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璐,高 玲,趙春善
北華大學護理學院,吉林1320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且發病率最高的癌癥之一[1]。目前,全球乳腺癌發病率為24.2%,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調查顯示,50%的乳腺癌是可以預防的[1]。因此,乳腺癌防控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2]。褪黑激素是由腦松果體分泌的抑制乳腺癌的激素,有明顯的晝夜節律,夜間分泌活躍。研究表明,夜光暴露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從而增加患乳腺癌的風險[3]。至今為止,關于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開展較多,但夜光暴露強度指標卻不一致。本研究運用Meta 分析探討夜光暴露強度與乳腺癌發生風險之間的關系,為乳腺癌的一級預防提供參考依據。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與夜光暴露和乳腺癌發生關系相關的病例對照研究;研究對象為女性;研究對象最初未發生乳腺癌,并且結局事件為乳腺癌的研究;能提取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病風險的優勢比(odds raio,OR)或相似效應量(如HR、RR)和95%置信區間(CI)。排除標準:重復發表的研究;無法提取或轉換文獻中提供的數據。
1.2 檢索策略
1.2.1 計算機檢索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維普、PubMed、EMbase、Cochrone Library 數據庫,檢索詞為夜光暴露、乳腺癌、發生風險、夜光暴露與乳腺癌
關系等,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19 年7 月19 日。
中文檢索式:“夜光暴露”*乳腺癌*關系
#1 主題詞:乳腺癌/全部樹/全部副主題詞
#2 夜光暴露術與乳腺癌
#3 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的關系
#4 夜光暴露與乳腺癌關系*關系
#5 #1 OR #2 OR #3
英文檢索式:"luminous exposure"*breast cancer*relationship
#1 keywords:breast cancer/all trees/all sub-topics
#2 luminous exposure and breast cancer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minous exposure and breast cancer
#4 relationship between luminous exposure and breast cancer*
#5 #1 OR #2 OR #3
1.2.2 手動及其他檢索 手動完成綜述、會議文獻檢索,從百度學術、谷歌學術等數據庫中進行相應的追蹤,追蹤與夜光暴露和乳腺癌發生風險關系有關的文獻。
1.3 信息提取及質量評價 閱讀數據庫中檢索出來的文獻題目、關鍵詞,通過納入及排除標準初篩文獻,然后進行全文閱讀,通過排除標準將剩余文獻進行二次篩選。由兩位研究人員對文獻的信息進行摘錄,使用Excel 表格摘錄信息,包括第一作者、發表時間、夜光暴露強度、研究所在地區、研究類型、樣本量、乳腺癌發生結局指標等關鍵信息,提取調整混雜因素后的OR 值和95%CI。對于有意見分歧的文獻,征求第3 名研究人員意見,并由第3 名研究人員進行判定。將夜光暴露強度分為低、中、高3 個等級。低夜光暴露強度包括:睡眠時使用床頭燈閱讀、睡眠時關閉床頭燈、睡眠時遮擋窗簾房間幾乎黑暗,每個月開燈睡覺時長控制在1~3 h。中夜光暴露強度包括:女性睡眠時窗外有發光物體,例如路燈、發光標志或睡眠區域外的任何發光體,或是可以看見房間的另一頭,光線未達到閱讀的亮度,每周開燈睡覺時長在2~4 h。高夜光暴露強度包括:房間光線亮度幾乎可以閱讀,或是房間光線可以輕松閱讀,睡眠時開燈(燈或電視機)或睡眠時暴露于光照輻射源附近,每周開燈睡眠時長>5 h。
1.4 文獻質量評價 對于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獻利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系統對文獻質量進行評估,該評分系統總分9 分,得分越高表示文獻質量越高,具體評分如下:研究人群選擇(0~4 分)、組間測量(0~2 分)、結果測量(0~3 分),得分在0~3 分為低質量研究,4~9 分為高質量研究。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tata 14.0 對數據進行Meta分析。將OR 值作為效應量提取出來。在對數據進行異質性檢驗中,若P≥0.05 和I2<50%,則認為各研究之間異質性可接受,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若P<0.05,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通過對研究人群地、隨訪時間、文獻發表年份及質量評價結果的差異展開分層分析,分析上述因素對最終總體變量的影響程度。采用影響分析方法判斷研究結果的穩定性和可靠程度。繪制影響分析圖評估是否存在發表偏倚。
2.1 檢索結果 初步檢索出相關文獻486篇,其中5篇文獻為手工檢索獲得。使用EndNote 軟件刪除81 篇重復文獻;初步閱讀文獻題目及關鍵詞,排除390 篇,剩余的15 篇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嚴格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排除5 篇文獻,最終共有10 篇文獻納入本次Meta 分析。檢索流程圖見圖1。
2.2 文獻一般特征及質量評價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測量夜光暴露強度以臥室光線水平、開燈次數、開燈時間等暴露因素測得。所有研究均調整了潛在的混雜因素(如年齡、體質指數、乳腺癌家族史等)。文獻質量評分為6~9 分,文獻質量達中上等水平。文獻提取后的基本情況見表1。文獻質量評價結果見表2。
2.3 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風險的關系
2.3.1 低強度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風險的關系將符合低強度夜光暴露的7篇[4,6-9,11-12]文獻納入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納入各研究結果間的異質性較小(I2=30.4%),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低強度夜光暴露組發生乳腺癌風險無統計學意義[OR=0.95,95%CI(0.85,1.04)]。見圖2。
2.3.2 中等強度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風險的關系將符合中等強度夜光暴露的7 篇[4-6,9-12]文獻納入進行分析,結果I2=0%,說明異質性可接受,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中等強度夜光暴露組有發生乳腺癌風險,但無統計學意義[OR=1.08,95%CI(0.96,1.20)]。見圖3。
2.3.3 高等強度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風險的關系將符合高等強度夜光暴露的10 篇[4-13]文獻進行分析,I2=0%,說明異質性可接受,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后的研究結果表明,高等強度夜光暴露組有發生 乳 腺 癌 風 險[OR=1.13, 95%CI(1.07,1.20)]。見圖4。
2.4 敏感性分析 將納入的文獻逐個剔除,計算剔除該文獻的總相關結果,證明總體結果穩定,單個研究結果對總體結果未產生顯著影響。見表3。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表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 單位:分

圖2 低強度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風險的關系

圖3 中等強度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風險的關系

圖4 高等強度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風險的關系

表3 敏感性分析
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且99.0%發生在女性中,男性僅占1.0%。目前,臨床上對于乳腺癌發病原因尚未闡明,好發于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未生育者或生育晚者。且臨床上對于乳腺癌發病機制仍尚未闡明,發病早期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導致臨床診療難度較大。既往研究表明,乳腺癌發生率與夜光暴露有關,但是該結論尚存在較大爭議。本研究針對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的關系進行Meta 分析,該方法是針對較晚出現的更為綜合的事物,而且通常用于命名一個相關的并對原始學科進行評論的學問,不僅包括數據結合,亦包括結果的流行病學探索、評價。本研究根據檢索策略檢索后,通過初步篩選和二次篩選后,最終納入本研究10 篇文獻。文獻調整了潛在的混雜因素,例如年齡、體質指數、乳腺癌家族史等。通過質量評價結果顯示,納入此次Meta 分析的10 篇文獻質量均處于中上水平。此外,納入的研究結果一致性良好,有7 篇文獻結果顯示夜光暴露與乳腺癌發生風險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Stevens[14]的研究結果一致。高強度夜光暴露組相對于低、中強度夜光暴露組發生乳腺癌的風險增高,而低、中強度夜光暴露組沒有發生乳腺癌的風險,這與Yang 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低夜光暴露強度包括:睡眠時使用床頭燈閱讀、睡眠時關閉床頭燈、睡眠時遮擋窗簾房間幾乎黑暗,每個月開燈睡覺時長控制在1~3 h。中夜光暴露強度包括:女性睡眠時窗外有發光物體,例如路燈、發光標志或睡眠區域外的任何發光體,或是可以看見房間的另一頭,光線未達到閱讀的亮度,每周開燈睡覺時長在2~4 h。低、中等強度的夜光暴露沒有發生乳腺癌的風險,這可能與夜光暴露強度較弱,沒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使褪黑激素保持在正常水平有關。高夜光暴露強度包括:房間光線亮度幾乎可以閱讀,或是房間光線可以輕松閱讀,睡眠時開燈(燈或電視機)或睡眠時暴露于光照輻射源附近,每周開燈睡眠時長>5 h。高強度的夜光暴露有發生乳腺癌的風險,這可能與夜光暴露強度較高,褪黑激素分泌減少,導致生殖激素(雌激素)水平上升有關,這與Momenimovahed 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建議女性減少高強度夜光暴露,保持褪黑激素正常分泌,可促進乳腺癌的一級預防。
但是,本研究中亦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本研究納入了10 個病例對照研究,對混雜的不完全調整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另一方面,研究對象總體乳腺癌發生風險是基于年齡、體質指數、乳腺癌家族史等多方面進行調整研究得出的,因此,即使研究對象職業因素或生活習慣不同,但總體風險估計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