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長秀吉著 朱敏譯



Rumors and Panic Buying Behavior Dur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Outbreak
Fukunano Hideyoshi
Abstract: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has been sp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How did rumors and panic buying of toilet paper happen?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is, and on this basis, studies how to properly control the rumor and panic buying reporting. The results of demonstration and research show that the rumor of insufficient toilet paper is caused by insufficient masks, oil crisis and overseas rush buying riots. Rumors spread widely in Japan and Singapore, and rumors spread across borders because of the social panic caused by COVID-19. The trend of rush buying,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rumors, began in various places, and suddenly accelerated on February 28.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apid acceleration was that the toilet paper was out of stock on TV; There are few people who believe in rumors and rush to buy them. Many people dont believe in rumors, but think that “others will buy toilet paper because they believe in rumors, so they cant buy toilet paper”, so they also join in the rush buying. This kind of psychology expands with the increase of out of stock shops, which speeds up the rush buying; Because people see the toilet paper in the store disappear in reality, the information persuasion of negating rumors declines. The faster the rush to buy, the more anxious people are about the shortage of goods, and the effect of negating rumors decreases; Before the rumor evolves into a collective action that has a bad impact on society, the spread of rumor must be controlled.
Key words: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Rumors; Panic buying; Reporting methods
作者簡介:原作者福長秀吉,系日本 NHK 放送文化研究所媒介研究部。原論文發表于 NHK 放送文化研究所刊物《放送研究和調查》2020 年 7 月號。譯者朱敏,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研究生。
文章引用:福長秀吉.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流言和搶購衛生紙行為[J].朱敏,譯.中國新聞評論,2021,2(2):43-61. https://doi.org/10.35534/cnr.0202004
摘 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有關衛生紙的流言和搶購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兩者之間有怎樣的關聯?本文對此進行了論證,并在此基礎之上,研究了如何恰當控制流言和搶購的報道方式。論證和研究的結果顯示:衛生紙不足的流言的出現,是以口罩不足、石油危機、海外的搶購騷亂作為心理要因起作用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傳播的流言內容大致相同,由于新冠疫情引起的社會恐慌,流言跨越了國界;搶購的動向,以流言為契機在各地分散性地開始, 在 2 月 28 日突然加速。促使急加速的主要原因是電視上播放了衛生紙的脫銷狀況;相信流言而搶購的人很少。很多人不相信流言,但是認為“別人會因為相信流言而搶購,這樣一來衛生紙就沒法買到了”,于是也加入了搶購。這種心理隨著缺貨店鋪的增加而擴大,加速了搶購;因為人們在現實里看到店面的衛生紙消失了,所以否定流言的信息說服力就下降了。搶購越加速, 人們對貨源不足的不安心理就越高,否定流言的效果隨之遞減;在流言演變成對社會產生惡劣影響的集體行動之前,必須控制流言的擴散。
關鍵詞:新冠肺炎;流言;搶購;報道方式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一、引言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不僅是口罩等衛生用品,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搶購生活必需品的現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衛生紙。
2020 年 2 月,日本發生了搶購衛生紙的事件,波及了全國。到各地的便利店、超市、藥店買衛生紙的人蜂擁而至,店里的衛生紙很快就賣光。在東京都內的藥店,出現了帶著紙箱來買東西的人,讓店員十分驚訝。隨后藥店采取了限購措施。
進入 3 月后搶購仍未結束,進貨的途中不斷出現脫銷的狀況。在網絡上販賣的衛生紙中,有的甚至被標上了比平時高出數倍以上的高價。甚至,日本相繼出現了從公共設施盜取衛生紙的事件。其中,在日本栃木縣真岡市,3 月上旬,在該市管理的 20 個公園的廁所中有 77 卷衛生紙
被偷走a。另外,在福井縣大飯町的名田莊,從 2 月底開始,廁所里放置的衛生紙被偷走的次數已達 10 次以上 b。
衛生紙的生產廠家連日來 24 小時持續生產。另外,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合作,將店面配送量增加到平時的兩倍,努力消除消費者的不安情緒c。結果,店里的缺貨情況在各地 3 月份就基本消失,東京等中心城市從 4 月中旬到下旬也終于開始收束 。
雖然在東日本大地震(2011 年)、熊本地震(2016 年)時也曾發生過搶購衛生紙的現象, 但那些是由于大災害造成的道路損壞等對物流的影響很大。據衛生紙生產者團體日本家庭紙工業會所言,像這次這樣不存在物流問題的情況下,大范圍、長時間地搶購衛生紙,難道不是1971 年的石油危機才有的嗎 ?
日本海外也出現了搶購衛生紙的現象(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其中,中國香港在 2 月中旬發生了持刀蒙面 3 人搶劫超市 600 卷衛生紙被捕事件f。澳大利亞甚至還發生了為爭搶衛生紙而動刀傷人的暴力事件,最后驚動警察出面處理?。在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很多人搶購衛生紙之前,SNS 上傳播著“衛生紙不足”的流言 。
所謂流言,是指根據臆想、臆測、懷疑產生的沒有事實根據的信息,這些信息由于人們的不安、恐懼、憤怒而出現并擴散。
在日本,圍繞衛生紙的流言是如何發生的呢 ?
人們搶購,是因為流言的擴散嗎? 作為一種集體行動i 的搶購究竟是何時開始、如何開始、擴大到什么程度的呢? 流言和搶購的影響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呢 ? 在對此進行論證的基礎上,研究如何恰當地控制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的流言和集體行動的報道方式,即本文的目的。
本文運用 Twitter 的帖子分析和網絡調查以及媒體報道記錄等進行了論證。網絡調查的結果不是一次性地展示出來,而是根據論證項目逐項地展示出來。表1 中顯示了調查的概要。
二、流言的內容
在日本國內,2020 年 2 月“衛生紙不足”的流言在Twitter 等SNS 上快速傳播。利用Twitter 搜索和雅虎實時搜索等方式搜索出流言(搜索時段為 2 月 28 日~ 3 月 14 日),主要有以下四個版本。
①口罩和衛生紙的原材料相同,所以伴隨著口罩的增產衛生紙將不足。
②因為在中國衛生紙停止生產,所以在日本衛生紙也將不足。
③因為原材料無法從中國進口,所以日本的衛生紙將不足。
④口罩之后,衛生紙也將不足。
如前所述,流言是指沒有事實依據的信息。流言大多是錯誤的信息,有時是錯誤和事實混在一起的不正確的信息,有時也會最終成為事實。
① ~ ④是怎樣的呢? 根據日本家庭紙工業委員會和經濟產業省透露,①是完全的“錯誤”。口罩的原料是無紡布,衛生紙的原料是紙漿或廢紙。因此,隨著口罩的增產,衛生紙的生產也不可能減少。
②也完全“錯誤”。在日本銷售的衛生紙 98% 是日本國產的。
③也完全“錯誤”。衛生紙的原材料中約 60% 是日本國內采購的廢紙,約 4 0% 是北美、南美產的進口紙漿材料,并不依賴于中國等地。
④也是一段毫無根據的臆測。即使在搶購盛行的 3 月 3 日,日本國內衛生紙的庫存量約為
3 周份的 3 億 5000 萬卷。
三、流言出現的時間
那么,這樣的流言是何時、如何發生的呢 ? 首先試著按時間順序分析 Twitter 的帖子內容。
日本全國各地搶購行為迅速蔓延是在 2 月底,之前即有流言傳出。因此,利用雅虎實時搜索對
1 月 30 日至 2 月 26 日期間的帖子檢索了包含“衛生紙不足”關鍵詞的信息。搜索次數為 196 次,搜索時間為 2 月 28 日下午 6 時。搜索即會顯示各 Twitter 的內容和帖子時間。
此外,為了提取明顯是流言的 Twitter 信息,通過檢索“衛生紙 口罩 原料”“衛生紙 中國生產”等關鍵詞,檢索出了 2 月 13 ~ 26 日出現的 42 個 Twitter 信息(檢索時間為 3 月 13 日凌晨 30 分和3 月 14 日下午1 時 40 分)。
(一)流言出現前的 Twitter
從 Twitter 上的帖子內容來看,在出現流言之前,推特上有很多“口罩的不足讓人聯想到衛生紙不足”的內容。
(二)在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出現搶購騷亂的消息
從 2 月 ?6 日左右開始,在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流傳著因搶購衛生紙而引起騷亂的消息,在 Twitter 上引起了一陣熱議。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的流言是“因為衛生紙的原材料和口罩一樣,所以衛生紙將不足”。中國香港的流言是“在中國本土為了口罩的增產將停 止衛生紙的生產,衛生紙將不足”。接著又出現了篇帖子抒發了“日本是否也會發生搶購” 的不安情緒。
(三)日本國內出現流言
到了 2 月 16 日以后,日本國內關于衛生紙不足的流言在 Twitter 上也陸續出現。日本國內發生的①~④的流言中,①“口罩和衛生紙的原材料相同,所以伴隨著口罩的增產衛生紙將不足” 的流言是和新加坡以及中國臺灣的流言相同,②“因為在中國衛生紙停止生產,所以在日本衛 生紙也將不足”是和香港的流言幾乎相同。
(四)小結
從 Twitter 的帖子內容來看,①~④流言是 2 月 16 日以后陸續出現并擴散傳播的。在流言誕生之前,人們因口罩不足而聯想到石油危機時搶購衛生紙的騷亂。這時,在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出現了搶購衛生紙的傳聞,人們產生了不安——“日本是否也會像石油危機時那樣,衛生紙不足呢”。
在新加坡等地流傳的流言,都是口罩和衛生紙的結合。而口罩持續不足的日本也馬上出現了內容幾乎相同的流言。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引起的國際社會的恐慌,流言跨越了國界。
四、流言擴散的程度
接下來,從網絡調查的結果來看一看,流言擴散的程度如何。如表 1 所示,該調查于 3 月19 日開始,歷時 6 天,以日本全國 47 個都道府縣 20 ~ 79 歲的男女為對象進行,共收到 4000 人的回答。
最開始,提問了是否聽到過“衛生紙不足”的流言。提問時,為了更容易理解,“流言” 代之以“傳聞”一詞。而且,將“因為口罩和衛生紙的原材料相同,所以衛生紙不足”等作為傳聞的例子。
在這個調查中,筆者想區分“流言”和“辟謠信息”。為此,問題中還特意加上了“‘衛生紙不足的傳聞是謠言等辟謠信息是不包含在內的”。
但是,仔細想想,我們平時并沒有把“流言”和“辟謠信息”一一區分開來,也有通過辟謠信息才第一次知道流言的情況。因此,在回答者所聽到的流言中,無論是否有辟謠信息之類的附言,都認為包含著通過辟謠信息所知道的信息。
(一)聽到過流言的達 61%a,二月下旬是頂峰
圖1是問是否聽到過流言的結果。回答“聽到過”的占 61%,遠遠超過回答“沒聽見到過” 的35%。即使按都道府縣來看,也無一例外地“聽到過的”人居多,可見當時流言遍布全國的狀況。
提問最初聽到流言的時期(圖 2),回答“2 月下旬”的最多,達 34%。接著是回答“2 月中旬” 和“進入 3 月以后”,均達 19%。回答“2 月上旬”的人占 14%,回答“1 月份”的人占 2%。
在 Twitter 的帖子分析中,Twitter 流言最初出現在 2 月 16 日,但從網上調查來看,“2 月上旬”已經聽到過流言的人超過了一成。因此,流言有可能在 16 日之前就已發生。但不管怎樣, 發生時間都是在中國香港等地傳出搶購騷亂的 2 月上旬(6 日)以后。一月份聽過流言的回答, 與實際情況不符。
從圖 2 可以看出,流言開始以一定規模擴散是在 2 月中旬。在2月中旬,日本 47 個都道府縣都有聽到過流言的回答者。而流言的擴散在二月下旬達到頂峰。
(二)相信流言和對流言半信半疑的合計 50%
圖3 是向回答“聽見過”的人詢問是否相信流言的結果。回答最多的是“不相信”,占51%,其次是“半信半疑”的占 43%,“相信”的有 7%。“相信”和“半信半疑”的比例加起來近半數。按年齡段、性別來看,“不相信”的多為 50 多歲和 60 多歲的男性,“半信半疑”
的多為 40 多歲女性。
即使聽到流言,如果認為是“無根無據的傳聞”,大抵也不會告訴別人。相反,如果聽到流言后半信半疑,就會想傳達給別人。通過傳達給別人,可以確認流言是否屬實,可以起到與他人分享不安情緒的心理作用。也就是說,相信流言或半信半疑的人越多,流言就越容易擴散。在這次調查中,對流言持“相信”和“半信半疑”態度的人加起來達到了一半,因此可以認為流言是很容易擴散的。
(三)聽到流言的信息源中最多的是“電視·廣播”
圖 4 是詢問“最初聽到流言的消息來源是什么”的結果。這個問題也是在不包含“衛生紙不足的傳聞是謠言”的辟謠信息的基礎上提出的,但是從前述的理由回答的信息來源中,包含了傳播流言的媒體和辟謠的媒體。
調查結果顯示,“電視廣播”最多,占 37%;其次是“來自家人或熟人的電話或口頭傳達”, 占 21%;“互聯網網頁”占 17 %,“Twitter”占 11%,“LINE”占 5 %。“Twitter”是“電視·廣播”的三分之一以下。“Twitter”和“LINE”“Facebook”“Instagram”等 SNS(社交網絡)合計占 18%,約為“電視·廣播”的一半。
從不同年齡段來看,除 20 多歲以外的所有年齡段中,絕大多數聽到流言的信息來源都是“電視·廣播”,其中 60 歲以上的人高達 48%。即使是 20 多歲的人群,回答“Twitter”的最多,占 35%,但緊接著就是“電視·廣播”,占 25%,比第 3 位的“通過家人或熟人的電話或口頭傳達”高出 9 個百分點。
從各都道府縣來看,47 個都道府縣中,37 個都道府縣都是回答“電視·廣播”的人最多。福島、山口、愛媛、熊本、大分、宮崎等 6 個縣的回答中,“家人或熟人的電話或口頭傳達” 最多,其次是“電視·廣播”a。
(四)小結
關于流言究竟擴散到了怎樣的程度,網上調查結果顯示,“聽到過”流言的人占總數的61%,流言上在相當程度上擴散了。相信流言或半信半疑的人占了一半,流言很容易在人群里傳播。
流言早在 2 月上旬就有可能出現了,以一定規模開始擴散是在中旬,下旬達到頂峰。了解到流言的信息源中,“電視·廣播”在除2 0 代以外的各年齡段中占據首位,即使不分地區也很多。
五、搶購的出現和影響以及流言的辟謠
圖 5 顯示了包含“衛生紙不足”關鍵詞的 Twitter 帖子數在 2 月份是如何推移的 b。2 月 1日~ 26 日幾乎每天只有 100 個以下的帖子,而 27 日下午開始暴增。28 日帖子數高至 1 萬 3384 件,達到了頂峰。急劇上升的圖表究竟意味著什么? 衛生紙的搶購究竟是從何時何地開始的呢? 筆者分析了 Twitter 的帖子內容。
出現衛生紙斷貨的帖子,是從流言傳開后的 2 月 20 日開始的。觀察帖子數急增的2月 27 日、28 日的Twitter 內容的話,27 日從早上開始,就有很多 Twitter 信息透露搶購已經波及日本各地。
在這種情況下,2月 27 日上午,中京電視臺在網站上刊登了一則報道,稱“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衛生紙不足”是錯誤的,并向雅虎新聞發了通稿。
該報道在 Twitter 上不斷引用,將流言否認為“謠言”的帖子增加了。一方面對流言感到憤怒、告誡搶購的 Twitter 帖子數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看到商店的衛生紙消失,也出現了困惑于“流言不是假的嗎”的 Twitter 帖子。
2月 28 日,除零售店外,生產者團體日本家庭紙工業會和經濟產業省也發出了“衛生紙庫存充足”等否定流言的呼吁,但消費者的搶購仍未平息。在 Twitter 上,可以看到類似于“雖然知道是謠言,但在因為謠言而缺貨之前,還是先買了吧”的評論。
總而言之,從 Twitter 上發布的內容來看,搶購現象明顯的時間應該是流言出現后的 2 月 20日之后。從2月 27 日到 28 日,頃刻之間波及各地。特別是 28 日,波及范圍非常猛烈。雖有新聞媒體辟謠的帖子,但也有人在店面看到衛生紙已經缺貨而困惑“衛生紙不足是謠言”的信息是真的嗎。當否定流言的帖子被反復轉載時,搶購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了。“雖然自己不相信謠言,但在相信謠言的人買光衛生紙之前(我也要有所行動)”這樣想著,很多人急紅了眼一般地尋找衛生紙。
辟謠的信息,阻止不了搶購。
六、搶購和流言的關聯
流言引起了人們的搶購,是否屬實?根據網絡調查的結果,流言以一定規模開始擴散的時期是 2 月中旬,2月下旬是擴散的高峰期。如果能通過網絡調查確認商品缺貨、脫銷的時期與流言正式擴散的時期一致或在此之后,那么因為流言而引起搶購的可能性就會變強。
(一)流言擴散的高峰之后搶購的高峰
圖 6 是詢問何時知道衛生紙在店面缺貨或脫銷的結果。回答“進入 3 月以后”的最多,為34%;其次是“2 月下旬”,為 32%,“2 月中旬”為 15%,“2 月上旬”為 6%,“1月份”為 1%。“2月中旬”與流言擴散的時期一致。“2 月下旬”和“進入 3 月以后”就在這之后。從“2 月下旬” 是流言擴散的高峰期來看,可以說以流言為契機引起搶購的可能性很大。
據 Twitter 帖子的分析,搶購的影響方式并不是存在有“出發點”的某個地方從那里開始呈同心圓狀擴散,而是在日本全國各地零星地開始,然后無秩序地擴散。從各都道府縣來看商品斷貨、脫銷的時期,斷貨、脫銷在“1 月份”15 個都縣,“2 月上旬”有 43 個都道府縣,“2 月中旬”以后為 47 個都道府縣。
由此可以認為,搶購并非以特定地區為起點,而是在各地零散地開始,各自以不同的速度進行,然后波及到整個國家。
(二)8% 的“搶購了”以及 9% 的“打算搶購”
那么,衛生紙搶購在多大程度上擴散到了人群之中呢 ? 圖 7 是詢問“搶購了嗎?(也就是比平時買得多嗎?)”的結果。回答最多的是“沒有買”,占 44%,“和平時一樣”占 39%,“想比平時多買,但是買不到”占 9%,“比平時買得多”占 8%。
“比平時買得多”的人中,40 多歲的女性占 14%;另外,“想買得比平時多,但沒能買到” 的人中,30 多歲的女性占 15%,平均高出 6 個點。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大多都是一邊工作一邊支撐家庭。因為有工作,不是什么時候都能去買衛生紙,而衛生紙缺貨一定是一個特別迫切的問題。
搶購或打算搶購的人占 17%,并不多。但是,衛生紙很快就脫銷了。這也是因為在日本目前的流通系統中,便利店、超市等零售店通常只備貨平時能賣出的分量,多余的庫存只能盡量不存。
(三)搶購的理由回答最多的是“因為別人相信流言”
讓人們瘋狂搶購的理由是什么 ? 在之前的問題中,向回答“比平時買得多”和“想比平時買得多但沒能買到”的人尋求了多個答案。其結果的回答數按照由多到少順序如下(n=653)。
①自己雖然知道傳聞是謠言,但覺得“相信謠言的人如果多買了,最后衛生紙就不足了”(49%)。
②不管傳聞是否為謠言,從互聯網和電視上看到便利店、超市、藥店的貨架上的衛生紙消失, 我感到不安。(38%)。
③在現實中一直買不到口罩,我感到不安(26%)。
④因為相信“衛生紙不足”的傳聞(11%)。
⑤不管傳聞是不是謠言,親眼看到很多人在便利店、超市、藥店搶購,自己也做了同樣的事(9%)。
⑥不管傳聞是不是謠言,家人和熟人都說“大家買得比平時多,最好也搶購一些”(8%)。
⑦在過去的災難中,我曾經歷過衛生紙的短缺(7%)。
⑧在網上看到衛生紙高價倒賣,想趁價格不漲時買(4%)。
⑨其他(5%)。
聽信流言而搶購了或想要搶購的是少數派(④)。很多人不相信流言,認為“相信謠言的人如果多買了,最后衛生紙就不足了”,于是搶購或想要搶購(①)。從時間序列上看,可以認為是④的理由先行成為契機,①的理由隨后追隨。①理由的心理是隨著衛生紙銷售一空的店鋪增多而增加,加速了搶購的速度。這就是流言與搶購的關聯以及相互作用。
與流言無關,因為擔心“買不到衛生紙”而搶購的人(②⑤)也很多。即使向這樣的人傳達“衛生紙不足是錯誤的”這樣否定流言的信息,他們也會反應“現實中不是沒有嗎”而不會停止搶購。在之前的 Twitter 分析中,也看到了與上述反應相同的 Twitter 帖子。口罩不足,雖然是流言出現的重要原因,但作為購買的動機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四)不搶購的理由
對于回答沒有搶購的人,我們詢問了他們的理由,按照由多到少的順序得出了以下的結 果(n= 3175)。
①因為家里有足夠的存貨(59%)。
②我一直認為“衛生紙不足”是謠言(41%)。
③本想多買些,但網上、電視、廣播的信息告訴我,“衛生紙不足”是謠言而且庫存充足(18%)。
④因為我認為如果買多了,就會助長網上高價倒賣(7%)。
⑤其他(3%)。
上述③是因辟謠的信息而放棄搶購的人們,說明辟謠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辟謠沒能完全阻止搶購。
七、促使搶購加速的原因
搶購或要搶購的理由大多是“看到網上和電視上衛生紙賣光的樣子,心里很不安”。衛生紙銷售一空的狀況會助長“很多人相信流言”的心理,從而加速搶購。那么,人們對互聯網和電視信息的接觸程度如何呢 ?
(一)得知搶購情況的信息源中“電視廣播”以 35% 的比例排名第一
圖 8 是詢問“最初是從哪個信息源得知在商店的衛生紙缺貨或脫銷”的結果。最多回答的是“電視·廣播”,占 35%;其次是“親眼所見”,占 24%;“家人或熟人的電話或口頭通知” 占 15%,“互聯網網站”占 8%,“Twitter”占 6%。
“Twitter”和“LINE”“Facebook”“Instagram”4 個SNS 的比例合計為11%。“互聯網網站”“郵件”“智能手機 App”這些互聯網勢力的總和為 20 %,但遠不及“電視·廣播”的 35%。
到目前為止的Twitter 分析顯示,搶購急劇波及開來是在2 月27、28 日。特別是28 日搶購急加速。日本家庭紙工業會和經濟產業省進行否定流言的呼吁也是因此而為。2 月 27 日凌晨,Twitter 上有多篇推文報道了衛生紙賣空的情況,午后開始帖子出現暴增。可以認為這些Twitter 信息加快了搶購的步伐。
那么,電視呢 ? 在搶購急劇增加的 2 月 27、28 日,電視究竟在播放什么呢 ?
(二)電視如何傳達搶購的信息
表2 總結了 2 月 27 日、28 日兩天,在京的 5 個民辦電視臺和 NHK 在地面波電視節目中如何傳達了搶購衛生紙的信息。無論哪個節目,都傳達了發生了搶購衛生紙的事實,以此為契機否定了“衛生紙不足”的說法。衛生紙搶購行為波及了全國,因此選擇了全國網絡聯播的民辦電視臺和 NHK 的全國新聞。
在表 2 中顯示了在報道搶購的節目名稱和播放時間的同時,使用了怎樣的影像和聲音來傳達店內商品不足的場景a。另外,還顯示了在搶購新聞的播放期間,一直在畫面上段飄過的“字幕”。這是因為在斜視傾向較強的電視上,字幕被認為是信息主題的標志。
從播放日期來看,這 15 個節目從 2 月 27 日晚至 2 月 28 日晚播出。15 個中的 14 個在 2 月28 日播放。也就是說,電視對搶購動向產生影響主要是在 2 月 28 日。2 月 28 日正好是搶購急加速的日子。
在該表的節目中,朝日電視臺的《超級J 頻道》早在 2 月 27 日下午 6 時 40 分開始播出了 1分 30 秒的衛生紙搶購新聞。該節目還報道了熊本市內的超市衛生紙、廚房毛巾、紙巾等產品的脫銷,放映了空置的衛生紙商品架,顧客說“找了 10 家左右的藥店”,店長代理說“因為賣得像臺風過境時一樣,有點吃驚”。另外,還通過影像報道了橫濱市和川崎市也出現了紙產品缺貨的情況。
2 月 28 日早上, 朝日電視臺的《good ! morning》從早上 6 點 34 分開始播出了 55 秒的熊本市衛生紙搶購新聞,接著《羽鳥慎一早安秀》從上午 8 點 23 分開始播放了 3 分 10 秒搶購新聞。該節目中放映了空置的商品架和抱著衛生紙的顧客的影像,顧客和代理店長的采訪等等,同時傳達了 SNS 上的信息“怎么辦!不僅是口罩衛生紙也沒有了!我家最大的危機 !”。
到了 2 月 28 日下午 1 ~ 4 點,朝日電視臺的《大下容子寬頻擾》在下午 1 時后的 2 分 10 秒,富士電視臺的《直擊現場》在下午 2 時 19 分后的 2 分 30 秒,TBS 的《戈戈斯馬》在下午 3 時47 分后的 50 秒,東京電視臺的《有形衛星》在下午 4 時 57 分后的 1 分 36 秒,各自放映了空置的商品架并廣播了衛生紙的搶購動向。
下午 5 點以后,剩下的 8 個節目陸續播出。其中富士電視臺的《Live News it!》在下午 6 時7 分后的 4 分 29 秒,播放了購買衛生紙的顧客排隊購物的情景以及空置的貨架和網上高價銷售衛生紙的圖片。另外還采訪了購買了衛生紙的顧客,傳達了“人們并不是相信謠言而搶購的”。各民辦電視臺的許多節目都報道了空貨架和購物者的排隊行列,以及衛生紙銷售火爆的景象。例外的是 NHK,3 個新聞節目都不使用空貨架等物品不足場景的影像和聲音,撤去了衛生紙的資料影像,播放內容主要是“生產者團體等認為衛生紙庫存量充足,呼吁冷靜的消費行為”。
《新聞 7》的字幕中使用了“庫存充足”的字句。
朝日電視臺的《報道臺》從 2 月 28 日晚 10 時 36 分開始,對搶購衛生紙的動向進行了 1 分鐘的報道。在該節目中,商品不足的場景是將空貨架和購物者排隊行列的靜止畫面貼在面板上極簡地傳達,大半是強調庫存充足的內容。字幕上寫著“衛生紙‘庫存充足,小心注意利用不安心理的‘謠言”。
(三)小結
是什么促使了搶購的加速呢?接下來總結論證的結果。搶購或想要搶購的理由大多是“在網上和電視上看到賣光的樣子,心里很不安”。在 Twitter 上,從 2 月 27 日早晨開始就不斷有推文報道各地的衛生紙銷售一空,進一步加快了購買速度。2 月 28 日各大電視臺都報道了搶購的消息。而 2 月 28 日正好是搶購急加速、波及全國的日子。人們最先知道衛生紙缺貨的媒體來源中電視、廣播占最多數。很明顯,作為邏輯的歸結,促使 28 日搶購加速的因素主要是電視。
八、控制流言和搶購·研究報道的方式
(一)關于報道的感想
在網絡調查中,提問了“對于電視、報紙以及網絡等新聞媒體報道了‘雖然出現了搶購衛生紙的現象,但庫存十分充足的新聞有何感想”。其結果按由多到少的順序如下所示(n= 4000)。
①報道是不得已的,但賣光的貨架和購物者排隊的影像會讓人不安,應該在表達方式上下功夫(43%)。
②在發生搶購之前,應該進行否定傳聞的報道(34%)。
③我認為報道對于控制謠言的擴散和搶購是有效果的(29%)。
④為了讓不使用 SNS 等網絡的高齡者知道庫存充足,電視、廣播、報紙等也應該反復報道(22%)。
⑤放任下去會助長網上高價銷售,應該報道(18%)。
⑥報道了反而會加劇不安,促使搶購,最好不要進行任何報道(13%)。
⑦沒聽說“雖然出現了搶購衛生紙,但是衛生紙庫存充足”的報道(4%)。
⑧其他(2%)。
此前一直看到電視促使搶購速度加快,筆者認為⑥的認為“最好不要進行任何報道” 會不會變得更多, 然而意外的是少數派。許多人對報道的作用持肯定態度。作為新聞工作者, 筆者感到責任重大。因此, 筆者想試著思考如何恰當地控制流言的擴散和搶購的報道方式。
(二)研究報道的方式
從結論上說,筆者認為是回答的②在發生搶購之前,應該進行否定傳聞的報道。流言的辟謠是為了什么 ? 這應該是為了防止流言演變成對社會產生惡劣影響的集體行動。這次的情況正是對流言的控制遲有所遲緩,進行辟謠的報道時,搶購已經加快了速度。
正如此前所見,“衛生紙不足的消息是‘謠言”,即便通過報道予以辟謠,但由于店面 里的物品實際上已經消失,因此其說服力也大打折扣。搶購越加速,對缺貨的不安就越高,流 言的辟謠效果就越遞減。搶購一旦加速,怎么辟謠也很難制止。不僅是搶購,集體行動一旦升 溫就很難控制。人們即使接觸到否定的信息,也會視而不見或強烈反對,反而會增強行動的信心。也有人將否定流言的報道指責為“實在企圖掩蓋事實”。因此,在集體行動發生之前,必須壓 制住流言的擴散,雖然這并不容易。
比較流言和辟謠信息的傳播力,流言要強大得多a。流言產生于人們的不安和愿望等,作為話題容易被廣泛地共享。另一方面,辟謠信息缺乏話題性。擴散的速度和范圍,都遠不及流言。由于國際社會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安,“口罩和衛生紙的原材料一樣,所以衛生紙將不足”等流傳的言論,跨越國境擴散開來。但是,與此相關的辟謠信息并未擴散。準確的信息、辨別真偽的信息,很難遏制流言的擴散。那么,為了有效地控制流言,哪些事是必要的呢 ? 筆者把報道中認為重要的點,概括性地如下敘述。
第一點是使用優先級的方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帶來的社會恐慌,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流言和陰謀論。其中,要從哪些流言開始去辟謠呢 ? 那就是可能會演變成危害社會的集體行動的流言。
第二是時機的問題。錯過了打擊流言的報道時機,就會造成這次的事態。話雖如此,在流言不怎么擴散的情況下,進行辟謠報道,增加了話題性和印象,反而有擴大流言的可能。在確認已經擴散到一定程度的階段,首先應該在流言擴散中的 SNS 等平臺上發布辟謠信息。
第三,如何抑制流言的擴散力,在于通訊的內容。打消流言加上傳達正確的信息,根據不同場合呼吁流言有可能演變成不利的集體行動也是可以的。
第四,和第三點也有關系,就是要考慮到受眾的抵抗和反抗。即使在集體行動發生之前, 在批判媒體的風潮中對流言進行否定會有強烈的反抗。特別是,行動指南的呼吁要依賴于公信度高的公共機構和專家,這樣受眾的抵抗會減少。
第五,關于媒體特性的理解。例如在播放的情況下,由于與印刷媒體不同,電視實時節目 不能反復看,所以有看錯、聽錯的可能性 a。另外,電視上的影像給人的印象強烈,“邊聽邊看” 有可能只留下流言的部分殘存在記憶中。重要的辟謠信息不能模棱兩可,字幕和影像編輯要注 意細心。
最后的第六,是知識的積累。在繁忙的報道現場,對于流言蜚語的報道事例,也許沒有時間一一事后查證。但是,個別的流言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是怎樣的擴散,以及怎樣的辟謠才有效,筆者認為預先積累知識,對于防止搶購等再次發生是非常重要的。
九、總結
本文論證了流言和衛生紙的搶購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兩者如何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此外, 還研究了恰當控制對流言和社會產生惡劣影響的集體行動的報道方式。論證和研究的結果如下。
(1) 衛生紙不足的流言的出現,是以口罩不足、石油危機、海外的搶購騷亂作為心理要因起作用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傳播的流言內容大致相同,由于新冠疫情引起的社會恐慌,流言跨越了國界。
(2) 搶購的動向,并非以某個特定的地區為起點,而是以流言為契機,在各地分散性地開始,在 2 月 28 日突然加速。促使急加速的主要因素是播放了衛生紙脫銷狀況的電視。
(3) 相信流言而搶購的人很少。很多人不相信流言,但是認為“別人會因為相信流言而搶購,這樣一來衛生紙就沒法買到了”,于是也加入了搶購。這種心理隨著缺貨店鋪的增加而擴大, 加速了搶購。
(4) 因為人們在現實里看到店面的衛生紙消失了,所以否定流言的信息說服力就下降了。搶購越加速,人們對貨源不足的不安心理就越高,否定流言的效果隨之遞減。
(5) 在進行辟謠報道時,搶購的速度已經加快,難以控制。在流言演變成對社會產生惡劣影響的集體行動之前,必須控制流言的擴散。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社會不安,流言和陰謀論等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在各國蔓延。日本國內也有很多流言蜚語,“衛生紙不足”的流言是其中之一,卻引起了搶購這種惡劣影響社會的集體行動。考慮到這一點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本文將其作為了調查研究的對象。
在社會心理學中,將多數人將自己不接受的想法認為“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都接受”的心理定義為“多元的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搶購的理由,回答最多的“自己不相信流言, 以為別人相信流言就會搶購起來”的心理,相當于心理學中的多元的無知。
本文的獨創性,在于定量地明確了多元的無知是作為集體行動的搶購的最大原因。隨著搶 購的加速,多元無知的偏見加劇,更加加速了搶購的進行,遞歸的圖表中已經明確記述了這一點。另外,明確區分流言和搶購的集體行為,提出在搶購發生之前,預先控制流言的擴散也是本文 的特色。
未完成的研究仍有不少。搶購在各地零星地開始,但由于地區不同,進行的速度也不同, 這種差異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 本想以流通數據為基礎,聽取各地區的店員和消費者的意見進行確認,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沒能進行面對面調查的現場工作。另外,本想收集當時的記錄和相關人員的證詞,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搶購與石油危機時的情況有何不同,但由于在家遠程辦公的局限性,沒能進行充分的調查。近半個世紀前和現在的媒體環境也大不相同,搶購的浪潮及其方式也應該相當不同。
這次的搶購事件,作為伴隨世界性傳染病蔓延的流言引起的集體行動而被記錄下來,將會一直成為調查研究的對象。筆者也對未完之事進行了持續的跟進,想將其作為續篇進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