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祥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由于老年群體運動能力較差,骨骼質量隨著年齡增長呈現下降趨勢,在經受摔倒、車禍、運動撞擊時極易出現四肢骨折[1]。臨床常采用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其有助于受損骨組織的快速恢復,但常規鋼板固定手術易導致切口感染,延長愈合時間,影響預后。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機體損害小,且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適用于老年患者,在四肢骨折的治療中療效顯著[2]。現重點探討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對老年四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常規組(40例)和微創組(40例)。常規組患者年齡62~87歲,平均(70.8±6.6)歲;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微創組患者年齡63~88歲,平均(71.2±6.7)歲;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四肢骨折的現代診斷與治療》[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CT檢查確診者;無認知功能障礙者等。排除標準:伴有惡性腫瘤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伴有嚴重感染疾病者等。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實施常規鋼板固定手術治療:依照患者骨折類型進行麻醉,于骨折部位行規范切口,逐層分離骨折外肌肉組織、皮膚等,以上操作均在無菌環境下進行,采用C型臂幫助引導復位,置入鋼板,擰緊螺帽,規范縫合傷口,包扎固定。微創組患者行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根據骨折類型實施麻醉,于手術操作臺上充分暴露患者患肢,使用X線觀察骨折情況,測量骨折的形狀和角度,根據骨折移位、短縮及成角方向的差異進行方向牽拉,并采用手法復位,若復位效果不理想則于骨折端實施切口輔助復位,并采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使用C型臂進行透視,若復位效果滿意則于皮膚上作小切口,采用鋼板或骨剝分離骨膜外,根據骨折情況放置鋼板,根據固定需求于骨折兩端固定孔處開微創切口,置入螺釘固定,使用C型臂觀察固定效果,縫合切口,包扎固定。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患肢功能恢復正常,骨折完全愈合,患者可正常生活為顯效;患肢功能基本恢復,骨折基本愈合,患者正常生活所受影響不大為有效;患肢功能受限,骨折愈合情況差,患者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②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愈合時間等臨床指標。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后7 d凝血功能,采集患者3 mL空腹靜脈血,經抗凝處理后取血漿,采用血凝分析儀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血小板(PLT)水平。④對比兩組患者術后7 d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同③,離心(轉速3 000 r/min,時間5 min),實施離心操作后分離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⑤對比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并發癥(靜脈血栓、關節僵硬、骨不愈合、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用[ 例(%)]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相較于常規組,術后3個月微創組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總有效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2 臨床指標 微創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愈合時間(d)常規組 40 119.8±16.2 19.9±6.5 88.7±11.2微創組 40 90.7±10.1 14.2±3.1 76.2±7.1 t值 9.641 5.006 5.962 P值 <0.05 <0.05 <0.05
2.3 凝血功能 術后7 d兩組患者APTT水平和常規組患者PT水平均顯著長于術前,但微創組顯著短于常規組;而兩組患者PLT水平均顯著低于術前,但微創組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PLT:血小板。
組別 例數 APTT(s) PT(s) PLT(×109/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常規組 40 33.2±2.4 36.2±3.3* 11.2±1.7 13.9±2.5* 271.5±11.4 201.4±11.8*微創組 40 33.7±2.8 34.8±1.8* 11.6±1.9 12.0±1.4 272.3±11.6 212.3±16.4*t值 0.857 2.356 0.992 4.194 0.311 3.41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L-4、IL-6、hs-CRP水平相較于術前均顯著升高,而微創組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注:與術前比,*P<0.05。IL-4:白介素-4;IL-6:白介素-6;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IL-4(ng/L) IL-6(ng/L) hs-CRP(mg/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常規組 40 4.2±1.4 16.7±6.1* 11.2±1.2 99.5±12.3* 5.3±1.3 12.2±4.1*微創組 40 4.4±1.7 12.1±3.0* 11.6±1.3 80.1±6.1* 5.5±1.6 8.4±2.2*t值 0.574 4.280 1.430 8.937 0.614 5.16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并發癥 相較于常規組,術后3個月微創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老年患者骨折多表現為關節功能障礙、壓痛及腫脹,若是因暴力性外力所致的還可能出現嚴重的血管出血與神經損傷。常規鋼板固定手術治療內固定效果顯著,但對機體損傷較大,術后恢復緩慢。實施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保護骨折部位的正常生理解剖結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患者正常組織的損傷,幫助患者恢復患肢活動功能[4]。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微創組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表明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縮短老年四肢骨折患者治療時間,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APTT可反映凝血因子綜合活性,PT可用于診斷凝血疾病與出血性疾病,PLT對于機體的止血功能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當凝血因子失去凝血活性時,會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出現APTT、PT延長,PLT降低,需要輸注新鮮血漿來糾正。血液在存儲過程中凝血功能會發生改變,同時低溫血液輸注會抑制腦組織凝血活酶的釋放;患者在失血過程中包漿素原被激活成包漿素,會抑制纖維蛋白復合物形成;術中機體損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此時輸注庫存血會再次加重稀釋性凝血障礙[5]。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提高骨折端的固定,減少骨折部位的損傷,可穩定骨內環境、維持骨折端正常生理解剖及血液循環,對骨折端血運影響較小,術中輸注血液較少,可改善凝血障礙[6]。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微創組患者APTT、PT水平均顯著短于常規組,PLT水平顯著高于常規組,表明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改善老年四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
術后患者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被激活,血管內皮細胞通透性増加,干擾炎性因子釋放與合成,IL-4、hs-CRP升高則炎性癥狀加重,IL-6主要誘導B細胞分化與產生,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微循環血流發生瘀滯[7]。運用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使手術對關節周圍組織的創傷有效減少,降低創傷性關節炎和關節內外感染的風險,且不需要解剖復位,減少對軟組織的剝離,術中清除游離碎塊、脫落滑膜等,處理損傷半月板和韌帶,減少炎癥發生,最終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8]。在本研究中,相較于常規組,術后7 d微創組患者血清IL-4、IL-6、hs-CRP水平及術后3個月微創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均顯著降低,提示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減輕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炎癥反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可縮短老年四肢骨折患者治療時間,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同時改善凝血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