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漢,肖文良,唐華中,韋 磊,廖淑英
(東莞市石碣醫院普通外科,廣東 東莞 523290)
非哺乳期乳腺炎在嬰兒期、青春期、絕經期、老年期等各個生理時期均可發生,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腫脹、隱痛或出現結節,是一種非細菌性、影響有限、能夠自愈的炎癥[1]。臨床上出現最多的癥狀為肉芽腫性乳腺炎和漿細胞性乳腺炎,采用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能夠在短時間內縮小病理腫塊,但治愈后復發概率較高,且長時間使用同一種類的藥物很可能引發庫欣綜合征、糖耐量降低。中醫將非哺乳期乳腺炎稱為“乳癰”,瓜蔞牛蒡湯針對癥狀中包含“乳癰”,服用該方劑后,能夠達到理氣疏肝、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目的,對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討加減瓜蔞牛蒡湯聯合中藥外敷對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響與預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東莞市石碣醫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38歲,平均(28.85±0.89)歲;未生產8例,初產婦13例,經產婦9例;病程3~13 d,平均(3.52±0.43) d;雙側乳腺出現炎癥7例,單側乳腺炎癥23例(左側14例,右側9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37歲,平均(29.25±1.08)歲;未生產7例,初產婦14例,經產婦9例;病程2~11 d,平均(3.27±1.23) d;雙側乳腺出現炎癥5例,單側乳腺炎癥25例(左側15例,右側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符合《乳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3]與《現代中醫乳房病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在非哺乳期內,其乳暈處或乳房的外周出現腫塊,且普遍在24 h內迅速擴大者;經過超聲檢測發現乳導管處于“擴張”狀態,回聲出現異常,不均質回聲與混合回聲包塊半液化者;患者側腋窩處的淋巴結異常腫大者等。排除標準:經過檢測,確認患有乳腺結核或特異性肉芽腫性病變者;合并重癥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臟器疾病者;患有其他乳腺疾病者等。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常規藥物治療,口服醋酸潑尼松龍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771,規格:5 mg/片),20 mg/次,2次/d。觀察組患者采用院內改良后自擬的瓜蔞牛蒡湯聯合中藥外敷治療,患者存在急性膿腫期、慢性肉芽腫期兩種情況,針對不同時期需采用不同的中藥治療方法。急性膿腫期:采用改良“瓜蔞牛蒡湯”,方劑為:瓜蔞仁、牛蒡子、天花粉、黃芩、山梔子、連翹、金銀花各12 g,鹿角霜15 g,路路通10 g,生甘草、陳皮、青皮、柴胡各6 g,常規煎煮,取汁300 mL,分兩次口服,150 mL/次,1劑/d,每次同時沖服三七3 g。慢性肉芽腫期:方劑為:生甘草、炙甘草、連翹、金銀花各5 g,路路通、陳皮、青皮各20 g,天花粉、三七各10 g,以上七味中藥研末,每次3克,煎煮5分鐘后加入少量黃酒后服用,每天2次。若患者患處紅腫程度較重,疼痛感較強,將青黛粉配少量酒精,充分融合后,包裹于紗布中,外敷在患處;若患者對酒精過敏,則可將外敷藥物換成三黃散,紗布用胸罩外固定,2次/d。治療一段時間后,若發現患處腫塊出現較為明顯的液化跡象,且存在一定的“波動感”,則可采用微創切口的方式,執行引流操作。兩組患者均治療7 d,治療后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痊愈:乳腺腫物、紅腫、疼痛、膿腫等現象全部消失,患者完全恢復正常生活;顯效:乳腺腫物、紅腫、疼痛、膿腫等現象基本消失,總體治療成效朝著良好方向發展,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有效:乳腺腫物、紅腫、疼痛、膿腫等現象有所消失,但仍有部分癥狀遺留;無效:所有癥狀并未消失,甚至出現進一步病變[4]。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紅腫、乳房腫物、乳房膿腫等中醫癥候積分進行評估,每項總積分為3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③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機轉速設為3 000 r/min,離心8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白介素 -6(IL-6)、白介素 -4(IL-4)、白介素 -2(IL-2)水平。④治療后兩組患者均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乳房腫塊、乳房疼痛、乳房溢液等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癥候積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紅腫、乳房腫物、乳房膿腫等中醫癥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乳房疼痛 乳房紅腫 乳房腫物 乳房膿腫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85±0.19 0.47±0.08* 2.09±0.28 0.59±0.13* 1.76±0.27 0.36±0.06* 1.25±0.16 0.25±0.07*對照組 30 1.89±0.22 0.85±0.17* 2.11±0.29 0.87±0.12* 1.78±0.28 0.58±0.13* 1.31±0.22 0.47±0.11*t值 0.754 11.078 0.272 8.669 0.282 8.416 1.208 9.24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炎性因子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IL-2、IL-4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pg/m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pg/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介素 -6;IL-2:白介素 -2;IL-4:白介素 -4。
IL-6 IL-2 IL-4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220.24±105.27 79.24±38.28* 26.24±2.49 14.34±0.93* 215.24±101.52 83.14±37.36*對照組 30 219.24±109.24 167.24±60.24* 25.93±2.63 20.14±1.64* 221.42±105.48 154.52±56.21*t值 0.036 6.753 0.469 16.850 0.231 5.58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例數
2.4 復發率 隨訪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總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例(%)]
近年來女性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其病情較為復雜,且容易復發,在臨床治療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非哺乳期乳腺炎與自身免疫異常也有一定的相關性,當機體免疫亢進,會促使患者發病,該疾病可對患者的生理與心理造成眾多不利影響[5]。單純采用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患者容易產生耐藥性,治愈率降低。
中醫認為“乳癰”以肝郁與胃熱為主要病因,應采用具有疏肝清胃、通乳消腫功效的藥物進行治療。瓜蔞仁、牛蒡子可入胃經,瓜蔞仁散結寬胸,連翹、牛蒡子清熱解毒,青皮、柴胡疏肝升陽,陳皮理氣健脾,天花粉、金銀花、黃芩及山梔子清熱解表,路路通利水通經,三七散瘀止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有通乳散結、清熱消腫之功效,圍繞急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實際特點,對其中的某些藥物進行了適當的增減,并以青黛粉配少量酒精、三黃散外敷等方式,對患者進行聯合治療,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紅腫、乳房腫物、乳房膿腫等中醫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加減瓜蔞牛蒡湯聯合中藥外敷可有效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降低復發率。
IL-6是一種炎性介質,當患者乳腺局部受到損傷或感染時會導致血清IL-6水平持續升高;IL-2為常見炎性因子,可引起T細胞增殖,放大炎癥反應,其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IL-4影響免疫應答,促進體液免疫,抑制細胞免疫,其與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發病密切相關[7]。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瓜蔞仁對乳腺炎的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黃芪中的黃芪素具有抗炎與抗變態反應的作用,且對膿腫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6、IL-2、IL-4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加減瓜蔞牛蒡湯聯合中藥外敷可緩解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減輕機體變態反應。
綜上,加減瓜蔞牛蒡湯聯合中藥外敷可有效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降低復發率,緩解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減輕機體變態反應,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