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芝,許穎慧,肖秀瓊
(汕頭市潮陽區大峰醫院心血管內科 廣東 汕頭 515154)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心內科當中屬于十分常見的一種重癥,是因為患者機體中的冠狀動脈相對血流量不足產生心肌缺血,然后使得心肌梗死誘發。在一些研究中有顯示:當患者患上此種疾病之后,在10 天以內有很大幾率會合并心律失常表現,在80%以上[1]。心律失常與急性心肌梗死間存在很大的聯系性,這也是患者致死重要因素。所以,就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療之中配合康復護理干預,能夠促進其更早的實現康復目標。針對于這種疾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后,可以讓其機體狀態得到很大的改變,同時提升其生活質量[2]。基于此,挑選我醫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入的68 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為觀察目標,其中34 例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詳細情況如下。
挑選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我院收入的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8 例。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n=34 例):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齡56 ~87 歲,平均(69.58±2.00)年;病程1.4 ~2.5 周,平均(2.00±0.01)周。觀察組(n=34 例):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齡57 ~87 歲,平均(69.62±2.05)年;病程1.3 ~2.5 周,平均(1.97±0.01)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機體各項指標予以監測,并且對血壓水平以及心率情況進行及時的測定。如果患者病情十分嚴重,需要對其展開供氧干預,還要就其用藥情況與飲食狀況加以指導干預。
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詳細的內容包含:(1)住院的第1 天。需要患者臥床進行休息大概24 小時,且在這段時間以內不可以下床做任何活動,如果需其必須完成一些日常的活動之允許在床上進行,務必嚴格遵守醫生所給的叮囑,具體實施肢體活動的時候,要在有護理人員協助之下才可以去完成。臨床患者臥床休養的這段時間[3],需護理人員細心提醒他們的家屬多給患者皮膚做清潔,且幫助她們的家屬定期給患者們做一些翻身護理。(2)住院的第3 天。便可以給患者進行一些床上的訓練,比如維持坐位至少平均每日要3 次以上,且進行每次的坐位訓練時候應該堅持半小時,隨后按照其病情實際康復情況,則可以強化訓練程度、增加頻率等。還可以在幫助患者的情況之下讓下肢進行懸吊性的一些訓練,前期先堅持每天10次[4]。同時,按摩他們的四肢,保證3 次/天,15 min/次。這樣,其四肢的血液循環情況會得到一定改變。(3)第4 天。需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床邊進行一些站立位的有效訓練,還可以幫助她們利用一些輔助性的器材在床旁開展站立相關的練習等,需指導他們慢慢的去步行不要著急,可以每天堅持練習3 次以上,且每次至少要堅持5 min。(4)第5 天~第10 天。就患者開展主動行走的一些訓練,可以由小距離的慢慢行走到大距離的練習,且提醒他們每日要慢慢增多行走的頻率,然后也可以自己去鍛煉獨立洗澡。(5)第11 天~第14 天。則可以訓練患者們獨立進行爬樓梯行動,且在具體爬樓梯的時候要注意到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還可以慢慢的增多爬樓梯的次數或步數。(6)第15 天~第20 天。待患者機體幾乎已經康復,在生活方面也能自理一些,能夠進行正常的走路[5],在其出院之后應做以相應的康復指導,這時候需要護理人員就其康復計劃具體實施情況加以隨訪、督查。實際康復訓練的時候,如果患者產生了心律失常表現,便需要立即終止訓練內容,且前往醫院予以復查、問診。
觀察統計患者的心功能指標(a.心率、b.左室射血分數、c.左室壓力上升速度、d.每搏量)與治療依從性以及生活質量(a.心理功能評分、b.軀體功能評分、c.社會功能評分)。
所得數據應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心功能指標、生活質量評分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治療依從性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各項心功能指標均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n 心率/(次·分-1) 左室射血分數/%觀察組 34 71.94±4.10 71.22±5.68參照組 34 79.64±4.64 61.54±5.31 t 7.2511 7.2591 P 0.0000 0.0000組別 n 左室壓力上升速度/(mmHg·s-1) 每搏量/mL觀察組 34 1300.18±62.23 79.01±5.68參照組 34 1174.54±61.53 69.98±5.46 t 8.3713 6.6830 P 0.0000 0.0000
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97.05%(33/34)大于參照組的82.35%(28/34),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治療依從性比較[n(%)]
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s,分)
組別 n 心理功能評分 軀體功能評分 社會功能評分觀察組 34 77.63±6.97 81.22±6.58 80.22±7.55參照組 34 69.86±5.11 70.01±6.44 71.00±6.11 t - 5.2422 7.0994 5.5352 P- 0.0000 0.0000 0.0000
老年群體產生心肌梗死情況非常多,因為其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所以使得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員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產生這種疾病的時候,針對于老年患者來講,通常很容易合并心律失常出現[6]。經有些資料的研究有顯示:患上心肌梗死疾病之后,會產生心律失常幾率大于90%,相對嚴重的時候,也很容易致死。所以,務必高度重視起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這一病癥。在臨床上,針對這種疾病的治療也多數選擇藥物干預,另外還會給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但是截至到目前,綜合療效也不是十分高。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更為全面的展現出運動療法形成的功效[7],需要注意的是,經臨床多數研究有表明,早期康復護理的開展能夠促使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療效方面的改善,且還會控制其不良反應的出現,實現生活質量以及心功能指標的多項改善。即早期康復護理,不但能夠舒緩患者機體上的疼痛感覺,并且也能夠縮短其接受治療的時間,利于更早的實現康復,提升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所起到的影響十分積極。
本次結果中,觀察組的各項心功能指標均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97.05%大于參照組的依從性82.35%,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這幾項研究內容與姚飛娟,張怡,齊銀芝[8]等人的康復護理結果比較接近,展現出:早期康復護理應用的臨床優勢以及效果性。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運用在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能夠改善其心功能指標,且實現治療依從性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是值得借鑒的一種護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