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鳳坤
(玉林市中醫醫院兒科,廣西 玉林 537000)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其臨床癥狀主要為手足肌膚、口咽部發生皰疹,兒童發病后多伴有咳嗽、頭痛等癥狀,嚴重時會引發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1]。患兒發病后需及時將其送至醫院隔離治療,同時可將中西醫結合護理應用到手足口病患兒的診療過程中,以縮短患兒康復時間,幫助患兒保持較穩定的恢復狀態。在手足口病診療過程中,醫師會根據患兒具體病情行相應的診療方式,一般以藥物治療、中醫治療為主。為提升患兒的診療效果,還可在診療過程中,為患兒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以提升其整體的治療效果,幫助患兒保持較穩定的恢復狀態,加快患兒的恢復速度[2]。為降低手足口病對嬰幼兒、兒童機體的損傷,降低手足口病致死率,需對手足口病易感人群行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降低手足口病發病概率,保障嬰幼兒、兒童的生命健康。以下對具體中西醫結合護理方法進行綜述。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所誘發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傳染病,可誘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多達20多種,致病病毒通過密切接觸、呼吸道傳播、直接傳播等方式,導致機體感染腸道病毒而出現手足口病癥狀[3]。同成年人相比,嬰幼兒、兒童抵抗力低、恢復能力差,導致其感染后極易出現低熱、頭痛、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等臨床癥狀,且由于嬰幼兒、兒童自控、自理能力差,極易接觸到病毒污染的手、用品等,易同隱形感染者出現密切接觸,因此嬰幼兒、兒童是手足口病的高發人群[4]。嬰幼兒、兒童的機體各組織、器官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階段,若感染腸道病毒,極易對其機體造成損傷,影響其機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病情嚴重時還會對患兒的心、腦、肺功能造成嚴重損傷,致其出現心肌炎、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出現死亡現象,因此若患兒出現頭痛、呼吸急促等疑似癥狀,其家屬需及時將其送至醫院就醫,以控制其病情發展速度,保障患兒的生命安全[5-6]。
在中西醫結合護理過程中,首先需對患兒進行病情觀察,由于患兒身體狀態、感染情況、感染病毒類型等皆有所不同,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7]。若患兒發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則護理人員需及時將患兒具體情況反饋給主治醫師,并對患兒病情進行應急處理,以控制其病情發展速度[8]。同時護理人員需通過病情觀察,了解患兒具體發病情況,再結合患兒的基本資料,包括病史、過敏史等,為其制定綜合護理對策,以保障患兒診療、護理的有效性。
護理人員可對患兒進行環境護理,由于此病癥具有一定傳染性,護理人員可根據患兒病情、醫院情況等,適當地為患兒安排獨立病房,以進行隔離治療,減少院內交叉感染現象的發生,進而保障其他患兒的生命健康。在環境護理過程中,除了讓患兒帶一兩個自身熟悉、喜歡的玩具、抱枕,讓患兒有一定舒適感、安全感外,護理人員還需做好患兒所處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9]。就西醫清潔、消毒方式而言,常見的環境消毒方式有紫外線照射消毒,即通過紫外線對患兒所處環境進行大面積紫外線照射消毒,通過紫外線可直接對照射環境內微生物機體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造成破壞,以達滅菌消毒的作用,可保障患兒所處環境的無菌化[10]。就中醫式滅菌消毒而言,可通過中藥煮沸熏蒸、中藥式電蚊香等方式對患兒所處環境進行清潔消毒,其中中藥煮沸熏蒸方式可直接將丁香、連翹、桂枝等藥材加水煮沸,并讓其保持煮沸狀態,使煮沸時的水蒸氣飄散至相應環境中;中藥式電蚊香則同樣是將丁香、丹皮、艾葉等藥材制作成電蚊香,加熱后,使其飄散至空氣中,由于藥材藥效同液體結合,待液體加熱散發后,此類霧狀氣體會帶有中藥藥材藥效,達到對環境滅菌消毒的作用[11]。
中醫診療,認為手足口病主要是因濕熱蘊毒、氣虛陽脫所致,因此在相應的診療、護理中,需以清熱解毒、固脫開竅、養陰健脾為主,護理人員在飲食方面需讓患兒多攝入此類療效的食品,以達一定的治療和護理目的[12]。護理人員需叮囑患兒多攝入綠豆、雪梨等有清熱解毒之效的食品,多攝入銀耳、薏米等有滋陰補氣之效的食品,以幫助患兒清除其體內濕熱、蘊毒,改善患兒機體內環境的平衡[13]。在西醫飲食護理方面,從營養學而言,需讓患兒保持清淡飲食,禁止其診療期間食用辛辣、生冷類食品,控制患兒的零食攝入量。在楊毓碧[14]的研究中,接受相應飲食護理的患兒,其治療有效率為97.67%,接受常規護理的患兒,其治療有效率為84.09%,顯示經良好飲食護理,可有效提升患兒整體的治療效果,提升患兒的康復速度。
皮疹是手足口病患兒較常見的臨床病癥之一,一般情況下皮疹消退后,不會在患兒皮膚表面造成損傷,也無色素沉著,不會影響患兒皮膚外表。若患兒出現皮疹后,還常伴有瘙癢、疼痛等臨床癥狀,導致患兒有抓撓皮疹處的欲望,若未控制患兒的抓撓狀態,則易增加患兒皮疹處的皮損狀況,增加感染或留疤的發生概率[15]。在肖麗芳[16]的研究中提出,在中醫診療護理方面,可將青蒿、金銀花、梔子放置在2 000 mL的水中煎熬,以熬制成藥液,將此藥液涂抹至患兒皮損處,可改善其此處的皮損狀況。其研究結果表明,接受此治療方式的患兒,皮疹消失時間為(1.4±0.8)d,未接受此治療方式的患兒,其皮疹消失時間為(2.8±0.4)d,兩組患兒皮疹消失時間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證實,對患兒行中醫皮疹診療護理,可縮短其皮疹消失時間,避免對患兒皮膚造成過多損傷。在西醫皮膚護理方面,除幫助患兒保持皮疹處皮膚清潔、干燥外,護理人員還需及時修整患兒指甲,避免患兒抓破皮疹,減輕患兒皮損程度。護理人員還可用紅霉素、爐甘石洗劑等藥物對患兒皮疹處進行涂抹,以促進患兒皮疹處皮膚的恢復。
患兒發病后,其口腔部位,包括舌、頰黏膜等部位也易出現皰疹、潰瘍等臨床病癥,所以護理人員還需注意患兒的口腔護理。西醫護理方面,護理人員需叮囑患兒定期進行漱口,以保障其口腔部位的清潔,同時還可讓患兒用復方硼砂溶液進行漱口,以保障其口腔部位的無菌化,降低其口腔內部感染風險;護理人員還需根據患兒的口腔狀況,適當調整飲食計劃,必要時需以流食、半流食為主,以避免對患兒口腔造成過多刺激、負擔,若患兒口腔有較強烈疼痛感,則護理人員需適當給予其鎮痛治療[17]。在用餐過程中,護理人員需提前對患兒所用餐具進行清潔消毒,以減少交叉傳染的概率。在中醫診療護理方面,可對患兒行中藥霧化吸入治療方式,使中藥藥物直接作用于患兒口腔內潰瘍、皰疹處,加快其口腔內皰疹、潰瘍愈合速度,提升其整體的診療效果。
患兒發病后出現發熱癥狀,護理人員需及時幫助患兒降低體溫,避免因體溫過高而對患兒腦組織或其他組織及器官造成過多損傷。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可先對患兒行西醫式診療護理方式,即通過物理降溫法,將酒精擦拭在患兒皮膚表面,以降低其體表溫度,改善其機體內溫度。若物理降溫無效,則可對患兒行中藥擦浴方式,將薄黃、藿香、青蒿、防風等中藥材進行濃煎提液,待所提液體冷卻至32~34 ℃,即可對患兒皮膚表面進行擦拭,通過此診療護理方式,加熱后的中藥藥效可有效滲透至患兒機體內,促進患兒機體內血液循環,縮短患兒所需的退熱時間[18]。若部分患兒皮損嚴重,則也可通過中藥擦拭方式,幫助其降溫,以避免酒精對其皮損處造成刺激,加重其皮損程度。
現代中醫認為,負面情緒會對患兒的治療效果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于部分已有一定自理能力的患兒,護理人員需適當地對其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告知其簡單的病理知識,告知其皮疹、皰疹等臨床癥狀消退后,不會對其外貌造成損傷、影響,以消除患兒的恐懼情緒。同時護理人員可指導患兒家屬與患兒進行可在醫院內開展的游戲活動,以幫助患兒保持積極的治療心態,使患兒能有效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后續的診療和護理[19]。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糾正患兒家屬對此病情的錯誤認知,使患兒家屬能有效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患兒在院診療期間的看護,幫助患兒保持較穩定的康復狀態。
部分病情嚴重患兒易誘發腦膜炎等并發癥,護理人員還需做好并發癥預防措施。護理人員需對急性期手足口病患兒進行24 h陪護,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若患兒出現抽搐、咯血性泡沫痰等癥狀,則護理人員需將相關情況及時反饋給主治醫師,并給予其糖皮質激素、機械通氣治療,以改善其臨床癥狀,減少并發癥發生概率,避免因腦膜炎、肺炎等并發癥的發作而對患兒整體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20]。
需加強對醫護人員與嬰幼兒、兒童家屬的健康教育,包括對醫護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使其能更深入地了解、認識手足口病具體的預防措施、診斷標準、治療方式等。再由醫護人員以社區為單位對嬰幼兒、兒童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家屬能做好對嬰幼兒、兒童的監護工作,降低嬰幼兒、兒童同病毒污染物品密切接觸的風險,使患兒家屬能正確、冷靜應對患兒發病后的照看、監護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家屬需加強日常清潔、滅菌消毒工作,在接觸嬰幼兒、兒童前,需做好手部清潔工作,并定期清洗其所用餐具,包括奶瓶、奶嘴等物品,皆需在使用前后清潔、滅菌消毒。定期清潔嬰幼兒、兒童所接觸的物品、玩具,飯前、飯后需做好自身及嬰幼兒、兒童手部的清潔工作。定期帶嬰幼兒、兒童去戶外曬太陽,通過紫外線可殺滅其皮膚表面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風險,同時可促進嬰幼兒、兒童機體內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保障其機體內環境的平衡。由于此病癥多發于夏秋兩季,在此時間段內,家屬需減少嬰幼兒、兒童的外出次數,避免去人流密集處。
在醫院診療期間,為提升患兒整體的診療效果,降低手足口病致死率,可對患兒行中西醫結合護理。在護理過程中,主要從病情觀察、環境護理、飲食護理、皮疹護理、口腔護理、發熱護理、心理護理、并發癥預防與護理這幾方面對其行相應的護理措施。在環境護理方面,需護理人員做好環境清潔、滅菌消毒工作,為患兒提供無菌環境。飲食護理則需護理人員從中醫診療、營養學方面為患兒制定相應的飲食計劃,幫助患兒保持較穩定的康復狀態。皮疹護理則可通過中藥藥液涂抹改善患兒的皮損情況,重視患兒的口腔清潔狀況。發熱護理人員則可通過物理降溫、中藥擦拭方式,幫助患兒降低體溫,并適當地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心理護理,以幫助患兒保持較積極的治療心態,做好并發癥預防和護理工作。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醫護人員和患兒家屬需做好手足口病預防工作,減少嬰幼兒、兒童感染概率,保障其生命健康。今后需完善相關手足口病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案,培養精英護理人才,為手足口病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技術的推廣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