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食品系統面臨重大的挑戰,如何養活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如何根據全球環境變化管理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我們基于效率、盈利能力、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構建了食品系統評價的四級指標體系。然后采用熵權法(EWM)和變異系數法(CVM)將指標整合到食品系統指數(FSI)中,得到了食品系統評價模型(FSE)。
全球食品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目前的食品系統養活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但世界農業面臨著重大挑戰,包括如何養活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以及如何減少世界營養不良人口和發育遲緩兒童。同時,食品系統被認為是全球環境變化最大原因之一,導致土壤退化,淡水資源枯竭等。因此如何全面合理地評價傳統的食品系統,并在此基礎上對公平和可持續進行優化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為了簡化問題,方便我們深入研究,我們做了以下基本假設,每一個假設都是合理的。我們假設一個食品系統是一個整體,不考慮其內部不同區域的差異。該假設是我們深入研究的前提,一個系統內部不同區域可能存在的政策、發展不均衡等差異。為了方便我們建立模型,我們選擇忽略此差異帶來的影響。我們假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不隨時間改變。此外,我們忽略了可能由于系統自身原因導致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發生改變的因素。針對一個系統的權重不隨時間而發生改變。
食品生產效率: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將從該國的谷物產量、可食用谷物總產量、人均耕地面積和每公頃谷物產量這四個方面計算生產效率,其中包括:各國食品總產量(噸每年)、人均耕地面積(畝).、每公頃食品產量(噸).。
食品進出口額 ( 美元):一國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差表示盈利盈余或盈利赤字。
聯合國食品與農業組織(FAO)先后對“食品安全”作過三次定義,提出由“食品供給、食物獲取、食物利用和其他3 個維度隨時間的穩定性”構成的食品安全框架。因此,本文以FAOSTAT 作為食品公平評價因子的數據來源,根據可用數據進一步細化、完善食品公平框架,形成以食品供給、食物短缺、經濟與政治穩定性為二級指標,人均食品產量等9 個變量為三級指標的食品公平評價指標體系。
食品供給情況
食物短缺情況
經濟與政治不穩定因素
在對食品系統進行可持續性的評估時,我們參考了克里斯多夫·貝恩的論文中開發和提出的方法。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五個維度被列入分析。
空氣
水
在生產食品的過程中,一些生物過程會排放或產生導致國家河流或湖泊pH 值波動的物質,故我們用水pH 值來反映食物系統對水質的影響。農業用水量(回收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產食物所需要的灌溉水量,從而反映食物系統對水資源的消耗水平。
農業用地指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所利用的土地;耕地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農業用地占耕地的百分比來反映土地使用情況。
生 生
物物多多樣樣性
該指標計算為農業和林業一次能源占能源總產量的比重。用農林能源用能占能源使用總量的比例的百分比代表食物系統能源使用情況。
按照信息論基本原理的解釋,信息是系統有序程度的一個度量,熵是系統無序程度的一個度量;根據信息熵的定義,對于某項指標,可以用熵值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其信息熵值越小,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 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即權重)就越大,如果某項指標的值全部相等,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不起作用。因此,本文使用熵權法(EWM)計算上述的27 個指標。
首先采用標準0-1 變換和給定最優區間法進行無維歸一化,由于在指標中有產生正向影響的指標,也有產生負向作用的指標,因此,為了使所有指標值越大代表評分越高,
對正向影響的指標標準化轉換函數為:

對負向影響的指標標準化轉換函數為:


接下來,根據信息論中的自我信息和熵的定義,我們可以計算各評價指標的信息熵

根據信息熵,我們可以進一步計算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在得到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后,我們即可通過賦權評分得到效率、盈利能力、可持續四個綜合指標。將其簡寫為EFI,EAI,EQI 和SUI:

接下來,我們要采用變異系數法(CVM)進一步將這四個綜合指標整合為一個總指標,直接評價一個食品系統。
變異系數的計算方式為:


最后我們根據這四個綜合指標的權重,可以推導出食品系統評價總指標,簡稱FSI:

綜上所述,為了建立一個可以評價不同食品系統的模型,我們建立了多級指標體系,從效率、盈利能力、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引入了27 個與其密切相關的指標。然后采用熵權法(EWM)和變異系數法(CVM)將指標整合到食品系統指數(FSI)中,得到了食品系統評價模型(FSE1)。
該模型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指標體系,可以從效率、盈利能力、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來評價一個食品系統,可為一個區域的政府或管理者調整其食品系統時提供參考,可以從單一角度來調整優化其系統,也可以整體優化。采用熵權法和變異系數法確定食品體系評價指標的權重,保證了權重的客觀性,避免了單一方法可能帶來的主觀性或其他影響,且該模型適用于不同大小的食品系統,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