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慧,王永飛
(項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河南 項城 466200)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全世界范圍內,糖尿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都在迅速升高,我國糖尿病患者超過1億,居世界首位[1]。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系列癥狀,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的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較上肢常見,是導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2]。臨床治療主要是控制血糖的同時給予營養神經類藥物,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由來已久,療效確切,筆者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輔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臨床效果顯著,報告如下。
選取項城市第一人民醫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7例DPN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齡53~78歲,平均(67.4±6.8)歲;糖尿病病程6~18年,平均(12.9±3.5)年;DPN病程3~12年,平均(4.8±1.1)年。觀察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齡52~80歲,平均(67.7±7.1)歲;糖尿病病程6~20年,平均(13.0±3.7)年;DPN病程3~13年,平均(4.9±1.2)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3];2)符合中醫“消渴病”氣虛血瘀的診斷標準[4],主要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3)無嚴重肝腎疾病及惡性腫瘤者;4)同意配合觀察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危重糖尿病并發癥者;2)近期內在其他醫療機構接受治療者;3)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觀察者。
2組患者均給予基礎病治療,嚴格控制飲食并適量運動,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對照組給予甲鈷胺片(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批號:2021020703,規格:0.5 mg·片-1)口服,每天3次,每次1片;維生素B1片(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90421,規格:10 mg·片-1),每天3次,每次1片。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輔助治療:黃芪30 g、桂枝20 g、芍藥20 g、生姜18 g、大棗4枚;上肢疼痛明顯加防風、羌活;下肢疼痛明顯加獨活、牛膝;舌質紫暗加當歸、川芎、紅花。以上各藥以1200 mL水煎至400 mL藥液,上下午分2次溫服。以上治療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臨床療效:痊愈為中醫癥狀積分降低90%以上,癥狀、體征完全或基本消失;顯效為中醫癥狀積分降低70%~90%,癥狀、體征明顯好轉;有效為中醫癥狀積分降低30%~70%,癥狀、體征好轉;無效為中醫癥狀積分降低不足30%,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中醫癥狀積分:將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0、2、4、6分和0、1、2、3分,最后將記分相加得出癥狀積分,得分越高提示癥狀越重。2)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檢測2組患者治療前后四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3)不良反應:記錄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3.88%比75.00%,χ2=6.609 9、P=0.010 1);2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2組治療后SCV、MCV值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升高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表3 2組治療前后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組別nSCVMCV正中神經脛后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844.27±6.8447.12±7.05#29.87±5.2633.58±5.64#43.29±6.3746.82±6.94#36.86±5.6339.37±6.35#觀察組4944.18±6.8250.37±7.16#29.32±5.1737.06±5.81#42.91±6.3349.68±7.06#36.57±5.5442.39±7.26#t0.064 92.252 20.519 42.992 40.294 72.011 60.255 72.178 9P0.474 20.013 30.302 40.001 80.384 40.023 50.399 40.015 9
#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DPN是指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與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多見于上肢[5]。感覺異常可有麻木、蟻走、發熱、觸電樣的感覺,腳麻是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典型表現,由于感覺異常,患者對溫度疼痛等刺激不敏感,皮膚受損時自己感覺不到,長期發展會出現糖尿病足等嚴重問題[6]。疼痛一般呈刺痛、灼痛,如果累及運動神經,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肌力減退。DPN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代謝紊亂、血管損傷、神經營養因子缺乏和細胞因子異常等。臨床要求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壓,糾正血脂異常,加強足部護理,定期檢查評估病情,盡量避免或延緩DPN的出現。
甲鈷胺常用于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進入神經元細胞器中,參與中樞神經細胞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增加葉酸的利用率,促進核酸代謝。甲鈷胺能促進軸突的運輸功能再生,從而抑制神經細胞的退變,可以加速神經突觸傳遞,增加神經遞質,提高神經纖維興奮性,加快神經傳導速度[7]。維生素B1主要是以硫胺素焦磷酯(TPP)的形式發揮作用,細胞利用葡萄糖產生ATP的過程和人體氧化還原反應中,TPP都是重要的輔助因子,在葡萄糖代謝和維持腦內氧化代謝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維持神經、消化系統正常機能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質[8]。
中醫認為糖尿病屬于“消渴病”的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消渴”的記載。DPN屬于“消渴”變證,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辨證,但其總的病機是消渴日久,氣虛血瘀,血脈痹阻。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由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五味藥物組成,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的功效,方中黃芪為君藥補益在表之衛氣;桂枝、白芍為臣藥,桂枝溫陽益氣和血,芍藥養血和營通痹,兩藥共用調和營衛表里,增加黃芪之功效;生姜、大棗為佐使之藥,生姜辛溫,助桂枝之功效,大棗益氣養血,與生姜同用可助君臣之藥效,調和諸藥。現代醫學認為[9]:黃芪中含有膽堿、葉酸、皂甙等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可促進人體血液中白細胞增加,提高其吞噬能力,從而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桂枝可擴充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抗炎、鎮痛等作用;白芍中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鎮痛、降糖的作用;大棗中含有環磷酸腺苷,可增強肌力、擴張血管、抗過敏等作用;生姜有消炎鎮痛、降糖、抗氧化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8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10 1),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能有效提高DPN的治療效果。
DPN會有糖基化終末產物的形成,通過直接和間接的作用使神經微管系統的結果和功能發生變化,干擾神經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引起軸突變性、萎縮,導致神經傳導障礙,出現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2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均顯著提高(P<0.05),觀察組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黃芪桂枝五物湯能通過抗炎、鎮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有效提高DPN患者的周圍神經傳導速度。謝春華等[10]觀察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DPN,患者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優于治療前,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能通過抗炎、鎮痛、促進血液循環提高DPN神經傳導速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