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新,劉玉琦,毛桂英,程芳芳
(暨南大學附屬深圳眼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幽閉恐懼又被稱為密閉空間恐懼癥,是指對封閉空間產生恐懼心理,例如電梯、密室、車廂、飛機等環境,極易產生焦慮、心率加速、呼吸急促等恐懼情緒。眼科幽閉恐懼患者手術時雖進行了局部麻醉,但仍需鋪無菌單、包頭,不僅身處封閉、狹小的環境,還需全程清醒地接受手術醫生對眼部進行操作,恐懼情緒加重,極易產生焦慮、窒息、昏眩等癥狀,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1-2]。有研究顯示,術前給予患者有效護理,能改善其心理狀態,緩解患者內心恐懼、不安等不良心理,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但常規護理因缺乏針對性,導致后期效果欠佳[3]。基于此,本研究將手術場景適應性訓練應用于眼科幽閉恐懼患者術前護理中,并對其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從2019 年3 月至2020 年4 月收治的眼科幽閉恐懼患者中選取82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41 例。觀察組男性23 例,女性18 例,年齡18~60 歲,平均年齡(41.67±3.81)歲;對照組男性24 例,女性17 例,年齡19~61歲,平均年齡(41.84±3.90)歲。兩組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術前常規護理,主要有環境護理、心理護理、提高認知等,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幽閉恐懼,疏導其不良心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手術場景適應性訓練,具體措施如下:(1)組建訓練小隊:由專業護理管理專家、心理醫生、手術室護士、眼科醫生等組成,訓練小隊先對患者進行隨訪,利用問答方式對其心理狀態、疾病認知程度等進行了解,根據結果制訂出針對性術前手術場景適應性訓練方案。(2)訓練方案的培訓:由訓練小隊成員對患者展開培訓工作,詳細講解幽閉恐懼的相關心理學知識、訓練方案依據、實施流程、方法等,并通過現場演示讓患者更直觀地了解知識點。(3)實施訓練方案:訓練小隊成員將訓練方案發放給每位患者,并從科學角度出發模擬手術場景,協助患者客觀了解手術過程,首次干預時進入手術室后向患者播放常規操作錄像,主要有手術室環境、護士核對患者身份、病房交接、手術床大小、儀器用途以及位置等,讓患者清楚了解手術場景及流程,指導患者在病床上保持仰臥姿勢,模擬手術鋪巾、包頭過程,并播放儀器工作時的聲音,協助患者適應手術環境,引導其集中精力排除雜念,保持有節奏的呼吸,通過調整呼吸對患者緊張心理進行調節,囑咐其放松身體每個部位,回想愉快、美好事物,并多次模擬練習,以提高其應對能力,持續進行5 min。二次干預時以同樣方式進行,并將訓練時間延長到10 min。第三次干預時可將訓練時間延長到15 min,逐漸將患者暴露在手術場景內,形成正確的認知,使其感官漸漸提前適應手術中封閉環境并接受,保證手術順利進行。(4)訓練方案質量控制:訓練小隊對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操作及術中各儀器工作時音頻進行錄制,正確統計出觀察數據及患者信息,小隊成員定期查看現場訓練方案實施情況,確保方案的有效進行,并借助電話、微信群等方式,及時解答患者在方案實施時遇到的問題,嚴格把控方案實施質量。
(1)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測評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焦慮程度,共計29 分,嚴重焦慮:≥21 分;中度焦慮:14~20 分;輕度焦慮:7~13 分;無焦慮癥狀:<7 分。恐懼視覺模擬評分法(FAVS):測評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恐懼程度,共計10 分,嚴重恐懼:7~10 分;中度恐懼:4~6 分;輕度恐懼:1~3 分。(2)飛利浦MP50 監護儀:測量患者術前、手術10 min、手術結束時心率、呼吸頻率變化。
采用軟件SPSS21.0 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前的HAMA、FAVS 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以上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幽閉恐懼狀態評分差異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幽閉恐懼狀態評分差異情況(±s,分)
組別n HAMA FAVS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41 41 tP 20.52±5.27 20.51±5.24 0.008 0.993 15.17±3.59 29.81±5.73 13.863 0.000 7.08±1.27 7.06±1.24 0.072 0.942 3.29±0.59 5.48±0.81 13.993 0.000
術前兩組的心率、呼吸頻率無明顯差異(P>0.05),手術10 min、手術結束時,觀察組心率及呼吸頻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眼科手術中局部麻醉較為普遍,整個過程中患者神志清醒,容易出現恐懼、緊張、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加之需長期處于狹窄、昏暗、密閉環境下,極易使患者產生嚴重不良情緒,部分患者甚至因極度恐慌而導致手術中斷[4-5]。有研究顯示,眼科手術會導致幽閉恐懼者出現不安、恐懼等負性情緒,若反應過于強烈,且未得到有效干預,極易對視覺神經造成壓迫,影響患者視力甚至對手術過程及結果造成嚴重影響[6-7]。因此,如何通過有效干預改善患者幽閉恐懼狀態,幫助其恢復心率、呼吸頻率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表2 兩組心率、呼吸頻率差異情況(±s,次/min)

表2 兩組心率、呼吸頻率差異情況(±s,次/min)
注:與本組手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手術10 min 比較,bP<0.05;與對照組手術結束時比較,cP<0.05
組別時間心率呼吸頻率觀察組(n=41)對照組(n=41)手術前手術10 min手術結束手術前手術10 min手術結束83.58±5.24 77.04±4.71ab 72.15±4.24ac 83.59±5.23 80.02±4.85a 76.27±4.71a 21.07±2.61 18.84±2.35ab 16.02±1.37ac 21.06±2.60 19.31±2.17a 17.98±1.63a
本研究將手術場景適應性訓練應用于眼科幽閉恐懼患者術前護理中,比較兩組干預前后HAMA、FAVS 評分,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HAMA、FAVS 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表明在眼科幽閉恐懼患者術前護理中,給予其手術場景適應性訓練,能有效改善患者幽閉恐懼狀態。手術場景適應性訓練以術前預見性干預為核心,由專業人員協助、指導患者提前進行機體活動,有序地對患者展開心理治療,針對術中恐懼癥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及心理護理,逐漸使其暴露在恐懼場所內,并進行適應性訓練,漸漸降低患者對手術場景的恐懼程度。利用錄像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患者訓練過程中的真實情況,有利于訓練小隊及時了解問題所在,修改訓練方案,確保方案的有效性[3,8]。本研究將手術場景適應性訓練應用于眼科幽閉恐懼患者術前護理中,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心率及呼吸頻率明顯較對照組低(P<0.05),進一步表明在眼科幽閉恐懼患者術前護理中,給予其手術場景適應性訓練,能有效幫助患者恢復心率、呼吸頻率。究其原因,可能因為提前使患者了解并適應了手術環境,降低了其恐懼程度,從而確保手術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