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溫暖黨建;四個銀行
一、實施背景和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湖州銀行黨委始終立足法人城商行實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深耕本土、服務實體”的經營理念,探索開創“溫暖黨建”品牌載體,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考慮:
1.通過黨建“助燃”,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不斷完善黨建工作體系、創新黨建工作載體、推進基層組織建設,把黨建全面融入各項經營業務,進而強化黨委在全行各項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2.通過黨建“升溫”,進一步助力實體經濟。在實體企業受到疫情較大沖擊的形勢下,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黨建與經營深度融合,切實扛起金融機構的責任使命。
3.通過黨建“加熱”,進一步優化基層服務。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加強金融機構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員工的實效,切實打造有溫度的銀行。
二、創新考慮
“溫暖黨建”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創新:
1.通過植入“溫暖”的概念,把履責任和促經營統一起來,打造企業的“伙伴銀行”。面對疫情影響,組織開展“走企助企幫企”活動,履行金融機構責任擔當,全面加強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讓利于企助力復工復產。比如:組建由黨員干部負責、業務骨干參與的金融助企小組,“一對一”了解企業需求,個性化制定幫扶方案,解決企業燃眉之急。
2.通過植入“溫暖”的概念,把效益化和社會化統一起來,打造大眾的“責任銀行”。切實扛起社會責任,支持民生工程,投身公益事業,積極參與慈善,助力群眾致富,彰顯銀行良好的社會形象。比如: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兩新黨建、推進綠色金融、推廣垃圾分類等方面定制個性化金融產品,全面服務支持基層黨建、社會民生等各項事業,體現了銀行的社會價值。
3.通過植入“溫暖”的概念,把業務性和群眾性統一起來,打造百姓的“貼心銀行”。積極組織發動黨員干部下沉一線開展金融服務,提升業務服務水平,讓暖心服務深入人心。比如:建立“黨員一線服務隊”,定期進社區、進村鎮、進市場提供金融知識宣傳、殘損幣兌換、辦卡、紙硬幣兌換等金融服務,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4.通過植入“溫暖”的概念,把優服務和強關愛統一起來,打造城市的“幸福銀行”。聚焦群眾需求,圍繞共建共享,給基層送去更多關愛,實現精神和物質雙提升。比如:強化陣地建設、增強服務功能、強化幫扶關愛,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主要做法和舉措
“溫暖黨建”主要以“四民四暖”為抓手,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紅色引擎”助力民企,幫扶實體釋放“暖意”
切實扛起幫扶實體經濟、助力復工復產的責任擔當,組織開展“走企助企幫企”活動,為實體經濟“雪中送炭”。
1.“紅色網格”推動走訪“全覆蓋”。按照“所有存量企業客戶無論大小一律走訪一遍、所有市轄規上企業不論國有、民營一律走訪一遍”的要求,在全市劃分六大片區,由領導班子成員擔任片長,并在每個片區劃分若干“紅色網格”,組建由黨員干部負責、業務骨干參與的金融助企小組,開展“點線面”拉網式走訪,確保不漏一戶。截至目前,全行60個金融助企小組累計走訪企業5753戶,投放貸款金額218.74億元。
2.“金融專員”促進服務“一對一”。在大走訪的基礎上,各分支行黨組織抽調黨員業務骨干作為“金融專員”,定人定點為困難較多的企業提供“一對一”保姆式服務,真正做到企業有需求、“金融專員”就有響應,及時幫助企業解決資金難題。比如:安吉某企業受疫情影響應收賬款出現延遲,但上游企業貨款需如期支付,“金融專員”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拉上客戶經理上門為企業發放抗疫專項再貸款,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3.“項目領辦”實現破難“個性化”。針對企業重大困難,列出項目清單,黨委集體研究,舉全行之力攻堅破難,制定個性化幫扶舉措為企業排憂解難。比如:針對疫情后中小微外貿企業出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湖州銀行積極向省商務廳、中國進出口銀行浙江省分行爭取,合作成立20億元專項基金,出臺“訂單+清單”解決方案,創新舉措支持外貿企業渡過難關,目前已為153家企業爭取專項貸款8.43億元。
(二)“紅色動力”普惠民生,傾力基層匯聚“暖流”
始終堅持金融機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初心宗旨,以普惠共享促進基層發展、履行職責使命。
1.支持“強村工程”壯大村級經濟。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全市“五年強村計劃”總體部署,創新推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服務模式,對農村農用地流轉利用、閑置浪費和低效利用建設用地開發、生態環境整治修復等工程制定專項貸款,用于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支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助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截至2019年末,已累計投放專項貸款近5億元。
2.支持“雙創工程”助力群眾致富。圍繞“雙創”戰略,與市委組織部合作推出“紅色動力信用貸”,創新“黨建+金融”模式,為“雙強”先進企業提供低利率貸款,已累計為8家企業發放貸款6300多萬元;與市人力社保局合作推出個人創業貸款服務,創新引入“貸款+擔保”“貸款+貼息”融資模式,激發創業活力,帶動本土就業,促進百姓增收,目前已發放小額創業貸款141筆,合計3882萬元。
3.支持“綠色工程”履行生態責任。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充分發揮境內第三家赤道銀行和“綠色金融”創新示范行的優勢,先后開發“五水共治貸”“綠色園區貸”“全域生態貸”等綠色融資產品。2020年6月,又與市垃圾分類辦合作推出全省首個“綠色理財”發行項目,為全市垃圾分類優秀個人、企業、機關、社區、村鎮提供專門高利率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將繼續投資于我市相關綠色項目,進一步支持我市綠色產業發展。
(三)“紅色先鋒”服務民眾,下沉一線增添“暖色”
切實扛起本土城商行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當先鋒、作表率,推動金融服務與社會民生深度融合。
1.開展“紅百合”志愿服務。依托“百合花”金融品牌,組建由黨員干部為主體、青年員工參與的“紅百合”志愿服務隊,以實際行動彰顯先鋒本色。僅疫情期間,全行各級黨組織就發動了3000多人次志愿者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深入社區“洗樓”排查,選派志愿者連續兩個多月日夜協助社區開展卡點登記和測量體溫工作。今年以來,“紅百合”志愿服務隊已累計組織或參與各類志愿活動480多場次。
2.提供“零距離”貼心服務。為讓金融更有“溫度”、服務更加“貼心”,全行各級黨組織廣泛發動黨員干部進社區、進村鎮、進市場,下沉一線提供金融服務,真正讓黨員身份亮起來、黨員先鋒樹起來,用心為群眾打造“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的優質服務體驗。比如:菱湖支行黨支部建立“黨員一線服務隊”,定期進菜場為農戶兌換殘損幣;德清支行黨支部打造“微信預約平臺”,為商戶上門提供紙硬幣兌換服務,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3.打造“守護盾”安全服務。為提高廣大群眾金融風險意識,各分支行黨組織紛紛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宣傳、紅色聯盟協力防范、現場堵截嚴防詐騙等方式,為群眾筑牢金融安全堤壩。比如:總行營業部黨支部建立全市首個消費者權益保護示范站,堅持每月開展4次金融知識宣傳主題活動;吳興支行黨支部攜手八里店鎮派出所黨支部共同走進社區開展金融知識宣傳,發放防詐騙宣傳折頁,以真實詐騙案例向社區群眾介紹防范詐騙技巧,切實維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四)“紅色聯盟”凝聚民心,關心關愛揮灑“暖陽”
努力營造關心關愛、和諧共進的濃厚氛圍,更好地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員工同基層群眾一道同心創業、奮斗圓夢。
1.打造黨群服務中心集群。在總行黨委和分支行黨組織打造黨群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按照湖州市打造“8分鐘黨群連心服務圈”的要求,在各營業網點設立黨群服務站,全部對社區居民開放,2020年以來已舉辦健康講座、電影專場、瑜伽課、興趣班、生活趣味比賽等活動共825場次,努力打造“環境溫馨、服務貼心、功能完善、友善親民”的服務網絡。
2.深化基層共駐共建機制。主動融入屬地經濟社會發展,全行各級黨組織共與102個基層單位簽訂黨建共建協議,推動在職黨員進社區報道服務全覆蓋,全面參與駐地基層單位的文明創建、環境整治、治安治理等工作,真正做到“共商區域發展、共抓基層黨建、共同服務群眾、共建美好家園”。
3.暢通幫扶紓困解難渠道。開展“送溫暖”行動,2020年已累計開展慰問困難學生、孤寡老人各類走訪慰問120余次。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今年已向湖州市慈善總會累計捐款近700萬元,特別是疫情期間捐款260多萬元用于武漢疫情防控和慰問本地街道、社區干部,捐款數額居市內銀行業前列。
四、主要實效
通過推行“溫暖黨建”,主要取得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實效:
1.提升了“業績指數”。通過推行“溫暖黨建”,更好地發揮了黨建引領發展的核心作用,強化了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開創了發展業績好、發展有特色、發展可持續的良好局面。在2019年順利成為境內第三家赤道銀行,在2019年、2020年連續被亞洲貨幣評為“年度最佳綠色金融區域銀行”,在中國《銀行家》雜志2019年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獲獎名單中,位列“城市商業銀行(資產規模1000億元以下)第一名”。
2.提升了“滿意指數”。通過推行“溫暖黨建”,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及時幫助企業和基層群眾解決實際難題,帶給服務對象“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的優質體驗,在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舉辦的浙江省“萬家民企評銀行”活動中,被評為“民企最滿意銀行”,被浙江省政府評為“金融機構支持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三等獎”,連續多年被湖州市政府評為“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銀行綜合考核優秀單位”。
3.提升了“幸福指數”。通過推行“溫暖黨建”,強化基層服務,助力基層治理,加大投入為行內黨員干部員工和基層群眾提供集黨群活動、文體休閑、生活服務、宣傳展示、教育培訓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切實增強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加大慈善參與力度,被湖州市政府評為“社會責任先進集體”。
編輯/王盈 統籌/高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