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寶
(桂林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廣西 桂林 54100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內科一種常見疾病,多見于中老年,該病具有病情兇猛且進展快、預后差等特點,常合并嚴重心律失常與急性心力衰竭[1]。臨床常使用急診直接經皮動脈介入術(PCT),同時行冠狀動脈造影指導介入對STEMI患者展開術后治療,其可快速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減少梗死面積,但對于部分STEMI患者只能改變部分臨界病變,導致治療效果受限。隨著血管內超聲等新型介入治療手段逐漸引入臨床并廣泛應用,血管內超聲的操作越來越成熟,其可精準高效地確定病變位置,提高患者疾病檢測的準確性[2]。本文旨在探討血管內超聲指導介入治療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術后心功能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桂林市人民醫院行介入治療的40例STEMI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2~78歲,平均(60.94±1.56)歲;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3~70歲,平均(60.59±1.62)歲;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3]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心肌酶存在顯著改變,肌鈣蛋白水平升高者;存在心肌缺血表現者;影像學提示心肌運動降低,或是心肌活力喪失、區域性的石壁運動異常者等。排除標準:具有重大疾病者;肝、腎功能異常者;中途退出研究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直接在冠狀動脈造影下行介入治療手術,冠狀動脈造影方法包含:指導病患呈平臥位,將右腹股溝動脈作為穿刺點,對穿刺點區域皮膚急性常規消毒以及局部麻醉。實施Selding’s法進行穿刺后,放置6 F動脈鞘管。引導絲使用推送J型長指,并沿著引導絲依次置入大約6F Judkins的冠狀動脈造影管,之后實施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觀察組患者行冠脈造影聯合血管內超聲指導進行介入治療,其中冠脈造影檢查方式與對照組相同,血管內超聲是在支架植入前,在X透視下沿引導鋼絲送超聲導管至靶血管遠端,在經過狹窄病變部位后,以1 mm/s的速度勻速回撤超聲探頭,通過閱讀超聲影像了解靶病變的斑塊結構、內膜病變程度及血栓負荷程度,結合冠脈造影影像,指導選擇球囊和支架的型號,術后復查血管內超聲了解支架的膨脹機貼壁情況,必要時進行后擴張。兩組患者均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持續時間、支架直徑、病變血管最小管腔面積等相關手術指標。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6個月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采用心臟功能狀態監測儀檢測LVESV、LVEDV水平,并對LVEF進行計算,計算公式:LVEF=(LVEDV-LVESV)/LVEDV×l00%。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期間并發癥情況,包括心律失常、心絞痛及心衰等。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冠脈支架再狹窄發生例數,并計算冠脈支架再狹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 例(%)]表示,分別采用t與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的支架直徑短于對照組,病變血管最小管腔面積大于對照組,手術持續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持續時間(min)支架直徑(mm)病變血管最小管腔面積(mm)對照組 20 65.84±12.25 3.39±0.39 2.68±0.28觀察組 20 74.68±11.25 3.12±0.28 2.97±0.34 t值 0.035 2.515 2.295 P值 < 0.05 < 0.05 < 0.05
2.2 心功能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LVESV、LVEDV水平較術前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LVEF水平有所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LVES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
組別 例數 LVESV(mm) LVEDV(mm) LVEF(%)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20 121.30±25.32 104.50±18.36* 187.68±24.40 174.10±21.58* 32.02±4.15 36.92±4.37*觀察組 20 120.98±26.40 85.15±20.14* 188.12±22.16 156.30±20.26* 32.13±4.27 42.69±4.45*t值 0.039 4.826 0.060 2.689 0.083 4.13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例(%)]
2.4 冠脈支架再狹窄發生率 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冠脈支架再狹窄發生例數為1例,發生率為5.00%,對照組患者7例,發生率為35.00%,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06,P<0.0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近年來該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疾病的發病機制主要與冠狀動脈急性閉塞有關,故而引發嚴重且持久的心肌缺血,從而導致心肌壞死。臨床研究顯示,早期介入治療有利于患者改善預后[4]。臨床認為支架置入術的主要指導和評價手段是冠狀動脈造影,但外來因素易對造影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得造影劑伴隨充盈的血流存在于冠狀動脈管腔之中,其能明確患者狹窄情況,但無法觀察到血管壁的結構、支架內最小的直徑等情況[5]。
血管內超聲成像技術能夠有效彌補冠狀動脈造影的不足之處,臨床醫師可獲取整段血管的切面像,從而辨認管壁的結構、厚度、脂質池、形態、鈣化及纖維化等情況,能夠安全地增加壓力或者球囊的直徑,獲得更大的支架內面積和直徑,降低冠脈支架再狹窄發生率[6]。但由于血管內超聲較為精準、細致,故手術持續時間較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診支架置入術運用血管內超聲,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不適,促使患者病情好轉[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支架直徑短于對照組,病變血管最小管腔面積大于對照組,但手術持續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冠脈支架再狹窄發生率、手術期間并發癥總發生率均較對照組降低,提示血管內超聲指導介入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提升患者手術相關指標,降低復發率,且安全性更高。
LVESV、LVEDV作為心功能指標,主要受心臟泵血產生的影響,導致患者心肌細胞受損后,心肌收縮加快,使LVESV、LVEDV水平升高,加重病情[8]。血管內超聲成像技術對閉塞病變組織的精準定位,進行病變穿刺操作,通過導管置入分支血管中,將超聲鏡頭對導絲方位進行調整,完成血運重建操作,進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并改善心功能[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LVESV、LVEDV水平于術后6個月均較對照組降低,LVEF水平均較對照組升高,提示血管內超聲指導介入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使患者病情好轉。
綜上,血管內超聲指導介入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術后患者,可提升手術相關指標,改善心功能,減少復發率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