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雄,張春英,田寶祥,常 誠,趙 雷,劉鳳彬
(吉林市化工醫院燒傷科,吉林 吉林 132022)
氯乙酸化學灼傷是臨床中常見的意外燒傷,約占意外燒傷的10%,燒傷程度越嚴重,患者表皮和真皮的損傷越嚴重,若未得到及時處理,極易因氯乙酸通過創面滲入體內而引起中毒死亡[1]。燒傷膏濕敷治療是氯乙酸化學灼傷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但部分患者會因處理不當導致感染、創面加深及瘢痕增生等,影響創面修復效果,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重組人表皮細胞生長因子(rhEGF)是一種調節細胞生長與功能的多效應多肽類物質,可在創傷中起到修復的作用,但目前關于rhEGF對創面生長因子的影響尚存在爭議[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rhEGF對氯乙酸化學灼傷患者瘢痕指數(SI)與血清生長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吉林市化工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42例氯乙酸化學灼傷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齡20~65歲,平均(42.46±7.31)歲。觀察組(21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齡18~63歲,平均(40.63±7.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燒傷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指南(2012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依從性高且積極配合者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無過敏反應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患有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等。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給予所有患者補充血容量、抗感染、糾正電解質及補充白蛋白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治療,采用生理氯化鈉溶液(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97,規格:500 mL∶4.5 g)反復沖洗創面,擦拭創面后用濕潤燒傷膏(汕頭市美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00004,規格:40 g/支)均勻涂抹,1次/d,使用無菌敷料包扎。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外用溶液(深圳市華生元基因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10038,規格:15 mL/瓶)治療,對創面均勻噴涂,1次/d,采用無菌敷料包扎。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4 d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采用溫哥華瘢痕量表(VSS)[4]評價,分值范圍0~15分,分值越高瘢痕越嚴重,根據結果進行療效評估。顯效:患者無瘢痕增生和感染,創面愈合面積≥ 60%;有效:患者輕度瘢痕增生和輕度感染,創面愈合面積≤ 59%;無效:患者瘢痕增生情況嚴重,創面愈合效果不佳。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SI和愈合時間,根據VSS評分,并參照各項指標的評分標準打分,隨后將各指標得分相加,即得創面愈合后的SI。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4 d后各項生長因子水平,分別抽取兩患者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表皮生長因子(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④在治療期間患者可能會出現瘙癢丘疹、疼痛、紅腫等不良反應,統計例數并進行計算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中SI與愈合時間及血清 bFGF、EGF、VEGF水平以()形式描述,行t檢驗;計數資料中臨床療效以[ 例(%)]形式描述,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治療14 d后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SI與愈合時間 觀察組患者治療14 d后SI較對照組顯著降低,愈合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I與愈合時間()
表2 兩組患者SI與愈合時間()
注:SI:瘢痕指數。
組別 例數 S I 愈合時間(d)觀察組 2 1 6.2 5±1.0 5 1 2.5 2±3.6 5對照組 2 1 8.9 5±1.6 7 2 7.9 5±6.9 9 t值 6.2 7 2 8.9 6 7 P值 < 0.0 5 < 0.0 5
2.3 血清 bFGF、EGF、VEGF 血清 bFGF、EGF、VEGF水平經過14 d的治療后,相較于治療前升高顯著,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bFGF、EGF、VEGF比較(, ng/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bFGF、EGF、VEGF比較(, n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bF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EGF:表皮生長因子;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 bFGF EGF VEGF治療前 治療14 d后 治療前 治療14 d后 治療前 治療14 d后觀察組 21 319.65±20.41 661.85±18.62* 29.65±1.32 54.98±1.02* 203.85±45.73 364.28±50.36*對照組 21 319.66±20.67 532.16±19.57* 29.67±1.35 53.02±1.31* 203.84±45.75 253.94±48.62*t值 0.002 22.001 0.049 5.410 0.001 7.223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氯乙酸為強有機酸,氯乙酸液或粉塵直接接觸皮膚后,可被迅速吸收,造成急性中毒,皮膚上會出現紅、腫、水瘡,伴有劇痛,水皰吸收后出現過度角化,酸霧還可致眼部刺激癥狀和角膜灼傷。既往臨床多行燒傷膏濕敷治療,雖有一定治療作用,但創面愈合時間較長,部分患者會出現瘢痕增生、感染等情況,影響美觀,故單獨使用療效欠佳[5]。
近年來,隨著臨床對生長因子研究的深入,rhEGF治療方案逐漸被運用到氯乙酸化學灼傷中。rhEGF是經人工合成的多鈦物質,其結構和活性與天然產物高度基本一致。將rhEGF用于氯乙酸化學灼傷患者治療中,能在創面表面形成保護膜,可降低創面上氯乙酸液體滲出,不但可促進創面愈合,還可降低感染發生風險,提高治療效果[6]。結果如下,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SI顯著低于對照組,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rhEGF用于治療氯乙酸化學灼傷患者,可促進其創面愈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瘢痕產生,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EGF、bFGF及VEGF因子均為常見的生長因子,其水平會隨著創面的修復而增高,臨床檢測血清EGF、bFGF及VEGF對患者創面修復的療效參考極為關鍵[7]。灼傷患者受傷后機體會快速啟動修復機制,常規治療中所采用的濕潤燒傷膏雖有一定效果,但對生長因子的影響較低,無法滿足創面愈合需求;而rhEGF作為人工合成細胞活性因子,能彌補患者體內內源性EGF生長因子的不足,上調EGF、bFGF及VEGF水平,還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股動脈血流量,減少血管阻力,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創面愈合[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 d后觀察組患者血清EGF、bFGF及VEGF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rhEGF用于治療氯乙酸化學灼傷患者,可提升生長因子水平,加快創面修復。
綜上,rhEGF用于治療氯乙酸化學灼傷患者,可促進其創面愈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瘢痕產生,提升生長因子水平,值得臨床使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