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江寧

趙亞夫
趙亞夫扎根茅山革命老區60年,終日堅守田間地頭,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趙亞夫看農民、看土地、看作物時,眼里也總是滿含深情。
1941年,趙亞夫出生于江蘇常州。曾經,他的夢想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然而青年時下放農村的經歷,讓他感受到農民的疾苦。1958年,他拿到宜興農林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有很多同學不愿學農選擇放棄,全班50多個同學只留下了17人,趙亞夫是堅持下來的那一個。他覺得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助農民擺脫貧困,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大學畢業后,趙亞夫被分配到鎮江市農科所工作。從此,他便扎根于廣袤的農村大地,60年如一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1982年初夏,剛擔任鎮江農科所所長的趙亞夫,帶隊來到日本愛知縣,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最初的研修方向是稻麥栽培。有一天,他無意中發現了這里品種優良的草莓。趙亞夫敏感地意識到,同樣是丘陵地帶,草莓可以成為茅山人脫貧致富的捷徑。
第二天,趙亞夫找到自己所在農場的主人近藤牧雄,表示要加修草莓的露天種植技術,為此,他愿意給近藤牧雄當草莓工。他的虔誠打動了近藤牧雄。于是,近藤牧雄在農場里劃出一小塊土地,專供趙亞夫做露天草莓栽培試驗,還給趙亞夫介紹了愛知縣園藝研究所蔬菜研究室的伊藤克己。
伊藤克己被趙亞夫“為了讓父老鄉親富起來”的精神感動,破例贈送給趙亞夫20棵脫病毒草莓原種——“寶交早生”新品種草莓苗。完成研修后,趙亞夫抱著20棵草莓苗,還用節省下來的外匯換回13箱農業書籍資料,從日本回到鎮江。
在趙亞夫的精心撫育下,這20棵小苗變成了6000余棵種苗。趙亞夫開始盤算給這些種苗找個立腳點,先點上種植,再大面積推廣。他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句容縣白兔鎮解塘村。因為這個村地處丹陽、丹徒、句容三縣交界處,具有強輻射力。
趙亞夫和農研所的同事們興沖沖地來到解塘村,沒想到村民們毫不領情,擔心收不回本錢。趙亞夫帶上同事挨家挨戶做工作,并勸說村干部先帶頭試種,承諾免費供種苗、供肥料,進行技術指導。
趙亞夫當場承諾:“如果種砸了,我個人賠!”有個村民回家拿了錄音機,把他的“承諾”錄了音,說是要秋后兌現。村干部和10多戶村民這才勉強答應試種草莓。
趙亞夫的諾言像草莓的根須,扎在了解塘村。為了保證草莓種植成功,趙亞夫吃住在解塘村,晝夜守護著。到了5月,九個試種小區共收獲了600多公斤草莓,每畝效益600元,比常規農作物增收兩倍。到了1987年,白兔鎮露天草莓種到了7000多畝,農民的錢袋子終于鼓起來了。
2002年,趙亞夫退休,因為是專家和名人,面臨多種熱門選擇,但他卻向市委領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去鎮江最窮的茅山老區,幫助農民富起來。因為在過去20多年幫助和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實踐中,趙亞夫發現,農業結構調整較好的地方,多數農民富了,但貧困戶仍然不少。
對戴莊村考察后,趙亞夫發現,這個村雖然偏僻,但生態環境保持得特別好,適宜發展有機農業。趙亞夫抱著運籌帷幄的豪情,為戴莊村做好了發展規劃——調整種植結構,推廣種植有機“越光稻”和有機桃。
趙亞夫集中了幾位村民,向大家講解有機農業的意義和種植方法,一遍遍保證:“我們向試種的農戶免費供種苗、免費供肥料、免費供技術,不管收成好壞,每畝以1200斤水稻市價保底,低于這個數量,我們補償。”
收獲的季節終于到了,1.6畝田收了700斤“越光稻”。別看這產量不算高,加工出來的大米品質卻極好,1斤就賣到了8元錢。村民們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成,才徹底信了:這個成天笑瞇瞇、說話不緊不慢的老頭真的有本事!第二年,戴莊村有20余戶村民爭種“越光稻”。隨后,有機桃的推廣迅速開展,戴莊村的發展也逐步走上了軌道。
以戴莊村為核心,趙亞夫設計建立了“茅山丘陵有機農業圈”,把江蘇省丘陵地區農業綜合開發引入一個新的境界。
2019年,戴莊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已從負債80萬元提高到了年收入400余萬元,積累的集體固定資產達1500萬元,在茅山老區已屬第一方陣。戴莊村被農業部評為全國最美休閑鄉村,被環保部兩次核定為有機食品基地,戴莊農民合作社被農業部兩次評為全國示范農民合作社。趙亞夫在戴莊村駐點幫扶形成的“戴莊經驗”在江蘇全省得到推廣。
在解塘村推廣草莓時,趙亞夫用的是“星星點燈”的辦法,即通過示范戶帶動一戶戶村民,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后來,需要推廣的項目太多了,需要鋪開的范圍太廣了,他就改用建“科技示范園”的方法。園內種的都是瓜果菜糧的優良品種,示范園的大門天天對農民敞開,農民可以隨便進園看,隨處跟著學,隨時跟著干。“把失敗留給園區,把成功教給農民。”這是趙亞夫給科技園定的“園訓”。科技示范園吸引了茅山眾多想致富的農民,最多的時候,一年接待了1萬多人。
趙亞夫就像一個最普通的老農,每天奔波在茅山之上。農民的事,就是他的事。凡是農民遇到農技上的難題,他一請就到。“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準能富”在茅山老區廣為流傳。他幫助了上百萬農民脫貧致富,卻堅持不收指導費用、不搞技術入股、不當技術顧問的“三不”原則,從沒收過農民一分錢。
2013年以來,趙亞夫帶領團隊積極參與東西部對口扶貧,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50余萬畝,惠及農戶16萬戶,幫助農民增收近300億元。
2018年,趙亞夫帶領農業專家團隊,走進黔東北大山深處,為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把脈問診”。四天里,他走遍7個鎮14個農業點。他用17年探索出“戴莊經驗”,要用更長的時間將其復制推廣到更多的貧困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少、一戶都不落。”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趙亞夫作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登上最高領獎臺。他說:“我的愛好就是幫助農民富起來,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還想繼續為鄉村振興事業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