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趙慧娟,王 玖,董兆舉,朱海波,葉 亮
(濱州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疾病預防控制人員是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先鋒,其應急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政府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效果。這對作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未來主力軍和中堅力量的預防醫學生提出了具備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綜合實踐能力的要求,因而開設公共衛生應急實踐培訓勢在必行。
一些發達國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建設的探索較早,應急處置與危機管理能力全球領先[1],如美國的公共衛生應急培訓課程開展就比較多,其超過半數的醫學院校均開設了應急培訓課程,主要培訓內容為新發傳染病、災害事件、生物恐怖、院前急救和大規模傷亡醫療救援等,注重理論知識與現場模擬演練相結合的培訓教學[2-3]。目前,我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環節中驗證性實驗課時居多[4],培養的公共衛生人才基本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現場處置能力、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偏弱[5],學生畢業后需要重新學習才能逐步適應公共衛生工作。國內對公共衛生學生進行核心崗位勝任力調研結果顯示,應加強預防醫學專業技能訓練[6-7]。由于教學與實際工作脫節、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條件不足以及實驗教學師資力量不強等原因,預防醫學專業畢業生應急能力不理想。因此,現行的預防醫學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進行應急能力的實踐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整個課程設計包括教學大綱的編寫和修訂、課程的開展與實施、授課效果評價,具體設計流程見圖1。
該課程的設置由參加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工作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海關的工作人員協助完成。課程內容包括應急理論學習、虛擬仿真實驗、應急基本技能強化訓練、應急演練4 個部分,著力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目前,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國外疫情至今仍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國與世界人員、貿易往來頻繁,境外疫情通過口岸輸入的壓力持續存在。為防范境外疫情輸入,培養口岸檢疫后備力量,培養多方位及多層次的全面型、應用型人才,特別在應急演練中加入“口岸入境檢疫”模塊。課程內容設計見圖2。

圖1 公共衛生應急實踐課程開發與設計流程

圖2 公共衛生應急實踐課程內容
通過基本理論介紹,使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義、分級分類、特點、法律法規、組織體系與職責,衛生應急的準備與響應,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和處理原則有總體把握,使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系統認知。
精選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9 個虛擬仿真實驗教程納入課程內容,這9 個項目分屬傳染病爆發事件(3 個)、自然災害事件(2 個)、食品安全事件(1 個)、環境污染事件(1 個)、職業中毒與核事故(2 個)5 個板塊。通過這些虛擬仿真實驗的學習,學生將掌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原則、流程、方法。
對應急工作中常用技術包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技術、現場環境(大氣、土壤、水體、食品)樣本和相關人員生物材料樣本采集方法、現場急救技術(心肺復蘇術與電除顫)、口岸入境檢疫方法與流程進行講解與演示,并通過案例分析及實操對學生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
通過應急演練提升綜合實踐能力,邀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海關專家駐場進行應急演練訓練。將學生分為8~10 人一組的學習小組,每小組負責一項應急演練項目,并按演練腳本準備場地考察演練、人員分工、裝備、器材,直至實施演練,由專家和教師對演練過程中學生的實操技能進行評價打分。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的疫情報告、應急響應、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處置、采樣與檢測、信息發布與通報、衛生應急反應的終止與善后處理,將分散于各個學科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有機整體。在演練過程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執法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學生評價方面,在課程結束后,在學生中就課程開設必要性、授課內容趣味性和實用性、授課方式、學習收獲、教學建議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接受度、課程的實效及學生對課程開設的建議。單位評價方面,追蹤該屆學生就業去向,對學生實際就業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海關、醫院等用人單位發放問卷,調查用人單位對學生應急能力的評價。
從學生應急演練中的表現得分和課程前后虛擬仿真實驗操作得分對授課情況進行客觀評價。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普遍性、嚴重性和復雜性的特點,直接關系到公眾的健康、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如何避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如何應對已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通過開設公共衛生應急實踐課程,以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公共衛生領域“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