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艷秀 圖董欣
隨著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濱海濕地資源遭到過度利用,遼河口濱海濕地生境呈嚴重破碎化狀態。實施“退養還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盤錦是遼河入海的地方,是一座被稱為“輕輕放在濕地上”的城市,這里擁有世界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濱海蘆葦沼澤濕地,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嫣紅似火的堿蓬草、碧波浩渺的蘆葦蕩和一望無際的稻田,繪就了海天相間的大地生態藝術。廣袤的濕地棲息著各類野生動物450種,是丹頂鶴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斑海豹的重要產仔地。
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始,因石油開發、農業圍墾、水產養殖以及葦業發展,遼河三角洲濕地面積不斷萎縮,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圍海養殖業的發展,直接導致天然植被大面積損毀,鳥類棲息和覓食地面積大量減少,近岸水質因藥物殘留而污染惡化。隨著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濱海濕地資源遭到過度利用,遼河口濱海濕地生境呈嚴重破碎化狀態。《遼寧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中,已將遼河口岸線灘涂劃為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型區域。《盤錦市海洋功能區劃(2013—2020年)》中,明確將遼河口岸線灘涂劃為保留區,要求逐步清理圍海養殖池塘,恢復灘涂濕地生態與環境功能。因此,保護遼河口濱海濕地,促進當地生態功能恢復,維護濕地生態平衡,維護遼東灣生物多樣性,實施“退養還濕”,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于是,為了守住擦亮“生態盤錦”這一金字招牌,一場關于“退養還濕”,保護遼河口濕地,維護濱海濕地生態平衡的“戰役”在盤錦市大張旗鼓地打響了!
盤錦市委、市政府本著保護為先、合理利用、科學發展的原則,寧可不開發,也要最大限度地維持濕地的原生態之美。一場為守住擦亮“生態盤錦”的戰役打響了!
地球不僅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人類需要生存發展,也要給鳥兒留下一片“綠葦紅灘”。多年來,盤錦市委、市政府本著保護為先、合理利用、科學發展的原則,寧可不開發,也要最大限度地維持濕地的原生態之美。
2015年5月《盤錦市圍海養殖灘涂收回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出爐。方案明確提出:利用5年時間,通過實施退養還灘項目,把遼河口海域8萬畝圍海養殖灘涂全部收回,種植蘆葦和堿蓬草,恢復原生態灘涂,徹底改善遼河口濱海濕地的生態環境。為了確保退養還灘工作有序、有力推進,市里制定了“積極穩妥,依法依規,公平合理,公正公開”的工作原則。市政府實行統一領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以屬地管理和行業管理為主進行。
盤錦市的圍海養殖始于上世紀80年代,聚集了省內外眾多養殖業戶。養殖業雖然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但對遼河口濱海濕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天然植被大面積損毀,近岸海水受到藥殘污染,斑海豹、黑嘴鷗等珍稀物種棲息、覓食面積不斷減少。
2015年,盤錦啟動“退養還濕”工作,當年恢復濕地2.3萬畝。
“當年退出的大多為國有、鄉鎮所有的養殖場,但隨著工作推進,個體養殖業戶利益關系復雜,又考慮海參養殖周期性特點,退養還濕工作受阻暫緩。”盤錦市自然資源局局長袁宏志說。
以“正視問題,著力解決問題,絕不掩蓋問題”的堅決態度,將“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清算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大賬
開弓沒有回頭箭。2015年盤錦市先行啟動“退養還濕”工作,當年恢復濱海濕地2.3萬畝,之后工作遇阻。但盤錦市沒有因此而放棄,2016年,經過盤錦市政府多方努力,積極爭取獲批“盤錦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2018年8月,“退養還濕”——“盤錦市藍色海灣政治行動”再次啟動。
盤錦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關于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落實中央環保督察關于恢復海域原狀及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等部署要求,以“正視問題,著力解決問題,絕不掩蓋問題”的堅決態度,直面圍海養殖對遼河口濱海濕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天然植被大面積損毀,近岸海水受到藥殘污染,斑海豹、黑嘴鷗等珍稀物種棲息、覓食面積不斷減少的嚴峻現實,深刻吸取祁連山、秦嶺等地沉痛教訓,審時度勢,統一思想,迎難而上,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將“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想清算明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大賬,變“發展保護”為“保護發展”,堅持不懈開展濱海濕地一體化修復治理,推動遼河口濱海濕地從過度利用、無序破壞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加速轉變,以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堅決保護好紅灘綠葦這一沒有高度的“地標”。

盤錦把推動“發展保護”向“保護發展”轉變,寫進市委全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在機構改革中取消遼河口生態經濟區,同時加強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的濕地及林地管理職能,成立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為政府直屬機構,將遼河口濕地全面納入到保護中來。
盤錦市的“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得到了遼寧省委、省政府,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等國家及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鼎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先后4次聽取盤錦專題匯報。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興偉2次專程赴盤錦調研項目推進情況,給予了關鍵性的指導、全方位的幫助和強有力的支撐。為整治行動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順利穩妥推進提供了堅實政治保障和組織支撐。同時,保證“退養還濕”工作順利進行,2018年8月,盤錦市成立了“退養還濕”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并按照“依法依規,合情合理”的工作原則,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整治行動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順利穩妥推進提供了堅實政治保障和組織支撐。
這項工作,就像一個疑難頑癥,但即便再硬的骨頭,也要把他啃下來。在這場保護生態環境的戰役中,盤錦選擇依靠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盤錦 “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是一項十分棘手的工作,是一個紛繁復雜的問題,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項工作,就像一個疑難頑癥,但即便再硬的骨頭,也要把他啃下來。在這場保護生態環境的戰役中,盤錦選擇依靠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盤錦市的圍海養殖業戶涉及12個省41個市,多數的海域使用權證已經過期,盤錦市緊緊抓住養殖戶養殖合同到期這一有利契機,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停止續簽養殖合同,牽住了“牛鼻子”。然而計劃三個月的行動卻因為盤錦圍海養殖現狀的復雜性而一度停滯,據了解,在這些養殖戶中,有的從未取得海域使用權,有的非法倒賣、幾經轉手、層層加碼,有的則是倒賣鏈條中的受害者。而有的養殖戶聽說要“退養還濕”,提出高額補償,使工作受阻。
面對個別養殖戶的不合符規定的要求,盤錦市有底氣對他們說“不”。在這次整治行動中,依法依規,合情合理則是盤錦市政府亮出的最鋒利的“劍”。《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遼寧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為濕地保護劃出紅線,2017年盤錦市頒布施行的《盤錦市濕地保護條例》則將濱海濕地列入保護范圍,將濱海濕地列入保護范圍,在劃定濕地生態紅線、劃分濕地保護等級、保護和管理自然資源、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這些法規條例、規章制度,無疑給“退養還濕”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法律上的依據,讓這項工作做起來得心應手。
盤錦市充分征求了專業部門和專家學者意見,一致認為退養還濕,是依法行政;久拖不決,才是違法違規。
盤錦動真碰硬,公檢法司全程參與,堅持依法依規、合情合理推進“退養還濕”,既打擊違法行為,又照顧困難群體。盤錦公安部門調查形成40米長卷宗,逐一分析出利益鏈條的上下線關系,依法打擊非法經營大戶、黑惡勢力和利益鏈上的保護傘,共打擊處理“退養還濕”涉案犯罪嫌疑人72名。同時精選10名非政府法律顧問律師組成法律援助小組,為養殖業戶提供法律服務,引導養殖戶通過民事訴訟解決上下家利益糾紛、降低經濟損失。
市政府還成立了6個工作專班,副市級領導帶隊奔赴養殖戶戶口所在地,與當地黨委、政府及基層部門溝通,與養殖戶對接交流,宣講政策,普及法律,幫扶濟困。根據養殖業戶“生計”“投資”“非法牟利”等不同情況,盤錦建立“一戶一檔”、實施“一戶一策”。對證件到期及無證養殖戶,依據《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嚴厲打擊非法行為,要求必須無條件退出;對有意愿轉產的養殖戶,提供國家鼓勵的開放式養殖模式,并給予優惠政策,累計轉產養殖業戶302戶,養殖面積2.62萬畝,兌現轉讓資金1.16億元;對生活困難群體,給予精準救助,發放救助金31.3萬元。
為保證專項執法行動得以順利進行,盤錦市要求此次專項執法行動明確以盤山縣政府為工作主體、盤山縣自然資源局海監為執法主體,其他多部門協同配合,全力攻堅。
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涉及社會面廣泛、群體反應激烈、利益糾葛十分復雜,盤錦市深知,這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為徹底打贏“退養還濕”攻堅戰,為“藍色海灣整治”順利實施奠定堅實基礎,盤錦市下大決心打一場“遼河口退出圍海養殖恢復海域原狀專項執法行動”攻堅戰。
2020年3月11日,盤錦市召開全市“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工作會議,成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領導小組,并編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后續工程施工方案》;4月13日,市政府召開業務會,研究將退養還濕前期工作同“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有效銜接,合理界定相關政策,決定開展回復海域原狀執法專項行動。4月14日,成立退養還濕現場聯合執法組。5月11日,市政府召開專項執法行動工作部署會議,決定從5月12日開展為期11天的“遼河口退出圍海養殖恢復海域原狀專項執法行動”攻堅戰中。


可以說這項專項執法行動關系重大,成功會使“退養還濕”工作取得勝利,而如果失敗了,則會前功盡棄。為保證專項執法行動得以順利進行,盤錦市要求此次專項執法行動明確以盤山縣政府為工作主體、盤山縣自然資源局海監為執法主體,市委網信辦、市信訪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綜合執法局、市消防、市網信辦、市融媒體、市政集團、市急救中心、興隆公證處多部門協同配合,全力攻堅。
5月11日,執法組進入現場。然而是工作就會有困難,執法工作再次受阻。
還沒有撤出的養殖戶以海參還未撈出等各種理由阻撓執法工作。但依法依規保護濕地,這個原則底線誰也不會退讓!
5月12日一早,執法組再到現場時,往外運海參車已經排成了長隊。
為避免執法過程中再形成歷史遺留問題,聯合執法組對運出的海參一一登記,拆除看護房、海參池前先進行法規宣讀,對屋內物品進行拍照公證,堅持文明執法,人性執法,確保執法行動的每一環節經得起推敲。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半年多了,但盤錦市自然資源事務中心的主任李成健對于當時的情景似乎還歷歷在目, “由于堤壩狹窄,執法人員挨家挨戶都要靠腳走,后面才跟著施工車進場。有的同志鞋底走掉了,一天吃不上一口熱飯,還在不停地跟養殖業戶宣講政策,幫忙打包行李……”
此次執法行動還撤出了同在保護區內的2處小漁村,56戶漁民。11天的專項執法行動,平均每天出動400余人、260余輛車,300余臺挖掘機,共平整拆除養殖池塘1202個,面積6.29萬畝,退出養殖戶574戶。
“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歷史遺留難題畫上句號,如此大的濕地恢復面積,為全省乃至全國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治理樹立了優秀樣板,真正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劉興偉說。
30多年積累的歷史問題、生態欠賬全部解決,千瘡百孔的濕地全面恢復,造就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也是盤錦市能夠打贏這場戰役始終堅守的初心。盤錦市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葦紅灘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緊抓住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牛鼻子”,圍繞“生態立市、打造生態和諧盤錦”這條主線,將“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戰略性生態工程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舉全市之力推動,方能取得的決定性勝利。


從 “退養還濕”戰役打響到取得勝利,盤錦市政府先后召開17次市長辦公會、40次協調會,采取9項工作舉措,成立6個工作專班、調動300余名工作人員,工作遍及12個省41個城市,投入轉產安置養殖業戶及維護社會穩定資金1.16億元,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72名,用半年時間解決養殖戶訴求、引導養殖戶落實各項政策,用一年半時間完成“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各項工作任務……截至目前,所有養殖設施均已被全部拆除,共退出養殖戶574戶、面積6.29萬畝,加上2015年先期收回的海域2.3萬畝,理清平整圍海養殖總面積達8.59萬畝,占濱海濕地面積近15%,新增自然岸線17.6公里,這一連串的數字,看似簡單,實則折射出盤錦市從上至下要打贏這場攻堅戰的決心和行動力,凝聚著他們為此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同時,也彰顯著戰果碩碩,成績斐然。
這是一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30多年積累的歷史問題、生態欠賬全部解決,千瘡百孔的濕地全面恢復。造就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成就了生態整治攻堅的歷史性壯舉,為遼寧、全國、乃至世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盤錦市“退養還濕”項目做出了遼河口濱海濕地上生態治理新標準,樹起了生態建設新樣板,開創了生態治市新局面,闖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盤錦模式”,
恢復的8.59萬畝濱海濕地很快將形成天然翅堿蓬蘆葦濕地,并形成新的海洋牧場,助力渤海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恢復。圍海養殖破壞的灘涂將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盤錦的濱海濕地將海更藍、水更凈、葦更綠、灘更紅,“濕地之都”更具魅力,盤錦的老百姓又能重新享受到這片珍貴濱海濕地帶來的鄉音、鄉思和鄉愁。
如今,走在狹窄的壩脊上,左邊是各種野生動物棲息的蘆葦蕩,而另一邊,往日那些大大小小的海參池已經不復存在,這里依然望不到邊際。
“等到明年幾個潮上來,這里也會長出成片的堿蓬草、蘆葦蕩!又是一片新的海洋牧場!”盤錦自然資源局局長袁宏志指著這些已經成為廢墟的海參池充滿希望地說。
“退養還濕”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重大勝利,不僅是盤錦美麗建設的新的里程碑,更是生動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重要思想,努力將生態資本變為富民資本,把生態資源變為產業資源,把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的重大舉措和成果,其意義深遠,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勢必產生積極政治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生態效應,將為盤錦、遼寧乃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及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更加強勁持久的動力。