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興國縣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江西 贛州 342400)
孤獨癥屬于自身發育障礙性疾病,其臨床多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刻板與重復行為方式等[1]。目前尚未出現治愈該疾病的治療手段,但可通過語言刺激增加患兒對周圍環境觸覺與感覺的判斷和融入度,幫助患兒認知事物;同時通過綜合康復訓練,促進患兒交流與表達能力提升,使其逐漸適應社會生活。重復經顱磁刺激屬于治療孤獨癥的物理療法,其通過磁信號對大腦神經與外周神經肌肉進行無衰減刺激,引導神經功能趨向正常化[2]。本研究旨在探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對孤獨癥患兒的孤獨癥行為與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興國縣婦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0例孤獨癥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20例。對照組中男患兒12例,女患兒8例;年齡2~7歲,平均(5.34±1.24)歲;病程0.25~6年,平均(3.38±0.66)年。試驗組中男患兒11例,女患兒9例;年齡2~8歲,平均(5.26±1.21)歲;病程0.5~6年,平均(3.32±0.57)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符合《孤獨癥診療康復與教育》[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年齡≤8歲者;心腦電圖正常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入組前接受相關疾病治療者;聽力損傷者等。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康復訓練治療。訓練方法:①有針對性地對患兒進行語言表述、事物認知等模塊化訓練。②幫助患兒在不同場合進行語言組織描述并反復模擬。③每天1 h的滑板、跳床等戶外訓練,30 min的益智活動安排,均1次/d。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患兒仰臥,對重復經顱磁刺激儀進行參數設計:刺激強度90%MT,頻率1 Hz,以磁脈沖400個/次對前額葉層皮(DLPEC)進行刺激,10個磁脈沖為1組,每組治療間隔30 s,連續治療5 d后休息2 d。兩組患兒均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評分[4]評估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孤獨感,總分為60分,分值越高,孤獨感越強;采用孤獨癥行為量表(ABC)[5]評估兩組患兒孤獨癥行為,總分為158分,分值越高表明孤獨癥行為越嚴重。②采用格里菲斯發育評估量表(GDS-C)評分[6]評估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孤獨癥行為,其中視覺表現92分,個人 -?社會96分,聽力語言9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兒孤獨癥行為癥狀恢復情況越好。③抽取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抗凝后取血漿,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漿皮質醇(Cor)水平,采用熒光偏振免疫法檢測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漿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ARS、ABC評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CARS、ABC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CARS、ABC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患兒CARS、ABC評分比較(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CARS:孤獨癥評定量表;ABC:孤獨癥行為量表。
組別 例數 C A R S A B 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2 0 4 0.6 8±4.2 5 3 1.9 4±2.0 5*6 9.2 3±8.2 3 3 5.1 4±1.7 1*對照組 2 0 4 0.6 4±4.1 6 3 5.2 6±2.4 2*6 8.9 8±8.4 9 4 2.0 3±2.0 8*t值 0.0 3 0 4.6 8 1 0.0 9 5 1 1.4 4 3 P值 > 0.0 5 > 0.0 5 > 0.0 5 < 0.0 5
2.2 GDS-C評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視覺表現、個人 -?社會、聽力語言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GDS-C評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患兒GDS-C評分比較(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GDS-C:格里菲斯發育評估量表。
組別 例數 視覺表現 個人 -?社會 聽力語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20 31.68±2.09 56.54±4.03* 34.58±2.47 58.63±4.72* 33.31±2.35 57.84±4.32*對照組 20 31.66±2.08 51.96±3.83* 34.62±2.53 52.42±4.35* 33.40±2.34 50.32±3.58*t值 0.030 3.684 0.051 4.327 0.121 5.99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漿Cor、Hcy、BDNF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漿Cor、Hcy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而血漿BDNF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血漿Cor、Hcy、BDNF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兒血漿Cor、Hcy、BDNF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0.05。Cor:皮質醇;Hcy:同型半胱氨酸;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組別 例數 Cor(nmoL/L) Hcy(μmoL/L) BDNF(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20 671.35±93.26 356.26±78.28* 16.49±3.25 12.02±2.33* 1.92±0.52 4.37±0.72*對照組 20 674.36±98.32 405.67±71.42* 16.56±3.17 13.88±3.10* 1.90±0.49 3.15±0.84*t值 0.099 2.085 0.069 2.145 0.125 4.93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孤獨癥多是由大腦內部神經功能失調或免疫系統缺陷引起的,其與遺傳因素也存在某些關聯,現臨床對該疾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孤獨癥患兒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其社交、語言、認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且患兒多生活無法自理,給家庭帶來壓力與經濟負擔。為減輕患兒癥狀,臨床多采用綜合康復訓練對其進行治療,該訓練可從多方面對患兒進行專業詳細的模塊化訓練,幫助患兒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但其對神經功能的改善不甚理想。
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以無衰減地不斷釋放磁信號,通過刺激患兒左側前額葉背外側區影響患兒語言和神經中樞,改善患兒活動、動作的刻板性及選擇狹隘性;同時突出刺激神經元,促進患兒情緒的表達與理解能力的改善,進而增強大腦認知功能[7]。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治療后試驗組患兒CARS、ABC評分較低,而個人 -?社會、聽力語言及視覺表現評分較高,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孤獨癥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其孤獨癥行為。血漿Cor含量增加,可引起患兒焦躁情緒的產生,加重病情;BDNF為神經營養因子,能對損傷的神經細胞起到再生作用,使患兒神經功能得以恢復;Hcy升高直接影響四氫生物蝶呤的合成,損害患兒神經,促進疾病發展。重復經顱磁刺激通過磁信號對神經中樞進行干預調控,并激活大腦皮層神經遞質,減少神經介質的損傷,進而促進患兒神經功能正常化[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兒血漿Cor、Hcy水平低于對照組,而血漿BDNF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可以調節大腦神經因子水平,改善認知功能。
綜上,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綜合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孤獨癥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孤獨癥行為,并通過調節大腦神經因子水平進而改善認知功能,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