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芳

許多人在學習中時常會學到一半,就被一些疑難問題阻擋在知識的大門之外,使整個學習活動由此變得緩慢而艱難。而如何打破這種瓶頸,就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上的改進,更是一種思維上的變革。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費曼學習法:用輸出倒逼輸入》在學用相長中,引入著名的費曼學習法,力求以全新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我們的學習功效。
費曼是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納米技術之父、量子電動力學的創始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不僅在物理學方面學識淵博,而且還精通幾門外語,在音樂上亦造詣頗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一定的天賦之外,還離不開他的創新“神器”——費曼學習法。這種經典的學習方法,強調由輸出到輸入,即多從教的角度去審視我們的求知行為。簡言之,就是每學習一門知識或技能,就要緊緊抓住其核心要義,然后用最簡單平實的語言復述出來,看自己或別人能否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其含義,那就要針對疑難環節,查漏補缺,直到學懂弄通為止。它的精髓是把復雜的知識蘊義盡可能做到簡單化。這種思維的躍升,能變被動為主動,從而讓人們的學習活動變得更為積極有效。
《費曼學習法:用輸出倒逼輸入》的兩位作者尹紅心、李偉,系高校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們發現一些學生花費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盡管學了很多的東西,卻都苦于記不住,更不會學以致用。因此兩人覺得很有必要向學生詮釋一些好的學習方法。而大量的實踐證明,費曼學習法對廣大學生而言,不僅有效,而且還很實用。
全書共二十四章,從“學習的本質”“確立一個學習對象”“理解我們要學習的知識”“輸出是最強大的學習力”“回顧與反思”“簡化與吸收”等六個維度,逐一剖析費曼學習法的精神內核。書中,作者傳遞出這樣的旨義——學習和應用是互為一體的,無法對外輸出的“學習”就不能稱為學習。而掌握了費曼學習法,就能有效避免這種僅停留在紙面上的空頭學習,讓我們的求知活動更具現實意義。
作者在講授費曼學習法的同時,還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大腦在人類學習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是喜歡熟悉的概念,二是善于在不同概念間強行建立起聯系。作者因此啟發我們,要善于利用大腦這一特性,以輸出倒逼輸入,把我們所學的知識,有邏輯有結構地傳達出來,“知識輸出的越多,我們對于陌生事物的聯想就越豐富,學習的創新性就越強,越是能突破舊知識的框架,得出有價值的新知識。”可以說,這是費曼學習法最令人推崇的一面。總之,全書以創新為導引,不但向我們闡述了該學習法的核心要素、思維模式和實施步驟,還通過大量的生動案例,介紹了一系列費曼學習法的技巧和技能,從而使這種創意學習法能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