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莉萍
(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現如今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何為美好生活?有研究調查表明,構成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以及溫暖、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的人類美好生活圖景是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生活、生產,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而非按照各自的貢獻獲得生活資料的分配[1]。還有專業人士分析認為,美好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小康與殷實,工作生活環境安全與穩定,社會教育條件好、質量高,文化生活健康豐富,國家政治民主,人民積極主動依法參與國家社會管理,社會環境和諧,自然環境優美,人的才能、才智得到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得到實現[2]。據此,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認知現狀,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特別是關于人生觀、幸福觀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筆者對本院高職大學生開展了一次相關的調查。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本院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共345 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在校大學生;(2)愿意配合研究者。其中男120 人,女225 人,男女比例為0.53∶1;年齡18~25 歲,平均20.7 歲。
1.2.1 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認知調查問卷》,以問卷星的方式,對我院358 名學生進行匿名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45 份,有效回收率為96.4%。
1.2.2 調查內容 此次調查的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部分為對美好生活概念的認識,即在你看來,什么是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你眼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樣的?通過調查,可以讓我們間接了解現今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美好生活概念的理解以及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第二部分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你認為你現在過的是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嗎?如果是,你是如何創造并實現的?如果不是,你會努力去實現嗎?如果會,你愿意付出多大努力呢?此目的在于了解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態度以及為實現美好生活的決心。
運用SPSSl7.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統計方法為統計描述(均數、標準差和率)。
調查的345 名大學生中,大一年級86 人,占24.9%;大二年級178 名,占51.6%;大三年級81 名,占23.5%。

表1 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認知調查問卷
從此次調查結果來看,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認知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認知存在偏差。如問題1,在你看來,什么是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有89.6%的學生認為是身心健康,40.6%的學生認為是人際關系良好,65.5%的學生認為是有人生規劃,50.4%的學生認為是有社會責任感。另外,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認識也更加注重個人自由度(69.9%)。在問題2 中,你認為你現在過的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嗎?92.2%的學生認為不是。在問題3 中,如果不是,你會努力去實現嗎?92.8%的學生表示會努力去實現,且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實現。從調查結果來看,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大部分是有責任、有擔當的年輕人。
10.4%的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希望財富充裕,甚至有少部分學生認為美好生活就是要及時行樂,吃飽睡好穿好,說明這部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認知存在誤區。另外,有34.4%的學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得過且過,缺乏對美好生活的規劃。從調查結果來看,還有少部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個人美好生活和家庭美好生活層面,沒有將個人和家庭美好生活與國家和社會美好生活聯系起來,忽視了在實現個人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需要奉獻社會,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美好生活。
從調查結果來看,導致部分學生美好生活認知出現誤區的原因,既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學校教育不足以及社會環境和家庭的因素。(1)從學生自身因素來說,高職院校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同時其生理發育漸趨成熟,而心理尚未發育健全,對自身的自省力度不夠,對什么是美好生活,如何實現美好生活的認識上還存在一些誤區和偏差。(2)高職院校對在校大學生美好生活的教育不足,對美好生活觀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把美好生活觀的教育納入思政教育的必修課當中,一些學校對美好生活的教育存在理念落后、教育方式和方法單一、缺乏創新等問題,導致教育效果不顯著。(3)社會環境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美好生活認知具有重大影響。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逐步完善,人們對物質和財富的追求越來越強烈,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高職院校大學生如果缺乏正確的思想和道德指引,其對美好生活的認識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只能停留在物質層面,形成金錢至上的錯誤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當代大學生是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受網絡環境的影響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大,對于網絡中魚龍混雜的一些信息如果辨識能力不強,很容易使他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發生傾斜甚至扭曲。(4)家庭環境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美好生活認知的影響不可忽視。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成員關系對大學生美好生活的認知產生積極正面的促進作用;反之,如果家庭關系不和諧、家庭氣氛緊張、家庭矛盾頻發,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對美好生活的認知能力會比較低,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預期也是比較低的,進而影響其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家長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孩子美好生活觀的認知,如果家長對美好生活的認知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那么孩子對美好生活的認知也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反之,如果父母對美好生活的認知有缺陷和偏差,則對孩子美好生活的認知會產生消極的、負面的影響??梢?,父母和家庭對孩子美好生活觀的形成意義非常重大。
正確美好生活觀的形成離不開大學生自身、學校、社會環境以及家庭4 個方面的因素。本文僅從前兩個方面做一個簡述。從大學生自身來說,要形成正確的美好生活觀,并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求,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各項綜合能力;明確自己的目標,制訂相應的計劃并執行;敢于探索,敢于嘗試,牢牢抓住一切機會豐富自己的閱歷;在努力提升自我的同時多關注身邊的人。而從學校層面來說,要根據高職院校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及對美好生活認知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美好生活觀的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實現社會和個人的美好生活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