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講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備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學會正確勸說他人的方法,有助于提升中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
勸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正面勸告
直接指出對方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可能會造成的后果來勸告他人。勸告過程語氣要委婉,表達要層層遞進、逐步深入。比如在唐太宗氣憤魏征納諫不留情面時,長孫皇后卻直言恭喜,并說出主明臣直的道理,正是由于唐太宗是明君,所以魏征才敢直言。唐太宗也因此轉怒為喜。
2.譬喻法
引用一個具體的、人們熟知的事物或情景來比喻另一個抽象的、令人感到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比如在部隊成員被抽調進警衛團后,因不甘于警衛團的工作而想去前線時,葉劍英卻說,警衛團的工作是保護全黨的腦袋,應該改叫“鋼盔團”。在肯定了警衛團的價值的同時,凸顯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3.借例言理
通過相似的經歷,曲折含蓄地說明問題的嚴重性,旁敲側擊,最終達到勸說他人的目的。比如公輸般替楚國造云梯攻打宋國,墨子為勸說公輸般而舉例說:“現在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殺了他,事成之后,我送你一千兩黃金。”公輸般斷然拒絕并稱自己是講求仁義之士。墨子緊接著就說明公輸般為楚造云梯攻打宋國這件事,類推事理,最終成功說服公輸般。
【例題解析】
1.有同學在菜市場調查時發現,仍有一些賣菜者在熱情地幫顧客用塑料袋裝菜。一位同學問:“不是禁送塑料袋了嗎?”賣菜者指著旁邊的攤位說:“大家都在送,我不送,你會買我的菜嗎?”如果你在現場,你會怎樣勸說這位賣菜的人?(注意語言簡明、連貫、得體。)
【解析】:這是一道典型的勸告類口語交際題,解答此題要注意以下兩個要求:第一,要在準確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吐露心聲,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語言文明得體;第二,要符合語體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使用口語還是使用書面語。
【答案】:(1)菜賣得好不好,關鍵在于菜的質量、價格和服務;(2)帶頭執行“限塑令”,為保護環境盡責任,大家會理解、支持的;(3)執行“限塑令”也是每個公民的義務;(4)還可以有償提供竹籃子、無紡布袋等,這樣一來還可以增加收入。
2.湘西山高林密,森林資源豐富。某中學組織了有關“湘西的明天”的討論會,下面是討論會發言的片段,請閱讀后回答問題。
甲:我們湘西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富有特色的地方資源,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乙:那可不行。我們應努力保護好這一資源,避免無節制的開發,否則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我們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甲:別管那么多,最實惠的是搞好經濟。擁有這么好的資源卻不利用,這不是一種資源浪費嗎?
乙:……
針對甲后面的發言,請你替乙寫一段話反駁甲。注意要語言簡潔,有針對性。
答:
【解析】:這是一道設置情境進行辯論反駁的口語交際考查題,此類題要求的是口語表達的“交鋒性”,對參與者的口才和思辨要求較高。辯駁時,既可以駁對方論點荒謬,亦可以駁對方論據虛假,還可以駁對方論證缺乏邏輯。需要提醒的是,論辯不是“攻擊”,所以說話時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據,有進有退。
【答案】:示例: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怎能只管自己“乘涼”而讓后人“栽樹”呢!何況破壞了資源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