二組a 后漸慢結束,整個引子是建立在a 羽調式之上,最后的保持音和重音記號給人一種新春佳節緩緩而至的期待感,更是為主題的引入開辟道路。
首部是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它由呈示段、展開段和再現段三個部分構成。呈示段由兩個對比的4+4 的方整性樂句組成,建立在a 羽調式上,主題以“Piano”進入,前樂句旋律以直線平緩形態進行,整體音域在小字二組a 上下徘徊,節奏有平八,前十六后八大切分的非均勻的長短組合,音程以二度級進為主,偶爾也有四度小跳進行,演奏方式以吐音和連音交替進行,從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看出,該主題具有活潑性,動力性的特點;后樂句將吐音換成了跳音,使整個樂句更加輕巧靈動,這與前樂句形成呼應。隨后,呈示段變化重復了一次,旋律進行了加花處理,增加主題印象的同時為進入展開段增加了推動力。該作品呈示段速度情緒熱烈,用活力的快板表現了人們對春節的熱情,也表現了人們為新春佳節一家團聚準備物品的忙碌。展開段由兩個平行樂句構成,呈下四度模進的關系,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一口氣吹出,并將四度的音程關系柔美表現出來。再現段屬于變化再現,后樂句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擴充,其中46-52 小節也可以看作是過渡,在47 小節降B 音的出現就預示著調式的轉換,再加上50-52 小節以g 羽調連續琶音攀升的演奏來看,作品逐漸被推入高潮,樂曲也已經正式從a 羽調式轉為g 羽調式,所以這7 個小節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首部內容的總結收尾,又是對中部調式的引入。
中部由再現單二部曲式構成,這個部分無論是從宏觀亦或是微觀上都是運用了中國傳統的“起承轉合”句式結構,每個樂段的四個樂句呈“起承轉合”特點,而從中部整體來看,也是呈“起承轉合”的結構形式,中部在演奏技法上增加了波音演奏方式,在樂曲風格上整體變為抒情性,與首部做明顯對比。再現部屬于縮減再現,只再現了呈示段,隨后進入了長篇幅的尾聲,并將樂曲推向新的高潮。
《迎新春舞曲》是“西體中用”典型結構代表,在調式音階使用、旋律進行、節奏和結構的運用以及樂曲主題等方面都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首先是在調式上面,該作品使用中國傳統的民族調式,從首部的a羽七聲調式到中部的g 羽六聲調式再回到再現部的a 羽調式,灰暗色彩的羽調式配上單簧管憂郁的氣質及醇厚的音色,使樂曲的民族感更加強烈。在旋律進行上,主題前兩小節的下四度模進、樂曲中多處的加花變奏手法、音區上的跌宕起伏、樂句之間環環相扣等特點,都具有濃厚的中國民間曲調風格。在節奏方面,也有民族特點,樂曲以非均勻型節奏為主來增加主題動機,增加樂曲的動力性。在結構方面,中部運用了中國傳統音樂手法“起承轉合”的架構,“起承轉合”是中國早期在樂曲、詩句、文章中常用的結構手法,張悟先生運用此結構為該作品又增加了一份民族情懷。另外該作品為《迎新春舞曲》,為喜迎春新佳節,喜迎春天之意,春節作為中國最盛大隆重的節日,就在初春之時,所以該作品的主題也是具有濃濃的民族元素的。
單簧管屬于吹管樂器,氣息不僅是技巧,也是基礎,氣息分為吸氣和呼氣,關于呼吸的方法最常見的分為三種: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胸式呼吸是人本能的呼吸方法,將氣息自然吸到胸部,他的優點就是自由、易學,但缺點顯而易見,首先是吸入的空氣較少,在吹管過程中容易頻繁換氣,對于長時值的快板無法勝任,而且時間久了會使喉頭和肩膀緊張,因吸入氣息較淺,音色也比較生澀,尖銳。腹式呼吸是早期學習管樂比較推崇的呼吸方法,將氣息吸到丹田位置,優點是吹出的音色比較純厚,低音區也會比較放松,缺點就是吸氣太慢,無法勝任快速換氣的樂曲,適合初學者。胸腹式聯合呼吸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方法,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之間找到一個支點,將氣息吸入腹部橫膈膜及胸腔,使之充分擴張,優點就是吸氣較快,吸入的氣息足夠多,音色也較純正圓潤,但需要時間練習,初學者一開始不一定會準確找到位置。這三種方法各有千秋,演奏者可根據自身的需要去選擇相應的呼吸方法。
氣息除了找對方法控制音色之外,還可以用來推動樂曲中的力度。在平時練習長音時,用棗核音的方法去練習,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像棗核一樣,練習時長音的力度由弱-漸強-強-漸弱-弱,最后收尾,首先要保證漸強漸弱的音值平均,力度平均,氣息吹七分留三分,在氣息還有三分基礎上就要收尾,整體的感覺就像是天空中煙霧繚繞,一個女子從遠處走來,到你身邊,又輕輕走遠,最后消失在你眼前的過程。從一開始你看不清她,慢慢你看的越來越清楚,最后她走遠,你又看的越來越模糊,棗核音就是這樣,緩緩而來,又緩緩而去。但要注意的是,在練習過程中演奏者盡量做到強而不炸,弱而不虛,吹完一個音時,要把之前沒有用完的氣吐掉,然后再吸一口新的氣,這一步很重要,沒有吐掉廢氣就吸氣,時間久了很容易因為憋氣而缺氧。氣息同時還控制著音高,高音區與中低音區用的氣息略有區別,一般高音區的氣息更加集中,音準才會更準一點,低音區卻要松弛,緩緩流出。初學者可以再練習長音時用校音器去吹,以保證音準。
譜例一所示引子部分,引子一開始是兩個十六分音符,后面緊接一個四分音符延長音,使十六分音符與延長音形成緊密與空曠感的對比,所以我們在吹奏的時候,要將前面的十六分音符吹的干凈利落,而后面的四分音符的延長音緩緩送氣,讓氣息自然從身體流入管內,音色悠揚飽滿,為后面節奏漸密做好鋪墊,第四小節開始,節奏轉為連續下行的八分三連音,并且演奏技法也是accel(加快的),在吹奏中不用太過急切和緊張,只需要平穩的均勻的加速度即可,到第六小節小字組g 的時候,迎來一個四分附點的長音,加速度從此刻停止,這個一拍半的音值甚至可以稍稍拖長一點,直到來到單簧管的最低音小字組的e,這兩個音都是單簧管的低音區,音色要吹的扎實醇厚,氣息不能太急。后面折返上行,第七小節的第三個音旁有一個cresc(漸強),根據音區來控制力度,音越高,力度可以越強,第九小節的rit.(漸慢)和整個小節的保持音,預示了引子部分的結束,最后一個重音小字二組a 結束整個單簧管吹奏的引子部分。除了引子部分,力度在華彩部分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譜例二所示,開頭同樣的兩組音,因力度不同需要吹出不同的感覺,第一組力度是f,給人感覺就是在山谷之中大聲的喊,而第二組力度為p,就像是你喊了之后山谷給你回聲,后面兩組力度對比也是同樣的感覺。除力度外,該部分音區起伏明顯,需要演奏者音色上下的統一,換氣點較少,需要演奏者擁有長氣息和松弛的音色,所以在平時練習中應加強長音、十二度、棗核音的練習。
譜例一

譜例二

吐音對于吹單簧管來說,也是基本技巧之一,吐音有很多種,有單吐、雙吐、三吐?!队麓何枨分饕褪菃瓮?,偶爾出現保持音和跳音,單吐是最基本的吐音。用舌尖輕點笛頭而發音,要注意是輕點而又快速,就像是手不小心被針扎到收回去的感覺,然后注意舌根不動,嘴型不變。在平時練習中可以多做一點吐音練習,以先慢后快循序漸進的方法去練習舌尖的靈巧性。以節拍器60 速度為準,先吹二分音符吐音、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后面再慢慢加速度。在吹奏保持音時,演奏者應該平緩送氣,在音值范圍內力度保持統一,將時值吹滿不留空隙。在吹奏跳音時,因時值更加短促,所以氣息比吐音更加集中一些。
譜例三是樂曲的主題部分,從節奏和各種標記符號來看,該主題具有活潑輕快、跳躍的特點,演奏方式以吐音為主,演奏者在演奏該主題時應將每個音的顆粒感吹出,同時還要保證音色的圓潤飽滿。其中第18 小節迎來跳音,吹奏時應該更加靈動,氣息更加集中短促,舌尖快速回彈。另外,在演奏這段主題時,還需要演奏者適量添加一點肢體形態,注入喧鬧熱烈的情緒在里面,就像寒冬將過,春天將至,萬物復蘇,人們喜迎新春佳節的感覺。
譜例三

運指技巧是演奏好該樂曲的必要條件之一,該作品最后尾聲及華彩部分都是十六分音符,速度也是節拍器120 左右,流暢準確的運指對完美的演奏該作品具有支撐作用。第一,要保證手型正確,左手在上,右手大拇指托管,與嘴巴形成一個支點,固定樂器的穩定性,單簧管手指按鍵時,應是手指肚去按,在吹奏時,抬起的手指應垂直離鍵1—2 厘米處懸空安放,利于下次手指干脆利落的按下,手指離鍵也不要離太近,小于一厘米會影響音高。第二,要堅持慢練,在練習十六分音符時,很容易因為手指生疏而吹錯音,所以在一開始接觸時應將節拍器調至60,打分拍去慢練,再練熟以后在慢慢加速度,所謂“慢工出細活”,這句話在練管時同樣適用。第三,可采用附點練習法,每個人的手指靈活程度不等,在吹快板時,很多時候會出現吃音,節奏變慢或不均勻的情況。這時使用附點練習法是最好的,將前附點、后附點、吐音一起練,這樣可以形成手指的獨立性,在吹奏的時候手指不會糊,使得清晰明了,手指的起落也會干凈。在平時練習音階中也可以使用此方法。
譜例四部分的波音,也是屬于運指技巧的范疇,該樂段是抒情為主,在吹奏這段時要注入感情,就像描寫一個美少女正在跳舞一樣的畫卷,演奏者要把音樂中的溫柔優雅吹奏出來,演奏者在吹奏波音時,手指要干凈利落,將波音盡量吹的靈動,猶如正在跳舞的美少女向你眨眼睛一樣,另外后面的音要正常進入,不要延遲,整個樂段給人暖陽灑滿大地,鮮花緩緩盛開的,大地一片祥和的溫柔景象。
譜例五所示,是該作品的尾聲,該部分以節拍器120 的速度,用十六分音符的連續跑動形成長篇幅難度較大的快板部分,考驗了演奏者手指運指的技術。但整體上是以二度、三度進行為主,所以只要按照剛剛所說手型正確、慢練、附點練習這基本的方法,再配上平時音階的練習,這快板部分就手到擒來了。
譜例四

譜例五

總的來說,單簧管技術的提升是一個綜合方面,氣息的運動、吐音的靈巧度、手指運指的獨立性這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其實吹好一首作品,除了必備的技巧之外,演奏者的音樂素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奏過程也是演奏者二度創作的過程,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個人對音樂美感的理解同樣也決定著樂曲的完美程度。所以,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實踐與理論結合的過程。柏拉圖曾說過:“音樂教育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因為沒有什么東西能像節奏與和聲那樣滲透進內心深處并熏育培養之。如果一個人受過良好的樂教,那么舉手投足之間必定優雅異常?!币虼耍粋€人如果從小就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那么他內心一定是光明的、充滿陽光與希望的。當今,中國正盛行美育教育,提高國民音樂素質是我國現代教育的大勢所趨,將單簧管普及到中小學課堂教學中也是美育教育的一個抓手。目前隨著國家政策推動,單簧管正逐漸走入中小學的課堂之中。近兩年國內的中小學管樂隊快速發展及其在樂隊中扮演的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單簧管的普及性。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引入中小學課堂所存在的問題,比如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教師的專業性不強、系統科學的教材不夠完善等,都會制約單簧管的未來發展,如何突破瓶頸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