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技法講解
過渡,是使文章連貫、結構嚴謹的一種手段,可以用詞語、句子來過渡,也可以用段落來過渡,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式,都講究簡潔自然,一脈相承,使文章言之有序。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就嫻熟地運用了過渡的寫作手法,尤其在詞語過渡方面,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技巧。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文中運用的過渡方法。
1.用表示時間的詞語進行過渡。“那天下午”“第二天早晨”“有一天”“這天上午”“那一天”此五句是從文章第二、六、八、九、十三段的首句中擷取的,它們均是表示時間推移的詞語。“那天下午”承接第一段“那是1887年3月3日”,交代自己與莎莉文老師不同尋常的首次相逢。“第二天早晨”承接上文的描述,記敘莎莉文老師送布娃娃并教自己拼寫“doll”。“有一天”“這天上午”分別從時間的推移上寫了莎莉文老師想方設法喚醒“我”對生活的感知和求知的欲望。“那一天”引出對上文的總結。莎莉文老師用心地教和海倫·凱勒努力地學,兩個過程是交織在一起的,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不僅使文章條理清晰,也讓我們看到了“愛”的流淌。
2.用表示空間的詞語進行過渡。“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我們沿著小路散步到井房”,從這兩句中的“走廊”“小路”“井房”可見地點的轉移。“我”“站在走廊上”等待莎莉文老師,引出與老師的第一次見面。“我們沿著小路散步到井房”,承接上文“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陽光里去了”,引出下文對“水”的感悟,進而理解文字的奧秘。地點的轉換,推進了故事的發展,使行文變得流暢,同時也體現了莎莉文老師因材施教的用心和教育的智慧。
3.用提示句進行過渡。“水房的經歷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這句話是文章第十二段的首句,前半句“水房的經歷”總結第十段和莎莉文老師散步到井房,后半句“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引出本段的議論——“萬物的名稱啟發我新的思想”,將文章引向一個理性的高度,體現了作者對世界產生的好奇以及對過去行為的追悔,很好地凸顯了文章中心。
4.用承上啟下的段落進行過渡。文章第四段,描述海倫·凱勒在沒有接受莎莉文老師教育之前的迷茫狀態,抒發了處于黑暗中的她對光明的無限渴望。這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用“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霧中航行過”等句子承接上文接受教育前“當時的我”處于黑暗和寂靜中“憤怒、苦惱,已經疲憊不堪了”,用“恰恰在此時,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這句話引出下文“我覺得有腳步向我走來”,進而與莎莉文老師擁抱。這樣的過渡使段落間銜接得非常自然,結構緊湊,渾然一體。
文題設計
請以“你是我的燈塔”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注意選材立意的獨特性;(3)巧用過渡詞、過渡句或者過渡段,使習作各部分銜接自然;(4)不少于600字。
思路點撥:行文時要抓住“燈塔”二字,琢磨清楚“你”所指的對象(既可實指亦可虛指),寫出某人或某物對自己的積極影響,注意契合文題。“你”是第二人稱,寫作時注意角度轉換要自然。無論是選擇寫人還是寫物,都離不開記事,行文中注意過渡自然,可運用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或者關聯詞、承上啟下的句子、段落等進行巧妙的過渡,切記雕琢細節,抓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