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曹改杰
(鶴壁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鶴壁 45803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其與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及周圍血管病變有關,常以足部感染、潰瘍和深層組織破壞為主要臨床表現[1]。糖尿病足傷口往往遷延不愈易增加感染風險,進而導致組織缺血壞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其常規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抗感染等,但臨床效果不甚理想。中醫治療該疾病具有獨特優勢。中醫學認為糖尿病足是因消渴日久發展而來,主要病機與寒凝瘀血阻滯有關[2]。故治療應以溫陽散寒、舒筋通絡等為主。溫針灸是艾灸與針刺結合的操作技術,其能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具有溫陽散寒、舒筋通絡等多重作用,其應用于糖尿病足中的研究值得臨床關注。鑒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探討溫針灸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鶴壁市人民醫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53例,男26例、女27例,年齡40~60歲、平均(52.89±3.46)歲,病程2~10年、平均(7.16±1.67)年,Wagner分級:Ⅲ級10例、Ⅱ級30例、Ⅰ級13例,潰瘍直徑3~5 cm、平均(4.21±0.27)cm;觀察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齡35~59歲、平均(53.21±3.28)歲,病程2~9年、平均(7.35±1.62)年,Wagner分級:Ⅲ級12例、Ⅱ級31、Ⅰ級10例,潰瘍直徑3~5 cm、平均(4.29±0.25)cm。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入選標準:1)符合《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糖尿病足感染診斷與治療指南》[3]中關于糖尿病足診斷標準且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等輔助檢查確診;2)中醫診斷參照《糖尿病足潰瘍的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4]中關于糖尿病足診斷標準且為寒凝淤滯證型,其中以四肢末端冷痛,遇寒更甚等為主證,精神困倦無力,小便清大便溏等為次證,舌質暗紅,舌苔白而滑,脈沉細;3)年齡30~60歲;4)Wagner分級為Ⅰ—Ⅲ級。
排除標準:1)重癥感染和嚴重創傷者;2)合并其他原因所致的外周血管病變者;3)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者;4)中途脫落者。
對照組予以糖尿病知識宣教、合理飲食、適度運動,密切監測血糖水平等指導。同時予以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抗生素抗感染,擴血管、營養神經等常規治療。并用生理鹽水清潔潰爛面,針對膿腫及時予以排膿處理,定期更換傷口輔料。連續治療2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溫針灸治療:以關元、陽陵泉、陰陵泉、懸鐘、太溪、氣海、足三里、豐隆、三陰交為主要針灸穴位。常規消毒后,在相應穴位快速刺入針灸針(28號、2~3寸),達一定深度后行捻手法,待局部酸、麻感后停止。將2 cm清艾條插入針柄上,艾炷由近皮端點燃,燃盡后更換下1柱,每穴3柱,1 次·d-1。上述穴位交替進行,連續治療2個月。
1)治療效果:治療2個月末,觀察潰瘍面積及潰瘍愈合時間。其中以潰瘍愈合率在95%以上為愈合標準[5],記錄達上述標準時間。2)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后抽取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儀[西門子醫學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檢測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1(IGF-1)、白細胞介素-6(IL-6)、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3)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創面刺痛、皮下血腫發生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潰瘍面積明顯縮小,潰瘍愈合時間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IGF-1、VEGF水平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2組IL-6、bFGF水平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1例皮下淤青、1例血腫,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7%,對照組出現1例創面刺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9%。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3,P>0.05)。
糖尿病足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微血管特殊病變且以足部疼痛、感染、潰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4]。其發生原因主要與長期高血糖致動脈及小動脈硬化、微循環障礙引起營養物質吸收和代謝產物排除障礙,進而導致肢端缺血缺氧等有關[5]。西醫學近年來主要通過積極控制血糖及血脂、營養神經、擴血管、抗炎等治療,但僅通過西醫治療難以有效促進潰瘍部分愈合,加之該疾病與炎癥因子大量釋放有關,為此積極探求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是當前臨床研究重點。中醫治療該疾病歷史悠久,其屬中醫“消渴脫疽”、“脈痹”等范疇,由消渴日久進一步發展而來,陰損及陽,累積四肢,陽氣損耗致推動無力,淤血阻滯脈絡,陽氣不能通達四肢,寒氣內生,凝滯經脈,寒凝、血瘀相互作用而導致本病發生,故治療以溫陽散寒、舒筋通絡為主要原則。
溫針灸是將灸法和針刺相結合的治療方案,灸主要作用于腧穴經機體經絡系統傳導而發揮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同時取關元、陽陵泉、氣海、足三里等作為針灸穴位,其中關元位于機體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其具有補陰配陽,使沉陰得散而陰從于陽之功效,和氣海交替應用以固本求原;懸鐘為髓之會穴,舒筋活絡、清熱生氣,配以陽陵泉可強化活血通絡,疏調經脈之功;陰陵泉可排滲脾濕,寒則補而灸之,以助化瘀通絡;足三里、豐隆均為足陽明經穴,與陽陵泉相配可強化補中氣作用;三陰交善活血化瘀,疏經通絡;太溪可調理沖任;懸鐘為髓之會穴具有舒筋活絡、清熱生氣之功效,上述穴位兩組交替應用,減少穴位疲勞的同時增強配穴作用,從整體出發,強調臟腑陰陽氣血平衡,以達溫陽散寒、舒筋通絡之功效。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潰瘍面積較對照組明顯縮小,潰瘍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均P<0.001),說明溫針灸可促進糖尿病足患者潰瘍愈合。溫針灸中以關元和氣海作為治本主穴,兩者交替應用達補元氣;且現代研究證實[6],溫針灸關元能通過機械刺激和熱力傳導向內滲透,促進神經元、蛋白質物質生成和運輸,進而調節下丘腦和垂體,經神經-體液-內分泌網絡系統降低血糖水平,避免潰瘍創面進一步增大。陽陵泉、陰陵泉相配培補后天,健脾利熱;足三里、豐隆為機體強壯要穴,與陽陵泉配合可強化其功效,現代研究證實其具有降低血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7]。利用穴位的多重性能優勢,借助針灸刺激調動機體自調能力,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同時溫針灸產生的熱力效應能促使創面干燥,減少滲液產生,抑制細菌繁殖,進而促進潰瘍愈合,提高治療效果。另外,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溫針灸治療糖尿病足患者在改善臨床效果的同時并不增加不良反應,與張浛芮[8]的研究結果一致。
糖尿病足的發生與炎癥因子釋放有關,在損傷狀態下,高水平IL-6會導致潰瘍局部免疫損傷,IGF-1、VEGF為促進血管生成因子,其水平降低會促進糖尿病足發生發展;bFGF可促進多種細胞有絲分裂,其水平升高會引起血管堵塞。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IGF-1、VEGF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IL-6及bFGF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均P<0.05),說明溫針灸可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炎癥水平。溫針灸能作用于足三里、豐隆、陽陵泉、陰陵泉等穴位,可緩解血管痙攣,降低血管阻力,擴張血管,進而提高IGF-1、VEGF水平。同時借助溫針灸產生的熱效應,將熱力導入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使局部氣血運行通暢,降低血液中炎癥因子的積累,降低IL-6及bFGF水平,從而改善機體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溫針灸可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炎癥水平,促進潰瘍愈合,提高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