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河南嵩縣供電公司 石亞博
群山巍峨,重巒疊嶂,汝河清清,蜿蜒而行。春日時分,微雨過后的春風帶著絲絲暖意,吹向豫西深山區。青山之下,綠水之畔的三合村里,勤勞的蜜蜂在桃粉梨白的花朵中穿梭旋轉,帶著暖意的朝陽撫過醒目的手繪文化墻,照耀在懸掛著一串串火紅燈籠的農家小院之上,定格出一幅帶有文化氣息又朝氣蓬勃的美麗鄉村畫卷。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黃莊鄉三合村地處伏牛山余脈,因耕地貧瘠,資源匱乏,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緩慢,村民多以外出打工為生。這里曾是河南洛陽嵩縣供電公司定點幫扶村,而現如今,這里是綠水青山美、寫生產業興、村民門口創業富的“手繪小鎮”。河南省省委書記王國生稱三合村是“一支小畫筆畫出脫貧路”。
“剛開始返鄉創業時,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是,真的是很幸運。因為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和給力支持,有鄉鎮政府、供電公司等很多單位的幫助,才讓我們村能夠依靠寫生產業迅速脫貧致富,讓父老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既是三合村村民,也是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出彩河南人”2020鄉村振興人物的馮亞珂在回望最初返鄉創業經歷時這樣說。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昔日的兩句鄉間民謠,形象地概括了三合村山高溝深、偏遠閉塞的生活狀態。但在美術專業畢業的馮亞珂眼中,有著古老村落的家鄉,未經雕琢、古樸自然,非常適合寫生創作。
2015年初,他帶著在外打拼的積蓄回鄉,想利用家鄉原始的生態景觀和古村落特色開辦寫生基地,帶領鄉親們一起走上致富道路。但首次返鄉創業,他便遭遇了困境。
剛好,這一年,嵩縣供電公司開始定點幫扶三合村,第一時間選派了具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共產黨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隊員,并組織公司的共產黨員和村里的群眾結成“一對多”幫扶對子。
駐村第一書記霍正偉說:“作為一名黨員,在被選為駐村書記后,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了解村里的現狀和每戶村民的實際情況。只有把情況都了解透了,才能把國家的好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群眾身上。”
他走訪了三合村16個村民組32個自然村416戶群眾,跑遍了這里的溝溝岔岔。詳細了解村情民情,準確收集三合村每家每戶的基礎信息。當了解到馮亞珂“想創業但電能不足”這一情況后,他立即將村里的用電情況上報,并多次與馮亞珂溝通,堅定其留在故鄉創辦寫生基地的決心和信心。
在積極爭取電網改造項目的同時,嵩縣供電公司黨委與三合村黨委堅持每月聯合開展一次主題黨日活動,全面宣講黨的政策,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組織共產黨員服務隊和電力雷鋒青年志愿者入戶開展安全用電宣傳、村容村貌美化、安全用電隱患排查等志愿服務活動。
2016年4月,在三合村整村電網改造過程中,嵩縣供電公司2支共產黨員服務隊和1支電力雷鋒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共新建、改造線路21 km,新增配電臺區4 個,新增臺區容量1100 kVA。此次改造全面消除了三合村動力電不足和低電壓的問題,為村莊蛻變發展提供了堅強的電力支撐。
有了充足的電,沒有后顧之憂的馮亞珂,用籌集到的120萬元資金把自家老屋翻新成一棟能同時容納200人的4層小樓,成立了伏牛山寫生基地。
憑借古樸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多年積累的畫室資源,僅開張半年,寫生基地就創下了20多萬元的營業收入。
為徹底改變三合村的落后狀態,嵩縣供電公司共產黨員服務隊又通過為村里安裝新路燈、建設寫生餐廳和改造污水管網等,千方百計完善村里基礎設施建設。供電公司和鎮政府、村委一起在寫生基地的基礎上搭建文化交流平臺,聯手打造“手繪小鎮”品牌,提升影響力,讓有著綠水青山的三合村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文旅資源優勢,吸引更多游客。
在隨后的時間里,三合村每天都在發生著新變化,村里的道路寬了,原來沒有照明設施的路上有了新路燈,村里越來越干凈了。130多家學校、畫室與寫生基地簽約,來這里寫生、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沒啥力氣的老漢也可以通過當繪畫模特掙錢了,農產品變得更暢銷了。
“以前住在深山溝溝里,我們大家伙出門打工老費事兒了!根本想不到像現在這樣,俺們在家門口還能迎來這么多遠方來客。這日子啊!真是越來越有奔頭了!”李麥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跟著開起了“濱水農家”賓館,做起了在家中創業致富的老板。
不少村民也紛紛止住了外出打工的腳步,翻新了屋子,增添了新的家電設備,開起了家庭旅館,招待遠道而來的學生和游客。
“充足的電能帶動可發展的項目越來越多,水上漂流、篝火晚會、烤全羊等農家樂都逐漸興起,農家賓館也從開始的一家增加到現在的25家。”說起寫生和農網改造帶來的變化,三合村黨支部書記武淞生這樣說道。
為了給整個村莊第一時間提供供電服務,解決用電問題,嵩縣供電公司黃莊鄉供電所專門建立了名為“三合村優質供電服務群”的微信群。青年共產黨員還會定期到村里開展優質供電服務和安全用電知識宣傳,為寫生產業保駕護航。
“我常年一個人在家,供電公司穿著紅馬甲、戴著黨徽的年輕小伙兒會定期來幫我檢查線路、開關,講平常用電要注意的事兒,還幫我掃院子,打掃衛生……”通過手工織布、銷售布藝產品致富的村民王翠粉笑著說。
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前來三合村旅游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帶動了村里農家蜂蜜、手工豆腐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游客越多,俺家養的土蜂蜜銷路就越好。”村民張嵩現的養蜂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手繪小鎮”帶火了村莊,“寫生經濟”帶富了群眾。三合村在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并發展成為中原最佳鄉愁文化體驗地、3A景區“手繪小鎮”。之后,村里走向富裕的步伐越來越快。2020年至今,三合村相繼榮獲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稱號。隨著村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村民的收入和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

三合村從伏牛山寫生基地到“手繪小鎮”的跨越,讓霍正偉和村委看到了村子未來發展的方向。他們緊緊抓住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機遇,在全面分析村莊地理位置、資源環境、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利用第一書記18萬元集體經濟啟動資金和流轉土地資金,種植油葵和中藥材柴胡,給村民帶來共參與、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三合村村委把當地政府部門和供電公司援建的精品民宿、文化藝術中心、手繪小鎮寫生餐廳和土屋民宿作為村原始固定資產,成立了嵩縣“手繪小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鼓勵全村人齊心協力,共同從事旅游開發和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工作。
有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基礎,收入接踵而至。村里的4套精品民宿、8套土屋民宿、手繪小鎮寫生餐廳、可容納60余名學生同時住宿的文化藝術中心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
60歲的村民張星立不僅是寫生模特,還通過應聘成為三合村的保潔員,每月有了雙份的收入。他說:“原來愁著沒錢賺,現在就怕沒時間。”
正忙著打包農家特產的“濱水農家”老板李麥樓笑著說:“我們現在不僅能通過經營農家賓館掙錢,村里有了集體企業,我們的農產品還能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隨著電商平臺和直播平臺的興起,三合村成立了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像打造“手繪小鎮”一樣,打造電商銷售品牌“三合家園”,通過經營蜂蜜、木耳、土雞蛋、奇石、根雕等農副產品,實現增收。
看著眼前風景如畫的村莊和忙碌而幸福的村民,武淞生笑著說:“俺們村能整村脫貧,發展成如今的模樣,離不了黨的好政策,離不了馮亞珂的返鄉創業,也離不了供電公司的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